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安徽省倒春寒常发频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现象,结合安徽省生态气候特点,根据多年大田栽培试验和人工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划分了小麦倒春寒的危害等级,集成了包含品种选择、种子精选、种子处理、灭茬与整地、培育壮苗、水肥管理、灾前防控与灾后减损等小麦倒春寒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安徽小麦实现抗逆、稳产、优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是反映小麦群体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阐述了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一般规律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综述了基因型和播期、密度、水分、氮肥等栽培因子及光照、温度等生态因子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推动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新品种的选育;通过表型组学和作物模型等深入研究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机理,实现对小麦群体的早期诊断和定量调控;应集成多项生产技术,实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小麦群体生长状况的调控及我国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低温逆境已成为限制我国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掌握我国小麦低温逆境研究的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79—2020年小麦低温逆境研究论文的发文数量、研究机构、发文作者、文献来源、被引频次、研究热点及资助基金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我国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但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待加强;高被引文献多发表于《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等优质期刊;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低温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低温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小麦低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国家级基金是小麦低温逆境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来源。未来应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同时加强小麦低温逆境栽培防控技术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小麦生产的抗逆保产与提质减损。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麦-玉两熟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出苗与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基于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点,比较分析了秸秆不还田(CK)、玉米单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1)、小麦-玉米周年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和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3)4个秸秆全量还田方式间小麦出苗、分蘖、干物质积累及光合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影响小麦出苗速率,出苗速率表现为CK>T1、T3>T2;秸秆全量还田不同程度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但影响不显著;长期秸秆全量还田下六叶期小麦单株分蘖数、LAI、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根冠比、SPAD值、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均增加,冬前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分别提高了8.33%~35.29%和4.33%~22.11%。 综合来看,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有利于壮苗的培育,是适合在当地进行推广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氮密配置,在大田条件下以安农0711(AN0711)和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50×10~4、210×10~4、270×10~4和330×10~4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D1~D4代表),以及135、180、225和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密互作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显著影响冠层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变化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提高,且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以D4N4处理最大,灌浆中期均以D3N3处理最大。氮密对籽粒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D3N3处理下AN0711和YN19的冠层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其中产量分别达到7 866.67和7 400.0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270×10~4株·hm~(-2)和225 kg·hm~(-2)。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逆境是限制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低温胁迫导致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失衡,高浓度的活性氧会引起蛋白质、膜脂、DNA及其他细胞组分的氧化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对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穗部小花发育和根系生理等产生抑制作用,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本文系统阐述了ROS的产生、功能与清除,从小麦叶片生理、穗部发育与根系生理等方面总结了低温胁迫下ROS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小麦生产上防灾减灾和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麦区小麦倒春寒灾害频发,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分析了小麦倒春寒的发生特点,从品种、栽培管理、化学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倒春寒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快耐倒春寒品种的选育,深入研究小麦倒春寒的危害机理,同时创新提高小麦倒春寒防控的农艺技术,以期为小麦倒春寒防控和农业减灾增效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作物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但是秸秆还田也会引起作物出苗率低、幼苗素质不高等负面问题,已成为限制秸秆还田技术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小麦出苗质量的影响,从整地质量、秸秆还田质量、播种质量、土壤水分和地温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小麦出苗质量的因素,并从加强组织领导、联合协作攻关与关键技术引领、科学制定还田方案、新型秸秆肥料的研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效果,以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为供试材料,设置W0M0(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均不还田)、W0M1(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还田)、W1M1(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和W1M0(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4个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W0M0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W0M1、W1M1和W1M0)的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9%~25.4%和17.0%~33.3%,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提高了4.5~9.7个百分点,花前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增加了10.8~18.5个百分点;(2)秸秆还田处理可增加冬小麦产量4.3%~12.7%,且W1M0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3)W0M1和W1M0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总体而言,单季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实现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