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采用化学裂解和酶解相结合的方法,以加入PVPP的高盐缓冲液作为细胞裂解反应体系,用PEG-8000进行DNA沉淀,从双孢蘑菇堆肥后发酵的4个代表时期培养料样品中提取微生物总DNA,再以总DNA为模板,以专用引物F27和R1498进行PCR扩增,获得16SrDNA片段,经纯化后构建4个时期样品的细菌16SrDNA文库。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获得的总DNA质量较好,采用PCR扩增可获得多个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特异片段;细菌16SrDNA文库的目的片段插入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真姬菇栽培菌株的ITS和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TS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7个真姬菇菌株进行遗传分析.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域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ITS序列长度为594 bp,与GenBank上登录的真姬菇菌株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在种的水平上证明供试菌株为真姬菇.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和转移扩增技术,根据香菇、糙皮侧耳、灰盖鬼伞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真姬菇供试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54对引物中筛选出23对能够扩增出稳定带型且菌株之间带型差异明显的SSR引物.利用23对引物对全部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1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8条,多态性比率达到81.2%.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常规栽培菌株和工厂化栽培菌株聚在不同组,说明两者之间的遗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获得菌株的特有SSR标记分析表明:利用7对引物可以将工厂化栽培菌株区分开,其中2个工厂化栽培菌株各自具有1条特异条带,其他工厂化栽培菌株均可通过引物组合法区分开.  相似文献   
3.
藻毒素对青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在幼苗体内的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菜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藻毒素(MC)对其发芽、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MC-LR和MC-RR在幼苗体内的积累.结果表明:随着MC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发芽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青菜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降低.MC对青菜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具有不同影响,高浓度MC对酶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幼苗体内MC-LR和MC-RR积累含量随着MC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MC-LR和MC-RR的生物富集系数(BCF)随着MC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结果显示MC可在青菜幼苗体内积累,这可能产生潜在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豆种质11S球蛋白A5A4B3和A3B4亚基缺失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中存在着丰富的主要贮藏蛋白亚基变异类型,它们是大豆品质改良和育种重要的种质基础,因而研究其变异发生的机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以7个A5A4B3亚基缺失体、2个A3B4亚基缺失体和正常品种为材料,在采用SDS-PAGE验证亚基缺失表现稳定的前提下,克隆得到缺失亚基所对应的基因序列和cDNA序列,然后通过与NCBI上已公布的正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7个材料编码A5A4B3亚基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的起始密码子都由ATG突,变成了ATA,形成一个严重错误的翻译阅读框,引起缺失;2个材料编码A3B4亚基的DNA序列并无明显筹异,但cDNA序列的终止密码子都由TAA突变成了CAA,可能会导致翻译出来的亚基前体额外多出17个氨基酸的尾巴,引起缺失.  相似文献   
5.
以白三叶种子和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MC-RR对白三叶种子萌发、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以及MC-RR在白三叶体内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发芽率和发芽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浓度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株高随着MC-RR处理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根长和鲜重在低浓度处理下显著增加,在高浓度处理下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SOD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又增加的趋势,POD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于SOD和POD;单位鲜重白三叶MC-RR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与0.05 mg/L处理下的MC-RR含量相比显著增加,而生物富集系数的变化趋势则与单位鲜重白三叶MC-RR含量相反,随着MC-RR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随着MC-RR处理浓度的增加,白三叶受到的伤害增大。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对几种假俭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5个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的匍匐茎和叶片在干旱胁迫期间含水量、细胞质电解外渗率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简单相关关系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叶片和匍匐茎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均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则增加,但降低和增加的幅度不尽相同,而且叶片和匍匐茎的增加或降低不同步;对照组(E102)除叶片失水速率明显低于其他种源外,并无明显优于国产假俭草种源抗旱性的特征;叶片与匍匐茎含水量、电解质外渗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叶片含水量与其电解质外渗率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关系,表明假俭草水分状况与其细胞受伤害程度及其抗旱性之间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蔬菜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的差异与机理   总被引:50,自引:1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艳  沈振国  周东美 《土壤》2005,37(1):32-36
分析了我国蔬菜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危害,讨论了重金属在蔬菜体内的积累、分布和迁移机制,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蔬菜重金属吸收机理研究及其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害虫种类之一, 其为害范围广,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且在我国主要稻区呈现逐年加重的发生趋势。本文重点以二化螟为例, 概述了近年来水稻螟虫发生与为害现状、抗药性演化、抗螟水稻种质资源挖掘与品种创制、水稻螟虫生理生化与毒理学研究及新型杀螟药剂研发、水稻螟虫寄生蜂资源及其利用、水稻螟虫生态调控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以期为深入了解我国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及其治理研究现状提供依据, 并为水稻螟虫的可持续控制与水稻绿色生产的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以与中棉所12及其2个选系为亲本组配的4个杂交棉中棉所28、中棉所29、湘杂棉2号和冀棉18苗期的根和顶端叶为研究材料,采用cDNA-AFLP技术分析苗期杂交棉与亲本的根和叶基因差异表达,并用QuantitativeReal-Time技术加以验证.结果表明:(1)在4个杂交组合中,中棉所12选系是营养生长杂种优势高值亲本;(2)杂交种和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可分为杂交种上调、单亲显性、单亲沉默、杂交种下调4种表达型.4个杂交组合在三叶期根和叶中差异表达基因的4种类型比例趋势基本一致,单亲差异表达型(包括显性和沉默表达)在根和叶中所占比例较高,杂种下调表达型所占比例较低,反映出苗期单亲差异表达型在杂种优势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叶部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和比例(29.20%~46.09%)比根(15.65%~22.49%)高的多,说明叶中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比根中基因差异表达对杂种优势形成作用更大;(3)高值亲本中棉所12选系与杂交棉共同表达的基因多于低值亲本与杂交棉共同表达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中棉所12选系在杂交棉冀棉18、中棉所29和中棉所28的苗期营养生长杂种优势产生中起优势亲本的作用;(4)4种杂交组合差异表达基因(包含叶和根)占总表达基因的27.00%~34.56%,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类型和4个杂交组合的关系发现,超显性效应占3.30%~7.17%,超低亲效应占2.62%~4.14%,低亲效应占5.65%~13.03%,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主要的杂种优势效应,占79.52%~83.79%.多种杂种优势效应的并存说明杂种优势可能是多基因共同作用产生多种效应的结果;(5)超亲优势组合中棉所28的超显性效应占7.17%,明显高于其他3个表现中亲优势组合,说明杂交种上调表达型可能对苗期杂种优势产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发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微囊藻毒素MC-LR对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及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同时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MS法)检测MC-LR在黑麦草幼苗体内的积累。结果显示,随着MC-LR处理浓度升高,黑麦草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MC-LR对黑麦草幼苗株高和干重无显著影响;但4mg·L-1MC-LR处理对幼苗根长和鲜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MC-LR处理提高了黑麦草幼苗体内SOD和POD活性,但高浓度MC-LR对两种酶活性又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MC-LR处理浓度升高,MC-LR在幼苗体内积累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逐渐增大。黑麦草幼苗体内可积累MC-LR,这有可能通过食物链途径对食品安全造成一定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