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48篇
  21篇
综合类   312篇
农作物   49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补光处理对巨峰葡萄春果花色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光质和时长补光处理对设施栽培条件下巨峰葡萄(Vitis.labusca×V.vinifera)春果果皮中花色苷组分的影响,以期为设施栽培鲜食葡萄春果栽培技术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年生巨峰葡萄为试材,在新梢长至30 cm时开始进行白光、红光和蓝光的夜间补光处理,每天18:00时开始,分别补光6 h和12 h,至果实膨大期结束。果实成熟期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巨峰葡萄春果果皮的花色苷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光质和时长的补光处理显著增加巨峰葡萄春果重量、纵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白光-12 h处理的效果最好。红光-6h和白光-6 h显著降低果实花色苷总量,蓝光处理的巨峰葡萄果实花色苷总量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仅有白光-12 h处理显著增加花色苷总量。红光-6 h和白光-12 h处理显著降低巨峰葡萄果皮中3',5'-羟基取代花色苷比例。红光-6 h、蓝光6 h、蓝光-12 h和白光-12 h处理显著增加巨峰葡萄果皮中乙酰化花色苷比例。【结论】在新梢长至30 cm到果实膨大阶段使用白光进行夜间补光处理12 h,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花色苷总量的效果最佳。蓝光处理有助于提高稳定花色苷比例。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选择不同光质补光来调节设施栽培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提高不同产期调节下的果实品质,最终实现优质葡萄周年生产供应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克隆甘蔗烟酰胺转氨酶(Nicotianamine Aminotransferase,NAAT)基因,分析其基本生物学信息及在缺Fe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为进一步探讨SoNAAT1基因在甘蔗麦根酸类Fe载体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前期获得的EST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PCR获得甘蔗SoNAAT1基因c DNA全长,应用在线软件程序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基因在不同缺Fe胁迫时长下的表达情况。【结果】甘蔗SoNAAT1基因全长1593 bp,编码区长度1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4.2 kD,等电点为5.64,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蛋白结构以α-螺旋为主。SoNAAT1与玉米、水稻、高粱的NAAT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与高粱Sb NAAT3优先聚在一起。qRT-PCR分析结果表明,SoNAAT1的表达随着缺Fe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缺Fe胁迫引起甘蔗根系内源ABA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并与SoNAAT1表达密切相关。【结论】甘蔗SoNAAT1基因编码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表达量随着缺Fe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推测该基因参与了甘蔗麦根酸类Fe载体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开发控制水稻粒长和粒重的主效基因GS3的功能标记,并用于对广西晚稻主栽亲本美B的粒长改良,以期获得粒长增加的优良水稻亲本材料。【方法】根据短粒杂交稻亲本美B与长粒亲本宜香B在GS3基因序列的差异,开发GS3基因的功能分子标记M-GS3。利用宜香B为供体亲本,美B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在利用标记M-GS3对24份水稻亲本及BC_2F_7群体材料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它们的粒长进行了测量。【结果】利用M-GS3对24份水稻亲本材料进行检测,发现在11份材料中含有GS3长粒等位基因,其余13份水稻亲本为GS3短粒等位基因,与24份水稻亲本的粒长表型一致。根据美B和宜香B的BC_2F_7群体材料基因分型的结果及粒长表型鉴定,筛选到10株农艺性状与美B接近,粒长大于9.5 mm的株系,其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均显著高于美B,而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和结实率等性状与美B接近。【结论】标记M-GS3能有效检测出水稻亲本材料及育种群体中的GS3长粒等位基因。利用GS3基因进行水稻粒长改良,能有效提高被改良材料的粒长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4.
[目的]了解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在甘蔗中表达特性及其对甘蔗糖分积累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甘蔗品种桂糖28号(GT28)、拔地拉、新台糖20号(ROC20)、新台糖22号(ROC22)为供试材料,选取0叶、+1叶、幼嫩叶鞘、幼茎,通过半定量RT-PCR法对甘蔗SPSⅢ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SPSⅢ在4个甘蔗基因型中的0叶、+1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均有表达,在GT28 4个不同部位的表达量较低,在拔地拉4个不同部位表达较均匀,在ROC20 4个部位中以嫩叶鞘的表达较高,在ROC22中以幼茎的表达较高.[结论]SPSⅢ在4个甘蔗基因型中的0叶和+1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均有表达,但SPSⅢ表达因甘蔗基因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5.
测定了几种香蕉废弃物不同溶剂提取物及不同生长期香蕉果实(果皮及果肉)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此外,还对不同材料、不同蕉类品种废弃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进行了比较,以期研究香蕉废弃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材料的80%甲醇、80%乙醇、80%丙酮提取物均具有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其中80%丙酮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稍强;所有材料中,嫩苞片及花显示了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0.6834和0.6853mg/mL,不同材料的80%乙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嫩苞片花青色果皮(未成熟)黄色果皮(成熟)老苞片果轴;在整个生长期间,香蕉果皮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由强变弱,而果肉则与之相反;不同蕉类品种的各种废弃物自由基清除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香蕉(威廉斯B6,Williams B6)红蕉大蕉粉蕉。  相似文献   
116.
采用盆栽病土接种法,鉴定58份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种质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的58份番茄种质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材料1份,抗病材料3份,感病材料3份,高感材料51份;根据已知NBS-LRR类抗病基因NBS区域的保守系列,设计简并引物,对抗性材料基因组进行体外扩增,获得了约500bp的预期片段。  相似文献   
117.
低温对不同冷敏感型甘蔗品种根系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低温对不同冷敏感型甘蔗品种根系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冷敏感型甘蔗桂糖28号(抗冷型)和园林6号(冷敏感型)为供试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后根部的根系活力、Ca2+-ATP酶活性、电导率以及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品种根系活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桂糖28号的根系活力均显著大于园林6号;低温胁迫后2个品种相对电导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桂糖28号上升较平缓,而园林6号电导率上升速度较快,园林6号电导率均大于桂糖28号;低温胁迫后2个品种丙二醛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园林6号丙二醛含量显著大于桂糖28号;低温胁迫后2个品种的脯氨酸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桂糖28号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园林6号;低温胁迫后,桂糖28号Ca2+-ATP酶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而园林6号Ca2+-ATP酶活性一直呈下降趋势,桂糖28号Ca2+-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园林6号.可见,在低温胁迫下,具较高的根系活力、Ca2+-ATP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可能是耐冷型甘蔗品种桂糖28号具有更强抵御低温胁迫能力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8.
20份兰科植物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0份兰科植物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对20份兰科植物材料总共扩增出616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2.7条带,其多态性为100%。兰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利用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构建系统树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32和0.38处,20份兰科植物品种资源被细分为4类,即Ⅰ、Ⅱ、Ⅲ、Ⅳ类,分别属于石斛属、兜兰属、毛兰属和兰属。根据聚类的树状图分析20份兰科植物的亲缘关系,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兰属与毛兰属,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兰属与兜兰属,亲缘关系最远是兰属与石斛属。  相似文献   
119.
链霉菌S417菌株发酵液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链霉菌S417发酵液的抑菌谱;以采后香蕉炭疽病菌为指示菌,管碟法测定发酵液经不同理化园子处理后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链霉菌S417发酵液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香蕉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真菌的抑制率在82.53%~69.63%之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株.120℃处理20 min,发酵液仍有较强抑菌活性;紫外线照射25 min,对发酵液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阳光照射4h,抑菌活性丧失;发酵液对酸碱稳定,在pH值6.0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0.
文章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和育种进展,探讨了当前广西杂交水稻病虫害抗性育种策略。抗稻瘟病育种强调新抗源的发掘、抗性基因的聚合及长期的病区自然诱发筛选;抗白叶枯病育种强调Xa23基因的利用;抗稻飞虱育种要利用bph14、bph15和bph18等新鉴定的抗性基因,后代选择以分子标记和抗性鉴定相结合;抗螟虫育种以转基因材料为供体,开展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杂交转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