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6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1篇
  69篇
综合类   206篇
农作物   48篇
畜牧兽医   201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来,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玉米产值却在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农民收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玉米种植大旗,受国家政策、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研究该地区玉米种植现状和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对全国类似地区优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2.
可溶性糖对植物的抗冻性存在着积极的影响。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禾草混播对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以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按豆禾间行比例1∶1(B1)、2∶2(B2)、1∶2(B3)和2∶1(B4)混播,并在初霜后测定不同混播处理牧草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对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豆禾间行比例2∶2混播处理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1∶2和2∶1混播处理,1∶1、1∶2和2∶1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苜蓿与虉草混播后,不同混播比例的虉草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都高于单播虉草。3种禾草中,虉草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综上所述,豆禾间行比为1∶1及1∶2混播处理中苜蓿及禾草的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较高,考虑苜蓿的耐寒力往往弱于3种禾草,又以间行比1∶2混播的处理为最佳选择。研究为当地苜蓿与禾草混播草地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燕麦进行不同的密度和氮肥处理,测定燕麦根系的碳、氮、磷,探讨密度和氮肥对燕麦根系碳、氮、磷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系碳、氮、磷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碳、氮含量均在450 kg/hm~2氮处理下出现最大值,分别为35.91、14.26 g/kg。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根系氮含量逐渐下降;增加种植密度对根系磷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讨混播栽培条件下,秣食豆播种时期与比例对玉米生产机能影响的机理,进一步研究混作方式下的光合性能,为提高作物混作栽培利用与生长特性提供有力依据,于2011年和2019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将秣食豆与饲用型玉米科多8按0:1、1:1、2:1、3:1混播比例和5月10日、6月11日2个播种时期进行混播,分析研究秣食豆混播时期和比例对玉米叶倾角的影响.结果表明,秣食豆播期对玉米叶倾角无显著影响;混播比例对玉米叶倾角影响显著,叶倾角均表现出随混播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混作的叶倾角均高于单作玉米的趋势;播种时期与比例互作显著,从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和灌浆期4个玉米生育期来看,均表现为单作下叶倾角最小,混播3株秣食豆的玉米叶倾角最大,下层叶叶倾角均大于上层叶叶倾角.  相似文献   
55.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JLCMS9 A及其同型保持系JLCMS9 B为试验材料,测定花芽期、花蕾期、成花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淀粉、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分析3个时期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异戊烯基腺嘌呤核苷(iPA)、脱落酸(ABA)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芽期不育系中的SOD、CAT活性以及MDA、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高于保持系,而在花蕾期和成花期相反,其值均低于保持系;不育系的POD活性在花芽期显著低于保持系,在花蕾期和成花期相反,其值均高于保持系;不育系9A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花蕾期和成花期均低于保持系9B.花器官整个发育过程中,不育系9A的IA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iPA含量为逐渐升高趋势,不育系各激素含量均低于保持系.不育系的IAA/ABA、IAA/GA3、IAA/iPA、ABA/GA3的比值与保持系存在差异.由此推断,花器官发育生理特性的异常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有关,花蕾期可能是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花器官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异常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6.
57.
本研究以2个不同品种的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成熟胚为外植体,种子在无菌的条件下用70%的乙醇处理12 min配合0.1%的Hg Cl2消毒5 min,蒸馏水冲洗后在无菌条件下挑出胚接种到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得到再生植株。结果表明:通选7号和川草3号在诱导培养基N6+3.0 mg/L~4.0 mg/L 2,4-D上的愈伤组织形成率都达到70%;通选7号在N6培养基+0.5 mg/L 2,4-D+2.0 mg/L 6-BA上的分化效果最佳,达95.38%,川草3号在N6培养基+0.5 mg/L 2,4-D+4.0 mg/L 6-BA上有最高的分化率89.33%,均可得到再生植株。本研究可消除虉草种子稃及种皮对植株再生的影响,以期在大规模生产利用上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科尔沁沙地苜蓿种植过程中,肥料对苜蓿茎秆长度和茎秆直径影响,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施肥量与施肥频率,论述了苜蓿茎秆直径与茎秆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反映出苜蓿的生长状况,为紫花苜蓿施肥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够促进第一茬紫花苜蓿茎秆的伸长生长,当施肥量过高时会抑制其生长;第二茬苜蓿在施肥量为50~70 kg/667 m2时,增加施肥频率对茎秆长度无明显影响;3茬苜蓿茎秆长度平均值大小为第二茬〉第一茬〉第三茬,茎秆直径平均值为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茎秆长粗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86.68、291.70、298.80;3茬苜蓿茎秆直径的波动范围分别为2.92~3.99 mm、2.47~3.13 mm、1.52~2.28 mm;紫花苜蓿茎秆直径与茎秆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9.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hm-2(2012)和13.255 t·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60.
郝凤  于铁峰  刘晓静  高凯 《草地学报》2021,29(11):2428-2434
以高效型苜蓿(‘龙牧806’‘肇东苜蓿’)和低效型苜蓿(‘公农1号’‘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法,在4个供氮量下(2.1,21,210和420 mg·L-1),研究紫花苜蓿苗期氮素吸收、分配的氮效率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效型苜蓿品种的株高、地上生物量、根重、总根长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低效型品种(P<0.05);供氮量较低时(2.1和21 mg·L-1),高效型向根系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而低效型则向地上部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根系形态参数与总氮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根重对氮素吸收的直接作用较大,直接通径系数是1.230和1.102。因此,在氮胁迫下,根系形态对氮吸收效率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根系形态中的根重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