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除草已成为确保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技术,但因除草剂会在非靶标植物中残留,进
而导致堆肥和有机肥料产品被除草剂污染,为避免堆肥及其产品在不合理应用时对后茬植物的生长产生不
良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试验采用市售基质、普通堆肥和受除草剂污染的堆肥为试材,设置无污
染堆肥处理(C1)、氯氨吡啶酸污染堆肥处理(C2)和二氯吡啶酸污染堆肥处理(C3)3 个处理,在0、5%、
10% 和20% 堆肥不同用量条件下,以黄瓜的出苗率和播种后45 d 时植株的节间距、株高、茎粗、植株干质量、
叶片数、叶面积、叶片卷曲情况和壮苗指数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受除草剂污染的堆肥对黄瓜种子的萌
发有抑制作用,且堆肥用量越大,出苗率越低,而且黄瓜幼苗表现出严重的除草剂药害症状,植株纤弱,
叶片狭小、卷曲。两种除草剂污染堆肥对黄瓜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规律,在堆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氯氨吡
啶酸比二氯吡啶酸对黄瓜的药害严重,这表明越高效的除草剂随堆肥或有机肥的施用对后茬敏感植物的药
害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2.
为指导河南小麦/玉米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于2010-2012年在高、中和低三种土壤供钾水平的试验点,研究了施钾量及施钾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上施用钾肥,玉米分别增产4.76%~12.49%、7.56%~16.08%和7.01%~22.61%;小麦分别增产6.87%~13.87%、11.19%~18.57%和18.71%~27.49%。在不同供钾水平土壤上小麦钾肥利用效率均高于玉米,钾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高钾点>中钾点>低钾点,高钾点钾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低钾点的农学效率较高;当施钾量为90、135 kg·hm-2时,小麦和玉米均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施钾量为45 kg·hm-2时,玉米以底施较好,小麦以追施较好。低钾和中钾点在施钾量大于45 kg·hm-2时,基本就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高钾点则在施钾量大于90 kg·hm-2时土壤钾素才有盈余。综合来看,高、中和低钾点适宜的钾肥用量分别在45、90、135 kg·hm-2左右,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量类型小麦品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氮高效且高产的小麦品种,于2016-2017年综合运用籽粒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2项指标将河南省38个主推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高产高效型、高产低效型、低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穗粒数都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产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低产(效)小麦高24.8%,花后干物质的转移量和转运效率最大,分别是低产低效型小麦的2.1倍和1.6倍。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较氮低效品种增加16.2%,但在干物质转移效率上与不同氮效率品种差异不显著;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氮素转移效率是氮低效品种的1.1倍。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型小麦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速率最高,在该时期,同等产量水平下,HYHE型小麦氮素积累量速率较HYLE型高28.8%,LYHE型小麦的氮素积累速率较LYLE型高66.0%,且花后氮素积累速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相同产量水平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4.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海藻肥对叶用莴苣抗逆性的影响,以“绿珊”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7个海藻 肥浓度梯度(0.00、1.00、1.25、1.50、2.00、2.50、3.00 g/L),其中以不施海藻肥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 叶用莴苣定植后10、20、30 d的生物量及收获后抗氧化系统(SOD活性、维生素C含量)、渗透调节物质 (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海藻肥可以显 著提高叶用莴苣的生物量、植株抗氧化系统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含量。当 海藻肥浓度为1.50 g/L时,地上部干质量在定植10、20、30 d后分别比CK增加29.18%、22.02%、22.02%,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当海藻肥浓度为2.0 g/L时,在定植10、20、30 d后SOD含量分别较CK增加18.49%、 36.96%、52.69%,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CK增加28.27%、46.55%、40.22%,脯氨酸含量分别较CK增加 48.58%、56.25%、47.62%,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CK增加32.06%、50.64%、34.30%,MDA含量分别较CK 降低18.18%、43.32%、74.6%,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和田地区的冬小麦成熟期和枣树扬花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小麦、单作5a生枣树、枣麦间作系统根样,利用Win-SURFER 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析,并在小麦和枣树成熟阶段进行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测定,通过土地当量比进行间作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枣麦间作系统枣树和小麦的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下降。枣麦间作系统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土地当量比(1.383和1.322)均大于1,相比相应单作模式,有较高的总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间作条件下的小麦和枣树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比单作相应土层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小。间作小麦20~60cm土层根长密度值比单作小麦相应土层根长密度值减少46.2%;间作红枣20~60cm土层根长密度值、根表面积密度值比单作红枣相应土层根长密度值、根表面积密度值减少34.5%和31.2%。5a生枣树与小麦根系在20~60cm土层生态位重叠,促使间作小麦和间作枣树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6.
基质栽培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也存在根际盐分积累导致作物生理障碍、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本文从
栽培环境、营养液、养分离子特性及基质种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导致基质栽培根区盐分积累的原因,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
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酰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聚丙烯酰胺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水处理剂,而其排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潜在的威胁。该研究在人工土壤条件下,通过急性和亚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旨在评价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对蚯蚓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大于2000和164.01?mg/kg,聚丙烯酰胺比丙烯酰胺毒性低;在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暴露期内,聚丙烯酰胺对蚯蚓的存活和生长无显著影响;而当丙烯酰胺浓度大于100?mg/kg时即对蚯蚓的存活和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均对蚯蚓的繁殖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残留于污泥中的聚丙烯酰胺对环境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了64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对育苗基质中添加农林有机废弃物对于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为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来源于林业的有机废弃物显著改善了基质的总孔隙度(+10%)、通气孔隙度(+20%),提高了基质的全氮(+103.29%)、碱解氮(+59.59%)以及速效钾(+114.5%)的含量,促进了幼苗的根系(根系活力+28.01%)和地上部的生长(生物量+35.50%);经过生物处理的有机废弃物显著提高了基质的养分含量,增强了幼苗的根系活力(+43.5%),改善了叶绿素水平(+18.52%),提高了幼苗地上部生物量(+26.54%)。基质中添加林业废弃物或将其经过生物处理后使用可以显著促进幼苗的生长,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氮添加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选择4个氮添加水平(对照,N0,0 kg·hm-2·a-1;低氮,N1,10 kg·hm-2·a-1;中氮,N3,30 kg·hm-2·a-1;高氮,N9,90 kg·hm-2·a-1),开展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响应的研究,分析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的响应特点,土壤酶化学计量比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在N3水平显著增加β-1,4葡萄糖苷酶(βG)、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β-1,4木糖苷酶(βX)酶活性(P < 0.05),N1和N3水平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 < 0.05),N3水平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 < 0.05),氮添加对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影响不显著,N3水平下显著增加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 < 0.05)。相关分析表明,8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NAG除外)和总磷(TP)显著相关,与土壤总氮(TN)不相关。研究区土壤酶活性C∶N∶P化学计量比为1∶1∶1.2,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C∶N∶P的比值1∶1∶1相偏离,表明该研究区土壤微生物生长受磷素限制。冗余分析(RDA)进一步揭示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根钻法取样,对南疆和田核桃冬麦间作系统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核桃/冬麦间作不同种植模式中核桃(Juglans regia L.)和冬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地上部生物量、土地当量比(LER)及地下根系生物学特性的空间分布,为南疆核桃冬麦复合系统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小麦间作系统核桃树和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下降。核桃/小麦间作系统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地当量比(LER)(1.620、1.617)均大于1,相比相应单作模式有较高土地利用效率。间作条件下的核桃树和小麦根直径(RD)比单作相应土层根直径(RD)小,但间作条件下的核桃树和小麦比根长(SRL)比单作相应土层SRL大。复合系统中0~40cm土层1a生核桃和2a生核桃的根直径比单作1a生核桃、单作2a生核桃的根直径降低30.36%、26.18%;复合系统中与1a生核桃间作、与2a生核桃间作0~40cm土层的小麦根直径,比小麦单作降低23.7%、59.2%。复合系统中0~40cm土层的1a生核桃、2a生核桃的比根长,比1a生核桃单作、2a生核桃单作增加14.3%、6.7%;复合系统中与1a生核桃间作、与2a生核桃间作0~40cm土层的小麦比根长比小麦单作增加2.1%、22.5%。核桃树与小麦根系在0~40cm土层生态位重叠,促使间作核桃树和小麦根直径、比根长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