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3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比较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不同氮、钾营养水平对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和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提高小麦子粒产量74.7%~133.9%,低氮条件下,间作提高小麦氮吸收量14.7%~169%;在高氮条件下,间作提高氮吸收量的优势降低;间作提高小麦钾吸收量32%~69%,增施钾肥提高小麦钾吸收量25.5%~57.3%。小麦间作蚕豆能明显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间作平均防效达42.1%~83.1%;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小麦茎叶的氮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3*~0.702*.*。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 cm 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为西北1熟制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田间根系分隔试验,研究蚕豆/玉米2种作物间根系分隔和施氮对作物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的影响.采用根系行分隔法进行田间作物间根系分隔,并用根钻法采集根系.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根系分隔的多,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的后期竞争恢复生长.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而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种间互作和施氮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2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蚕豆玉米间作和施氮扩展了2种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从而增加了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4.
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各种生境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笔者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对该保护区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目33科112种(资料记载28种和实地调查84种),包括留鸟36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9种,旅鸟16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鸟类区系以广布种为主,占鸟类总数的56.25%。文中对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引黄灌区的灌耕灰钙土区域,通过玉米/鹰嘴豆间作种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施磷水平和间作种植方式对玉米、鹰嘴豆土壤无机磷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无机磷形态含量顺序为O-P>Ca10-P>Ca8-P>Al-P>Fe-P>Ca2-P ,施磷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鹰嘴豆土壤中Ca2-P、Ca8-P、Al-P和Fe-P的含量,O-P和Ca10-P的含量不随施磷量增加发生显著性变化;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对鹰嘴豆土壤带各无机磷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间作玉米种植带土壤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均低于单作土壤,其中不施磷肥处理下Fe-P、施纯磷40 kg·hm-2处理下Al-P及施纯磷80 kg·hm-2处理下Ca10-P的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土壤。  相似文献   
6.
小麦/玉米带田不同用量氮肥残效及回收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3年小麦/玉米带田定位试验研究明确了(1)每化顷总量分别为450.900和1350kg-N的氮肥第一1年一次性用和分年施用的增产奖章效果,每化顷450kg左右N为带田适宜施氮量;(2)一次性施用氮肥后的残效、儿大小及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是氮肥用量及土壤保生;(3)不同用量不同分配方式氮肥的当年利用率比累积利用率低5.7-2.0%;评价氮肥利用率的高低时,应将残效考虑在;(4)等量氮肥分年施用与一次性施  相似文献   
7.
玉米/鹰嘴豆间作对有机磷利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玉米与鹰嘴豆根系不同分隔方式的土培方法,研究了玉米/鹰嘴豆间作种间对有机磷(植酸钠)利用差异。结果表明,鹰嘴豆利用有机磷的能力强于玉米;供应有机磷时,由于鹰嘴豆促进玉米对有机磷的吸收,与鹰嘴豆根系不分隔(间作)玉米的生物量显著高于两者根系完全分隔(单作)处理;两作物根系间隔尼龙网(30μm)和不分隔处理玉米的吸磷量和地上部磷浓度分别比两作物根系完全分隔增加118.0%,43.7%,28.1%,10.2%;缺磷和施有机磷使作物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但鹰嘴豆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玉米,在促进与其间作的玉米吸收有机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高锡对雏鸡肠道氧化应激的影响,试验将1日龄黄羽肉鸡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高锡1,2,3组日粮中分别添加400,800,1 200 mg/kg氯化亚锡,进行为期42 d的饲养试验,每天对雏鸡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并于雏鸡7,14,21,28,35,42日龄时称重,测定肠道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结果表明:从21日龄起,高锡3组雏鸡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高锡3组雏鸡的空肠与回肠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锡3组空肠T-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高剂量锡会阻碍雏鸡生长发育,并引起肠道氧化应激,从而破坏肠道抗氧化功能,对雏鸡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带田磷肥分配方式及后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条件征,磷肥不仅当年增产显著,而且有明显后效,施磷量越高,后效越大,带田小麦对磷肥的反应明显大于玉米。等量磷肥这年分施的增产率与一闪性施用相近,但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一次性集中施用。  相似文献   
10.
河西农田磷钾养分平衡及肥料利用率长期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宁科  李隆  索东让  王谦 《土壤》2013,45(6):1009-1016
采用连续24年田间定位试验和养分差减法研究了河西农田磷钾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磷素养分投入始终大于产出为正平衡,化学磷肥连施(NP、NPK)平均盈余率43.3% ~ 97.0%;小麦、玉米化肥磷总利用率平均为37.3% ~ 40.5% 和22.3% ~ 30.5%,比短期试验利用率分别增加12.8% ~ 22.9% 和5.9% ~ 9.5%。有机肥与化学磷肥配施(MNP、MNPK)平均盈余率211.3% ~ 277.9%;小麦、玉米磷素总利用率分别为18.0% ~ 18.3%?和16.3% ~ 19.4%,比试验初利用率增加5.4% ~ 8.5% 和5.8% ~ 6.6%。连施有机肥适量减少化学磷肥用量是平衡施磷的科学之举。钾素投入始终不抵作物携带量,农田钾素为负平衡,长期施用有机肥(MN、MNP)不能平衡土壤钾素,平均亏缺?-38.6% ~ -47.2%,小麦、玉米作物有机肥钾总利用率57.8% ~ 59.8% 和34.1% ~ 54.1%,比试验初增加8.4% ~ 22.3%;连施化学钾肥平均亏缺?-36.2% ~ -67.8%,小麦、玉米钾肥利用率53.1% 和29.5%,比试验初增加7.4% ~ 36.4%。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化学钾肥是现代作物生产的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