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36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1671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1236篇
基础科学   107篇
  1868篇
综合类   8247篇
农作物   964篇
水产渔业   160篇
畜牧兽医   3614篇
园艺   835篇
植物保护   7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1082篇
  2011年   1103篇
  2010年   1222篇
  2009年   1572篇
  2008年   1457篇
  2007年   1518篇
  2006年   1299篇
  2005年   1214篇
  2004年   869篇
  2003年   733篇
  2002年   673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瓜CSHSP70基因内含子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黄瓜CSHSP70基因的内含子数目及其结构特点。【方法】根据黄瓜CSHSP70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从gDNA中克隆CSHSP70基因,采用RT-PCR技术验证内含子的存在。【结果】经测序与拼接,得到长度为4 056 bp的黄瓜CSHSP70基因,它包含7个内含子。经分析发现这些内含子富含A•T,具有类似启动子和HSE核心结构的序列存在。对黄瓜、甜瓜和丝瓜CSHSP70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这3个葫芦科作物中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结论】内含子存在的特殊结构表明其可能对该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对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系统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不同甘薯品种叶片中O2-·产生速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VC 含量比对照均有明显增加 ;除少数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外 ,其余品种CAT活性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但品种抗旱性愈强 ,其CAT活性下降幅度愈小。O2-· 和MDA的相对值(占对照 % )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 0 .772 8和 - 0 .836 2 ,P <0 .0 1) ,而SOD、POD、CAT及VC 的相对值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95 19、0 .82 2 6、0 .96 13和 0 .92 30 ,P <0 .0 1)。因此 ,这些指标可用于甘薯不同品种抗旱性的评定  相似文献   
993.
奶牛HSP70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方法,对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HSP70基因5′-侧翼区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初步显示:A基因可能为抗热应激基因,AB型个体的生产性能与BB型个体差异不显著,耐热性能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994.
禾谷丝核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菌株对小麦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3个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和禾谷丝核菌菌株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在两个感病品种“苏麦 3号”、“宁麦 6号”和R7、R4 6 两个强致病力菌株间 ,这种相互作用尤为明显。禾谷丝核菌在马铃薯蔗糖培养液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种类多 ,产量高。试验明确了进行禾谷丝核菌次生代谢物分析的最佳液相色谱条件。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的结果显示 ,致病力不同的 3个菌株间 ,次生代谢物的构成上有差异 ,呋喃甲酸和苯甲酸衍生物的产量在菌株间差异最大。禾谷丝核菌的酸性粗提物具一定的生物活性 ,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的作用相反。禾谷丝核菌的次生代谢物处理后 ,小麦组织的电导率与对照 (未处理 )没有差异 ,表明次生代谢物对小麦的细胞膜半渗透性可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5.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越光和武香粳 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穗肥施用时期施氮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倒 1 5叶 ,倒 2 5和 0 5叶 ,倒 3 5、 2 5和 1 5叶施肥提高了花后高效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含氮率。穗肥施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倒3 5、 2 5和 1 5叶 ,倒 3 5和 1 5叶 ,倒 2 5叶施肥对增加两品种产量 ,提高穗肥利用率和生产力作用显著。施用穗肥增产的机制两品种表现不一致 :越光主要表现在结实率的提高 ,武香粳 9号主要表现为每穗总粒数的增加。生育期较短的越光穗肥利用率略低于生育期较长的武香粳 9号。  相似文献   
996.
采用体外法研究了不同精粗比底物下(A组为全粗料,B组3∶7,C组5∶5,D组7∶3,E组为全精料)瘤胃真菌发酵特性及其对粗饲料(稻草秸)的附着情况。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随底物精料比例的增加,同一时间点真菌数量呈上升趋势,A组到E组发酵96 h的累计产气量显著上升,分别为177.2 mL、198.2 mL、217.4 mL2、33.4 mL和251.5 mL,提示底物中精料比例的增加能促进瘤胃真菌的生长和发酵。此外,随底物精料比例的增加,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酶活呈上升趋势,木聚糖酶酶活则呈下降趋势。稻草秸附着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期底物精粗比对附着于稻草秸的瘤胃真菌数量有很大影响。发酵前期(24 h),精料组(B组、C组和D组)附着于稻草秸表面的真菌孢子囊数显著高于粗料组(A组)。发酵后期(72 h),A组和B组附着于稻草秸表面和切缘的孢子囊数高于C组和D组,A组和B组附着于稻草秸表面和切缘的孢子囊数与48 h相比无显著变化,而C组和D组附着于稻草秸表面和切缘的孢子囊数显著下降。这种附着差异可能与不同精粗比底物提供的能量和附着位点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97.
在江苏如皋高沙土麦稻轮作的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肥料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微肥能明显增加小麦穗数和每穗粒数等生物性状.5个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低依次为:NPK+氨基酸螯合微肥(NPK+AM)、NPK+无机微肥+氨基酸粉(NPK+IM+A)、NPK+氨基酸粉(NPK+A)、NPK+无机微肥(NPK+IM)、NPK.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NPK+AM处理与NPK处理达极显著差异(P<0.01),与其他3处理达显著性差异(P<0.05).5个施肥处理的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依次为:NPK+AM、NPK+A、NPK+IM+A、NPK+IM、NPK,统计结果显示,NPK+AM与NPK+IM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NPK+AM与NPK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果还显示,氨基酸螯合微肥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锰、锌的含量,对后作水稻显示稳定的后效.  相似文献   
998.
南京菊花脑蔬菜地Cd、Pb、Cu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地区38个菊花脑蔬菜地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含量进行分析,对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3个地块(34%)的土壤Cd含量超标,1个基地Cu含量超标,Pb含量全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达0.80,污染水平在警戒线附近。24%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轻污染,主要是Cd污染引起的。对采自对应点的菊花脑样品进行Cd、Pb、Cu含量分析发现,3个基地上种植的菊花脑Cd含量超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 18406.1—2001),Pb超标现象较严重,达53%之多,这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999.
水稻土微团聚体吸附磷后对Cu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分散和冷冻机干燥法提取太湖地区黄泥土(水稻土)微团聚体颗粒组,用平衡液吸附法和KCl溶液解吸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黄泥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和原土吸附磷后对Cu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团聚体颗粒(包括磷预处理)对Cu2+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和原土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黏粒级、砂粒级、原土、粉砂级、粗粉砂级.游离氧化铁是影响Cu2+吸附的主要因素.各微团聚体颗粒Cu2+吸附量之和小于原土.微团聚体颗粒吸附磷后,Cu2+吸附量显著增加,以粉砂级最显著.砂粒级、粗粉砂级和粉砂级吸附磷后Cu2+解吸率减小,而黏粒级Cu2+解吸率略增加.原土吸附磷后,在低Cu2+质量浓度下(<130 mg·L-1),吸附量和解吸率增加超过各个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在高Cu2+质量浓度下(>130 mg·L-1),介于砂粒级和黏粒级之间.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活体测量的方法,分析了日光温室中郁金香品种狂人诗叶片的光合作用,以及温度、光照、气孔导度等因素对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狂人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呈双峰曲线型变化,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日光温室内狂人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重要因素,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12~18 ℃,光饱和点约为1 140 μmol/(m2.s);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CO2落差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499 3x-0.158 6,r=-0.998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