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将续随子醇L713,283二萜类化合物放入甲醇和氯仿两种不同极性的溶液中,分别进行长时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续随子醇L713,283二萜类化合物在氯仿溶液中更稳定,构象波动幅度更小;续随子醇L713,283二萜类化合物五元环和十一元环侧链上的O71及O15与甲醇羟基所形成的较稳定氢键是其易溶于含氧有机溶剂的重要驱动力.基于续随子醇L713,283二萜类化合物在氯仿溶液中的3个代表性构象,用密度泛函理论优化获得它们的稳定构象、静电势电荷及键参数.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为基于配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2.
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秋水仙素浓度、浸泡时间、二甲基亚砜体积分数、处理温度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愈伤组织多倍体诱导的影响.以多倍体诱导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表L9(34)进行试验,筛选最佳诱导条件.在考察的因素中,对川贝母多倍体诱导率影响的大小次序依次为秋水仙素浓度>浸泡时间>二甲基亚砜体积分数>处理温度.多倍体诱导条件的最优组合是秋水仙素浓度为900 mg/L、浸泡时间为48h、二甲基亚砜体积分数为4%、处理温度为20℃,在此条件下,其诱导率可达94.3%;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48,诱导后的愈伤组织为多倍体;对野生、组培二倍体、组培多倍体川贝母鳞茎进行有效药用成分生物碱总含量测定,其中组培多倍体生物碱总含量最高为0.657%.  相似文献   
53.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红檵木,采用乙醇浸提的方法获得红檵木嫩叶、老叶及花中的总黄酮,并测定其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红檵木花、嫩叶和老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44%、4.75%、3.82%。各部位醇提物浓度在0.00~0.35mg/mL时,均有抗氧化活性,花的活性最高;浓度在0.0~0.4mg/mL时,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低于20%;当浓度大于1.5μ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均大于50%,老叶在7.5μg/mL时的清除率可达90%,各部位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随浓度的增加,抗氧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4.
为探明不同苦荞品种成熟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苦荞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苦荞品种威苦1号和威苦2号为材料,测定了其成熟期茎、叶、根中脱落酸(ABA)、玉米素+玉米素核苷、生长素(IAA)、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腐胺、亚精胺、精胺等内源激素的含量以及苦荞的单株粒重、千粒重、产量、蛋白质、黄酮和淀粉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产优质品种威苦1号茎、叶、根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IAA、ACC、腐胺、亚精胺、精胺含量高于威苦2号(P<0.05);威苦1号的多胺含量是威苦2号的2~8倍;不同内源激素在苦荞不同部位间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产量性状指标与苦荞叶、根中的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玉米素+玉米素核苷、IAA、AC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威苦1号)、淀粉、黄酮含量与AB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玉米素+玉米素核苷、IAA、多胺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威苦2号的蛋白质含量与内源激素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说明苦荞的产量和品质与其不同部位间的内源激素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
施氮量对苦荞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川荞2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苦荞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苦荞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地上部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茎粗和分枝数,地下部可使主根增长、一级侧根数增多,根体积和根粗增大,均以施肥N40 kg/hm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单株粒数、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施N80 kg/hm2处理最高,产量为2 008.5 kg/hm2,显著高于对照和施肥N120 kg/hm2处理,比其分别高63.4%和34.1%.施氮显著提高了荞麦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但芦丁含量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槲皮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在试验条件下,合理的氮肥水平(80~120 kg/hm2)能提高苦荞麦的产量和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桢楠种子萌发过程中丙二醛和氧自由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桢楠(phoebe zhennan)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丙二醛(MDA)和氧自由基(ROS)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了测定,以了解这些生理指标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SOD活性在种子发芽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当发芽完全后出现下降,之后趋于平缓;MDA和ROS的含量变化则相反,从种子吸胀开始到开始发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在后期有上升趋势,并趋于平缓,这说明在桢楠种子荫发过程中SOD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降低膜脂氧化程度,促进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57.
青蒿植物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植物Artemisia annuaL.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分别用发根农杆菌Ri1601、ATCC15834感染青蒿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叶片、叶柄等外植体获得毛状根,并比较不同因素对毛状根诱导和生长的影响。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毛状根的有效方法被建立,借此为青蒿大规模遗传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8.
川贝母叶高效诱导愈伤组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川贝母的叶为外植体快速诱导愈伤组织,生产出大量有效组分含量高的组织培养物,为提高川贝母植物资源利用率奠定基础。通过比较川贝母叶的不同叶龄、形态部位、接种方式和培养温度对其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获得川贝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结果得出,选取生长7 d左右的叶的形态学下端为外植体,采用叶基部直接插入培养基的接种方式,在变温的条件下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95.20%。  相似文献   
59.
王跃华  刘益丽  林抗雪  马良良  代勇  徐世军  王晓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23-14024,14026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快速和经济的卷叶贝母超低温保存关键技术。[方法]对卷叶贝母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技术中的预培养时间、保护剂类型和解冻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预培养时间、冷冻保护剂类型和解冻方式均是影响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经预培养9 d、由10%二甲基亚砜和0.5 mol/L山梨醇组合的复合冷冻保护剂冷冻、在40℃水浴条件下解冻的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其保存效果最佳,保存后细胞的存活率可达87.39%。[结论]为更好地保护卷叶贝母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0.
为普通栽培小麦改良提供基因资源,采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编号:G18-16)与来自欧洲的硬粒小麦栽培种Langdo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分别于2005年种植在以色列干旱和湿润环境以及于2007年种植在中国黔中地区,进行千粒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部家系在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