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uanb@163.com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冯万富    申明海    单燕祥    沈新志  张建设    李月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37-44
利用鸡公山林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9年监测数据,对PM2.5污染及与气象因子在全年时尺度上的变化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 林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4.48 μg·m-3。2)降水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3)全年PM2.5时均质量浓度与对应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间存在极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且单气象因子对PM2.5时均质量浓度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 在时尺度上,各单气象因子与PM2.5质量浓度间的回归模型精度较低。为此,采取各单气象因子的等值点、小梯度递增与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值域一并平均后再回归,显著提高了两者间的回归精度,更适于通过单气象因子估算PM2.5质量浓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林区PM2.5污染特征,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和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侵染冬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其叶片。全国不少省份均有报道,尤其是华东沿海、豫南地区及江淮流域发病较严重。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4.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动物医学专业需求的变化,动物解剖学教学在内容和方法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动物医学专业教育已从被动和以教师为中心向积极、以临床为基础和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本文在“学为中心”背景下分析各种教学模式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水氮处理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水肥优化管理提供对策,以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河南信阳研究了水(正常和渍水)、氮(0、225和300 kg·hm-2)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处理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氮>水>水×氮。施氮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产量、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渍水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但两种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渍水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也因年降雨量的不同有所差异,对籽粒容重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当前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配合力强、米质优的实用型两系不育系,以近年来新育成的22个Y58S组合为对象,对其产量、品质及病虫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产量为8978.7 kg/hm2,所有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稻谷》3级标准的组合占40.9%,感稻瘟病和褐飞虱。因此,Y58S系列组合产量水平较高,稻米品质较优,主要病虫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香附有效成分在小麦灌浆期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采用小麦花后叶面喷施的方法,对小麦品种‘周麦18’籽粒灌浆期间可溶性糖、蔗糖、淀粉质量分数、灌浆速度及α-淀粉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期间叶面喷施香附浸提液,处理2、3、4的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灌浆速度与对照表现一致,说明叶面喷施香附浸提液不影响小麦籽粒干物质的正常积累,降雨前,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香附浸提液,对籽粒可溶性糖、蔗糖的转化及淀粉的积累有质量浓度效应,处理2、3的千粒质量比对照高,处理4籽粒千粒质量比对照低;降雨后,处理2、3、4的淀粉质量分数比对照高,表明喷施香附浸提液能抑制淀粉的水解。喷施香附浸提液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降雨前,处理1、2、3、4和对照均表现下降,处理2、3、4低于对照,处理1高于对照;降雨后,处理2、3、4比对照低,处理1高于对照,表明香附浸提液可抑制α-淀粉酶活性,水分可促进α-淀粉酶活性,说明叶面喷施香附浸提液不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干物质的正常积累,但存在质量浓度效应,对籽粒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抑制作用,因而可减缓淀粉的水解作用,减弱降雨后籽粒萌发的可能性,可为研发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引用“辐热积”概念,建立叶面积指数模型和基于光合的干物质积累模型。将叶面积指数模型和高斯积分法相结合,依据丹参的冠层结构特点,建立三层模型。选用光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并考虑温度对最大光合速率的影响,量化丹参的呼吸消耗;去除生长后期气温下降、光照减弱等因素造成丹参地上部分枯萎、干物质减少,使后期模拟更为精确,从而建立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丹参光合生产和干物质转化积累动态模拟模型。用均根方差、相对误差及拟合指数对独立的试验2数据进行检验,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模型模拟值和实测值间决定系数R≥0.992,模拟值和实测值间符合度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相对误差均在10%左右,拟合指数均接近于1。  相似文献   
9.
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在热胁迫和耐热性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C亚家族,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信息保守结构域比对和进化聚类分析,共鉴定了24个小麦TaHsfC基因,并对TaHsfC亚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对应蛋白质的氨基酸特点、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个TaHsfCs主要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A基因组中有7个,B基因组中9个,D基因组中有6个,另外两个所在染色体位置不清楚。TaHsfCs含有0~2个内含子,其中 TaHsfC1亚族基因含有1~2个内含子, TaHsfC2亚族基因则含有0~1个内含子。聚类分析表明,小麦TaHsfC成员共分为 TaHsfC1和 TaHsfC2两个亚族。24个TaHsfCs成员全部定位于细胞核。在15%PEG模拟干旱条件下,干旱敏感品种矮抗58和耐旱品种晋麦47中有10个TaHsfC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其中 TaHsfC2亚族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倍数均高于 TaHsfC1亚族基因(其中 TaHsfC2j和 TaHsfC2k未在晋麦47中检测到表达量)。本研究可为探索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C家族基因在小麦抗旱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李洵 《中国饲料》2021,1(6):29-32
文章旨在评估呕吐毒素污染的玉米对后备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为(33.77±0.23)kg的二元后备猪3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对照组饲喂正常玉米~豆粕型日粮,处理组饲喂分别用100、200和300 g/kg呕吐毒素污染的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配制日粮,试验共进行14 d。结果:随着日粮毒素污染玉米添加量的升高,对照组1~14 d后备猪的平均日增重较其他组分别提高7.56%、8.32%和14.46%(P<0.05),同时对照组后备猪1~14 d采食量较T2和T3组显著提高了2.86%和3.94%(P<0.05),料重比较T3组显著降低了8.97%(P<0.05)。对照组14 d后备猪阴户宽度较其他组分别显著提高了9.01%、13.74%和11.44%(P<0.05)。处理组血清IgM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25.05%、29.65%和25.85%(P<0.05),血清尿素氮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30.91%、21.77%和25.19%(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33.50%、27.34%和30.46%(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饲喂呕吐毒素污染玉米对后备猪生长性能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和饲料效率降低,但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