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21篇
  9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14年春季,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种植的番茄表现植株矮缩,叶片上卷,叶缘黄化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采集的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通过滚环扩增方法获得了该病毒的湖北分离物HB01的全基因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2 781nt,与已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各分离物同源性在89.0%以上,而与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TYLCV分离物的同源率均在97.0%以上。因此,HB01属于TYLCV的一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92.
建立了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分别进行了10%硝磺草酮悬浮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乙腈提取,盐酸调节pH至3~4后二氯甲烷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硝磺草酮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3.4%,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硝磺草酮悬浮剂后,在甘蔗上的残留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3~14.7 d,属于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收获期甘蔗中硝磺草酮的残留量均0.01 mg/kg。  相似文献   
93.
为缓解鼠类的抗药性和减轻杀鼠剂的生态风险问题,笔者研究了每月定期布放鼠夹捕鼠后农田鼠密度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农作物的害鼠发生程度,探讨器械捕鼠防控害鼠的可行性。器械灭鼠后试验区的鼠密度消长趋势呈W形,与化学灭鼠后鼠密度的恢复动态相吻合;在水稻害鼠高峰期,器械捕鼠试验区的年均鼠密度控制在(3.54±0.86)%,早稻和晚稻的害鼠率分别为(0.36±0.02)%和(0.45±0.04)%,与杀鼠剂灭鼠的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定期的持续捕杀能够显著降低鼠类的发生数量和农作物的害鼠程度。  相似文献   
94.
建立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州和南宁进行了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碱溶液提取,盐酸调节pH值至2.5后乙酸乙酯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对氯苯氧乙酸钠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4.6%,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5.9 d和15.2~20.6 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性粉剂按有效成分20和30 mg/L分别施药2次,广州和南宁两地收获期荔枝中对氯苯氧乙酸钠的残留量均<0.01 mg/kg。  相似文献   
95.
亚洲柑橘木虱2株高致病力病原真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对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具有高致病力的真菌菌株,为其微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测定5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A~E)和5株玫烟色棒束孢菌Isaria fumosorosea菌株(菌株A~E)的生长速率、产孢量以及对木虱若虫的侵染致死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株球孢白僵菌培养10 d后产孢量存在较大差异,A菌株的产孢量最少(7.96×107mL~(-1)),E菌株的产孢量最多(3.78×108mL~(-1)),两者差异显著;在喷施球孢白僵菌孢子1×106mL~(-1)7 d后,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以A菌株的致死率最高(78.0%),E菌株次之(77.0%)。5株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培养10 d后,B菌株产孢量最多(6.04×108mL~(-1)),E菌株的最少(6.28×107mL~(-1)),两者差异显著;在喷施玫烟色棒束孢孢子1×106mL~(-1)7 d后,除D菌株外,其他制剂对亚洲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死率均显著大于对照,B菌株的致死率最高(81.0%)。【结论】综合考虑产孢量及致病力等指标,球孢白僵菌E菌株和玫烟色棒束孢B菌株是具有良好研发前景的柑橘木虱生物防治高致病力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96.
白粳占是以五百粒与粳籼89杂交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抗白粳籼占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玉香油占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季、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季种植,特别适合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湛江及雷州半岛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7.
球孢白僵菌与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106、1×107、1×108mL~(-1),室内喷施法研究其对木虱低龄、高龄若虫与成虫的侵染致死效果;在笼罩条件下研究其在半田间条件下对柑橘木虱成虫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病力高于高龄若虫。7 d后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高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6×104和5.2×104mL~(-1),对低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5×104和4.2×104mL~(-1),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4×105和1.6×105mL~(-1)。在半田间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3.7×105和1.2×106mL~(-1)。同一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死率室内效果优于半田间。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致死时间与孢子浓度有关,LT50随着真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为1×105~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2~4.4 d;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浓度为1×106~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3~4.9 d。【结论】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对柑橘木虱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柑橘木虱各虫态的死亡率与病原真菌的孢子浓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
回缩间伐是荔枝密闭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改造后的病害发生情况尚未见有报道。为给荔枝密闭园改造提供病害防控方面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于荔枝花穗期、小果期、果实成熟期和冬梢期,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密闭园改造示范园,对4个荔枝品种于密闭园和间伐园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病害危害程度进行了两年的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间伐园与密闭园所发生的主要病害在种类上无差异,但各物候期间伐园的平均总病叶率、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总病果率均低于密闭园,其中3个品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密闭园和间伐园的病害危害程度均逐渐升高,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峰,进入冬梢期时又有所下降;调查还表明对密闭园进行回缩间伐改造有利于荔枝病害管理,改造后果园的病害防治重点时期为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  相似文献   
99.
一株侵染柑橘木虱的球孢白僵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柑橘木虱虫体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强致病性的虫生真菌GZMS-28,本文测定了该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并分析了其rDNA ITS基因序列。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浓度为1.0×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柑橘木虱成虫7d后,其校正死亡率达到95.7%。菌株GZMS-28的培养特征与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较为一致,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白僵菌属多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菌株GZMS-28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相似文献   
100.
为验证植保无人机喷施纳米农药对水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在广东省清远市开展了纳米农药制剂组合与对照农药组合及常规农药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末期,植保无人机喷施纳米农药药后3、7、14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90%、97.45%和99.31%,明显优于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照药剂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常规药剂的效果;植保无人机喷施纳米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93.27%,明显优于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照药剂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常规药剂的效果。在水稻破口期,植保无人机喷施纳米农药药后3、7、14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97%、99.52%和98.06%,优于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照药剂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常规药剂的效果;植保无人机喷施纳米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93.35%,明显优于植保无人机喷施常规药剂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常规药剂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