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3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21篇
  35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抗菌肽是一类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多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抗菌肽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多种功效,且无残留、无致微生物耐药性.抗菌肽在动物生产上已广泛使用,其优良特性有望取代抗生素.本文总结了抗菌肽的来源、功效及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阐述了抗菌肽在生产和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2.
【目的】明确藏猪和杜藏猪(杜洛克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F1代)的生长和胴体性状及肉质指标等表型差异,并分析背最长肌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藏猪种质资源利用及猪脂肪沉积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藏猪和杜藏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体长、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以及pH、肉色、蒸煮损失及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指标;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2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杜藏猪的左胴体重、右胴体重、屠宰前重、胴体长、体长、体高、管围和胸围均高于藏猪,且差异显著(P<0.05,下同),眼肌面积(33.00±3.84 cm2)也显著大于藏猪(16.83±1.81 cm2),背膘厚(13.15±2.48 mm)则显著低于藏猪(22.83±2.80 mm),藏猪与杜藏猪的皮厚、腹围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杜藏猪肌肉的pH-24 h、熟肉率、剪切力和含水率显著高于藏猪肌肉,而杜藏猪肉色的a-24 h值(10.30±1.06)和肌内脂肪含量[(2.48±1.44)%]显著低于藏猪。除GHR基因外,其他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杜藏猪低于藏猪,其中,ADIPOQ基因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藏猪,IGF1基因、TNFa基因和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藏猪(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H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杜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ASN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背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杜藏猪的肉质性状与藏猪相似,但杜藏猪具有更佳的生长性能,说明以杜洛克为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得到的杜藏猪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率。藏猪和杜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即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受多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73.
桑椹成熟过程中主要色素类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桑椹成熟过程中的主要色素类物质组成与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改善桑椹鲜果产品色泽和合理开发利用桑椹色素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0%丙酮提取法和pH示差法分别测定桑树品种大10、97-68、选26不同成熟期桑椹中的叶绿素及总花色苷含量,结果表明桑椹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总花色苷含量逐渐升高,其中桑椹成熟后期大10的总花色苷含量是97-68的2.2倍,分析认为总花色苷积累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桑树品种桑椹色泽差异的原因之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桑椹成熟过程中主要含有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和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Pg3G)3种花色苷组分,3种组分的变化为:C3G和C3R存在于桑椹整个成熟期,是桑椹中的2种主要花色苷组分,且C3G呈逐渐增加趋势,C3R呈先增加后微量减少,至后期迅速、大量增加的趋势;而Pg3G在桑椹成熟生长的初期检测不到,然后呈先增加后减少,至后期迅速、大量增加的趋势。在生产上可将桑椹中主要色素物质含量变化特点及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积累特点,作为确定桑椹采摘适期的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4.
以2010年广东省21个地市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3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协调度,各指标在协调度上的变异较大,加权计算得到广东省水利综合水平协调度为0.358 1,为一般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市域水利-社会经济综合水平指数,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相关Moran’s值为0.341 0,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的特征,71.43%的市域水利-社会经济综合水平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各主成分因子及综合水平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域空间具有南北分异、东西分异和从西南向东北变化的梯次差异,区位条件和各项因素协调较好的市域综合水平较高的总体特征,并对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5.
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力学特征是指导滑坡防治策略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库岸滑坡仿真模拟中存在滑带土强度弱化假设不能反映土体的结构性损伤特征及未考虑变形参数同步弱化的问题,因而揭示的滑坡成因机制和力学特征失真。提出以应力水平代替塑性剪应变表征结构性损伤程度构建新的强度折减法,基于此分析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应力位移特征及稳定性衰减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滑坡的成因机制,所得主要结论有:(1)推移式滑坡中部首先发生滑移导致上部土体失去支撑随之滑移并与之一起挤压下部土体,使下部土体剪切力增大明显进而产生较大剪切变形,最终形成整体剪切破坏面;因而推移式滑坡的主滑段在中部,牵引段在滑坡上部,抗滑段在滑坡下部;(2)牵引式滑坡中下部抗剪力不足以平衡剪切力率先滑移,使临近土体失去支撑抗滑力降低随之滑移,并依次迅速引发滑坡的"多米诺骨牌"式破坏,因而牵引式滑坡的主滑段在中下部,其上土体均为牵引段,其破坏面为剪切-拉剪-张拉复合型破坏面;(3)当发生一定剪切变形后,牵引式滑坡位移增长迅速并呈不可控态势,并由稳定迅速降低至失稳状态;而推移式滑坡则在发生较大剪切变形后长时间处于欠稳定状态,破坏前有较长的缓冲时间;(4)从灾害防治角度,推移式滑坡应注重"强腰",牵引式滑坡应注重"固脚"。  相似文献   
76.
【目的】蚕沙中不仅富含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量微生物资源,筛选出蚕沙中的高效解磷菌并对其解磷机理进行探讨,为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源。【方法】以高温发酵期的蚕沙为材料,通过无机磷筛选培养基定向筛选获得耐高温的解磷菌1株;通过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利用钼锑抗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有效磷和有机酸含量的定量分析;通过SPSS 1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高温堆肥发酵过程中的蚕沙中筛选获得1株白色圆形菌落的菌株,菌体长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其全长基因组大小为5324477 bp,GC含量为37.73%,37个Scaffolds,73个Contigs,注释基因5628个、tRNA 48个及rRNA 1个;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命名为SEM-5。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受盐(NaCl浓度 ≤ 10%)碱(pH 5~10)及高温(60℃)能力;对不同无机磷的解磷效果不同,其中对钙盐来源的无机磷溶解效率显著高于磷酸铝和磷酸铁(P<0.05,下同)。对不同发酵时间SEM-5菌株发酵液的有效磷浓度、有机酸含量和发酵液pH等进行检测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间的SEM-5菌株发酵液中有效磷浓度与不同有机酸的相关性不同;在0~14 d的发酵过程中,有效磷浓度与乙酸和酒石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乳酸、琥珀酸和丙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发酵液pH和草酸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分离自蚕沙的巨大芽孢杆菌(SEM-5菌株)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耐盐碱和高温,且能高效地溶解释放钙盐中的磷元素,具有良好的微生物肥料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7.
【目的】筛选适合南方稻谷贮藏要求的防霉剂配方,为南方稻谷贮藏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当年收储、入库贮藏3~6个月的籼稻稻谷(新粮)和入库贮藏12~24个月的籼稻稻谷(陈粮)为试验材料,分析稻谷带菌总量、主要污染菌种类以及藤茶提取物、茶叶提取物、桑叶提取物、陈皮精油和丁香精油等5种植物提取物对稻谷中黄曲霉的抑制效果;以黄曲霉的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通过Design-Expert响应面法进行南方稻谷复合防霉剂最佳配方设计。【结果】新粮稻谷样品带菌量为1.1×103~9.2×103 CFU/g,陈粮样品带菌量为8.1×103~2.2×105 CFU/g,陈粮样品的带菌总量明显高于新粮样品;南方稻谷的主要污染菌属以曲霉属和青霉属为主,其次是毛霉属和镰刀菌属;5种植物提取物对黄曲霉的抑菌圈直径在8.4~11.1 mm,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0125%~0.0500%和0.0500%~0.1000%,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作为单独的防霉剂使用,以藤茶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复合防霉剂预测模拟方程为:Y=10.34A+10.06B+7.18C+8126.84D-10096.90E+11.97AB+12.18AC-8236.89AD+10212.40AE+10.74BC-8245.77BD+10084.50BE-8149.38CD+10357.06CE+6202.14DE(其中Y代表抑菌圈直径,A、B、C、D和E分别代表藤茶提取物、茶叶提取物、桑叶提取物、陈皮精油和丁香精油在复合防霉剂中的比例),拟合后得到的复合防霉剂最优配方比例为:55.00%藤茶提取物、22.12%茶叶提取物、22.56%桑叶提取物、0.10%陈皮精油和0.21%丁香精油;复合防霉剂的防霉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防霉剂,25个组合对黄曲霉的抑菌圈直径在11.30~13.90 mm;稻谷表面喷洒最优复合防霉剂后的安全贮藏时间可延长60~120 d。【结论】由藤茶提取物、茶叶提取物、桑叶提取物、陈皮精油和丁香精油等5种植物提取物组成的复合型稻谷防霉剂可抑制稻谷中微生物的繁殖,延长稻谷安全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讨桑黄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开发其药用功能,本试验测定了6种不同来源的桑黄样品中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总抗氧化活性、清除·OH能力和清除O2-·能力,分析其总黄酮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桑黄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各样品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野生桑黄SH-2最佳。桑黄体外总抗氧化活性、清除·OH能力和清除O2-·能力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79.
桑叶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与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桑叶粉中的活性物质,分别获得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评价桑叶各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桑叶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供试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3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2.5 mg/mL。测定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总多酚质量比为(11.91±0.67)mg/g,显著高于其它溶剂提取物,表明桑叶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其总多酚的含量成显著剂量效应关系(P<0.05)。  相似文献   
80.
活蛹缫丝是蚕茧不经过烘茧、煮茧直接缫丝的新工艺,从蚕蛹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考察蚕蛹经过活蛹缫丝工艺各个流程处理后,其主要组分含量与性状变化。活蛹缫丝工艺中,机械脱衬造成蚕蛹质量损失约12.21%,但蚕蛹中蛋白质和油脂2种主要组分的比例无显著变化,质量比仍保持在1.20~1.23∶1。活蛹缫丝工艺各个流程取样制备蚕蛹蛋白的不良气味明显变淡,而理化性状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经缫丝和机械脱衬后的蚕蛹蛋白几乎完全变性,但缫丝后的蚕蛹蛋白的乳化性和溶解性最好。活蛹缫丝工艺各个流程取样制备蚕蛹油脂的化学性状(如酸价、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等)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机械脱衬后蚕蛹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升高,不饱和度降低,使粗制蚕蛹油的品质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活蛹缫丝工艺中的机械脱蛹衬与传统缫丝工艺机械脱蛹衬相比,同样会造成蚕蛹主要营养组分损失,并对蛹蛋白质和油脂的性状有不利影响,因此活蛹缫丝的蚕蛹仍不适于作为高档食品开发的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