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4篇
  4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分别采用L9(34)和L16(45)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观赏羽扇豆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和玻璃化控制的最佳组合,探讨吸附剂(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抗氧化剂(维生素C、柠檬酸)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1%升汞是影响外植体消毒的主要因素,0.1%高锰酸钾次之;采用0.1%高锰酸钾、70%乙醇和0.1%升汞依次消毒30 min、40 s和9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最低为14.8%。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2.0 g/L,培养周期控制在25 d之内,平均褐化率可控制在5.3%,效果最理想;培养基中添加柠檬酸5.0 g/L也能有效控制褐化(8.5%),但整体效果不如活性炭。与正常苗相比,玻璃化苗组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干物质积累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温度是影响玻璃化的关键因素,培养基中添加蔗糖30 g/L和琼脂6 g/L,在20℃培养条件下,光照14 h,玻璃化率最低为3.1%。  相似文献   
112.
113.
介绍了我国沼气工程发展概况和常用的厌氧发酵工艺类型,总结了我国沼气工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4.
采用拌种和喷雾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对水稻的表观安全性。结果表明,每千克种谷拌种25%吡蚜酮5~20 g在拌种后3 h播种和6 h播种处理的出苗率、苗高、水稻根长和株高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期兑水喷雾时,25%吡蚜酮WP 75~450 g/hm2等处理的水稻根长和株高与不施药处理以及10%吡虫啉WP 30 g/hm2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秧苗移栽前3 d施药,25%吡蚜酮WP 75~600 g/hm2等处理的水稻分蘖数和株高与不施药处理之间亦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每千克种谷拌种25%吡蚜酮WP 5~20 g的剂量内对水稻安全,在秧苗1叶1心期25%吡蚜酮WP用量在450 g/hm2以下喷雾处理和在秧苗移栽前3 d 25%吡蚜酮WP用量在600 g/hm2以下喷雾处理均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15.
为评估克隆种公猪在生猪产业上的应用价值,进行杜洛克种公猪的克隆及扩繁试验研究。采集2头常规选育的杜洛克种公猪耳组织,建立细胞系、生产重构胚,移植到受体母猪,分娩克隆公猪并调教采精,采集精液并参配纯种杜洛克母猪,统计其生产性能,以同期普通杜洛克公猪及其后代为对照。结果显示:(1)建立了种猪耳组织细胞建系、重构胚生产、胚胎移植等技术体系;(2)移植7头代孕母猪,共产仔39头克隆杜洛克公猪,断奶存活21头,60日龄存活17头,达100 kg体重日龄测定15头,调教采精成功10头,种猪利用率为25.6%(10/39);(3)获得的克隆公猪与同期杜洛克公猪在初生重、断奶重、校正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4)获得的59头杜洛克克隆公猪后代与同期普通杜洛克公猪后代在初生重、断奶重、校正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仅在右乳头数指标上,克隆公猪后代(6.34±0.48)显著低于普通公猪后代(6.60±0.66)。结论:建立了种猪克隆快速扩繁技术平台,但常规选育的克隆公猪及其后代生产性能与普通公猪及其后代无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提高选择准确性,同时提高克隆效率及其存活率,才能满足克隆技术应用于终端公猪生产的产业要求。  相似文献   
116.
利用江西省有完整观测资料的8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线性趋势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选取极端最高气温、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和高温初终日等3个高温特征指标分析江西省近60年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江西省日最高气温≥35℃的年日数增速显著;日最高气温≥38℃的年日数增速不显著;日最高气温≥40℃的年累积站日在20世纪60—90年代变化不明显,但进入21世纪急剧增多;江西省大部地区3个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近60年江西省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历史极值大部分地区出现在21世纪;高温平均初日明显提前、平均终日明显推后,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对江西省双季早稻和一季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7.
为掌握江西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运用实验室已建立的PCR方法对2013~2018年采集自江西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上饶、抚州、新余8个地区的PRV阳性猪病料进行gEgB基因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64株PRV的gE基因序列和12株PRV的gB基因序列;gE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64株PRV同属一个大分支,与亚洲毒株及近年来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全部为GⅠ型,而与GⅡ型的欧美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江西毒株gE基因与19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2%~100%和94.6%~100%;gB基因与11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2%~100%和96.5%~100%;相较于Bartha-K61疫苗株,江西流行毒株的gB基因存在碱基缺失、插入和位点突变现象。本研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证实了江西省PRV的流行与变异情况,为江西省科学防控PRV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干热河谷牛角瓜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牛角瓜野生种群当年生果实为试材,采用集约化培育方法,对牛角瓜整个生育周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完善牛角瓜人工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牛角瓜在干热河谷秋播萌发率达95.00%,高于春播,但萌发速度较春播慢,与春、秋季播种温度变化有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经历1个峰值,快速生长期为6~8月,与河谷雨季同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出现在谢花后的第6~15天,果实长度增加滞后于粗度增加,果实成熟期为33d左右;集约化栽培平均单株产量为42.50g,每667m2可产纤维78.98kg,平均出棉率达19.37%,且变异系数达12.69%;集约化种植牛角瓜能节约土地,达到稳产和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9.
为揭示鄱阳湖水生植物群落年周期变化及其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定点观测方法,对鄱阳湖南矶4个碟形湖进行为期1年的调查,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底泥和水生植物重金属Cu、Zn和Pb元素含量。结果表明:4个碟形湖水生植物主要有8科11属12种,其中莕菜、轮叶黑藻、大茨藻和苦草为优势水生植物种群。蝶形湖水深和透明度年周期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7月水深最深为269.4cm,透明度最大为170cm,且随湖边向湖心水透明度呈升高趋势。水生植物生物量1—9月份增加,单位面积最大生物量为11 250.0g/m2。优势沉水植物轮叶黑藻9月份株高和密度分别是104.7~124.5cm和1 875~2 200根/m2。蝶形湖水体重金属Cu、Zn和Pb含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其Zn和Pb含量超出了渔业水质标准;与鄱阳湖流域底泥背景值相比,蝶形湖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增加的速度依次为CuZnPb,3种重金属元素的生态毒性效应均达到了最低级别;轮叶黑藻对重金属Cu的富集能力最强,对Pb次之。  相似文献   
120.
试验选择(35±2)日龄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进行为期21 d的饲养试验,研究两种发酵豆粕在断奶仔猪浓缩料中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浓缩料中添加发酵豆粕能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且不同的发酵豆粕应用效果不同。从试验全期来看,发酵豆粕试验组的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均好于43豆粕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仔猪的生长性能表现最好。从试验结果来看,试验Ⅱ组效果最好,试验Ⅰ组次之,试验Ⅱ组仔猪日增重较试验Ⅰ组、对照组分别高8.26%、8.92%;试验Ⅱ组日采食量较试验Ⅰ组、对照组分别高4.32%、5.16%;试验Ⅱ组料重比较试验Ⅰ组、对照组低3.92%、4.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