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59篇
水产渔业   24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分析水体中Hg2+、Cd2+急性污染对鱼体肝脏金属硫蛋白(MT)的胁迫效应,筛选其适宜的生物标志物,通过Hg2+(0.5、1、10μg·L-1)、Cd2+(5、10、100μg·L-1)单一、混合暴露96 h半静水实验,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12、24、48、96 h时紫红笛鲷肝组织MT的含量。结果表明,96 h内紫红笛鲷肝脏中MT含量变化为:(1)单一暴露下,汞浓度组(0.5、1、10μg·L-1Hg2+)受诱导率分别为17.9%、43.7%、51.8%;镉浓度组(5、10、100μg·L-1Cd2+)受诱导率分别为4.3%、54.7%、84.9%。(2)Hg2+-Cd2+混合暴露下,Hg1Cd(0.5μg·L-1Hg2++10μg·L-1Cd2+)、Hg2Cd(1μg·L-1Hg2++10μg·L-1Cd2+)、Hg3Cd(10μg·L-1Hg2++10μg·L-1Cd2+)三个浓度组对鱼肝脏MT的诱导率均值依次为22.8%、26.3%、51.7%;Cd1Hg(5μg·L-1 Cd2++1μg·L-1 Hg2+)、Cd2Hg(10μg·L-1 Cd2++1μg·L-1Hg2+)、Cd3Hg(100μg·L-1Cd2++1μg·L-1Hg2+)的平均诱导率分别为30.1%、26.4%、58.3%。单一、混合暴露下皆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汞、镉离子污染物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都导致鱼体肝脏MT含量显著增加;混合暴露浓度组的诱导率总体上低于单一暴露下的诱导率,反映出Hg2+-Cd2+混合状态下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d后停3 d菌剂拌料投喂,以此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添加丁酸梭菌。分别于0和60 d取样测定对虾体重和体长,并取对虾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加菌组对虾的终体质量和终体长分别达9.54±0.38 g和9.12±0.12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0.36 g和8.25±0.10 cm (P<0.05,下同)。加菌组对虾的食物肠道饱满,肠道上色素呈稳定规则的星状结构,而对照组出现空肠现象,肠道上色素呈淡红色,且分散无固定的形态。加菌组对虾的肠道上皮细胞高度可达40 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0 μm)。在对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方面,60 d时,加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44%和1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和3.05%,而加菌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03%和15.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38.23%。在属水平上,60 d时,加菌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2.49%和2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和0.03%,而弧菌属(Vibrio)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6%和9.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9%和55.81%。【结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对虾生长性能,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高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83.
养殖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10年在我国海南岛对虾养殖场首次报道发现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又名早期死亡综合症)以来,该病害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印度等地的对虾养殖场陆续出现,目前已严重影响了亚洲和南美洲等众多对虾养殖主产区国家,导致全球对虾大规模减产.对于该病害的病原学业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包括弧菌感染、有害蓝藻影响、环境毒素引起的中毒、养殖对虾生物量超出池塘水环境的承载量、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种苗质量退化等.针对该病害的基本情况,梳理了近两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该病症的流行态势、病原病因、检测技术、防控措施和对策等,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摸清其病原和致病机理,建立有效的防控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通过在饲料中分别加入不同水平的硫酸铜,初步研究了饲料铜的添加量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血液免疫因子及组织中铜分布的关系。饲料铜元素的添加量分别为0、7.5、15、30、45mg/kg。研究结果表明,铜的含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影响显著,添加水平30mg/kg的实验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对虾的酚氧化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当添加水平为30mg/kg时,两种酶的活力均最强。对虾肌肉铜的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为(4.27±1.83)mg/kg,个体间差异非常大;肝胰脏(包括淋巴器官)铜的最高含量为210.36mg/kg,最低为33.78mg/kg(空白对照组),明显高于肌肉中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饲料铜的含量对对虾生长影响显著,并影响对虾的免疫能力;肝胰脏是对虾体内铜的主要积累器官。  相似文献   
85.
利用1997~2002年的调查数据和资料,从海水水质、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现存生物量水平等4个方面诊断与评价了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现状。渔业生态环境健康诊断方法:海水水质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A值);营养结构为氮、磷、硅的含量水平以及三者比值判别法,营养水平为营养指数法(E值);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为水平分级法。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为综合指数法。结果表明,海域pH值的均值范围为8.07~8.15,溶解氧的范围为5.67~6.03 mg.L-1,无机氮的范围为3.04~4.15μmol.dm-3,磷酸盐的范围为0.18~0.34μmol.dm-3,均符合中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或二类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有机污染指数(A值)范围为-0.411~0.237,营养水平指数(E值)范围为0.10~0.34,表明海水未受有机污染,海域处于贫营养状态。海域Si∶N∶P的比值为14.8∶13.2∶1.11,海水营养结构总体上表现为硅和氮的比例偏低;初级生产力水平范围为5~1级,年平均值为3级,属“较高”水平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现存生物量分别为3级、5级和4级,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本次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9项单因子指数值均低于1.0,而综合指数为0.58,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然而,珠江口、粤东和粤西近海有局部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超标,存在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6.
【目的】优化解磷菌PSBHY-3的培养参数,为水产养殖专用解磷菌的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适合解磷菌菌株PSBHY-3生长的发酵培养基碳氮源及其含量;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获得对菌量影响最显著的3个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建立主要培养参数的回归方程,得出优化后显著因子的最佳值及预测菌量;通过摇瓶试验验证,检验模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菌株PSBHY-3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酵母膏(1∶1)。以温度(A)、蛋白胨—酵母膏(B)和转速(C)为因素变量,菌株PSBHY-3的菌量为响应值,拟合得到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7.10-0.88A+0.55B+1.27C+0.24AB+0.34AC-0.24BC-3.57A2-2.78B2-6.13C2。优化得到的解磷菌菌株PSBHY-3最佳发酵培养参数为:可溶性淀粉10.0 g/L,蛋白胨10.18 g/L,酵母膏10.18 g/L,氯化钠3.0 g/L,硫酸镁1.0 g/L,pH 7,培养温度35.54℃,转速164 r/min,接种量1%,装液量60%(V/V)。在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下,菌量实际值为1.81×109 CFU/mL,与理论菌量(1.72×109 CFU/mL)间无显著差异(P> 0.05),但显著高于优化前采用营养肉汤培养的菌量(1.90×108 CFU/mL)(P< 0.05)。【结论】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等优化了菌株PSBHY-3的发酵参数,显著提高了目的菌量,回归方程预测准确,优化后的发酵参数可用于水产养殖专用解磷菌的工业化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87.
基于GIS的考洲洋养殖水域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文贵 《水产学报》2004,28(5):522-528
在GIS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据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数据插值和栅格图形加权平均等处理手段,综台分析和评价了考洲洋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枯水期考洲洋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整个水域未受明显有机污染,丰水期整个水域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湾西北部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受明显的有机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应引起重视。两个调查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相似,均呈现湾口高,湾中部和湾西北部低的变化趋势。饵料生物的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枯水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水域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而在丰水期,饵料生物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水域和望京洲沿岸水域。两个航次相比,丰水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均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88.
[目的]了解珠江口浅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增殖的生态背景,为开展南海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1~2014年珠江口浅海的调查资料,对鳓鱼(Itisha elongata)、银鲳(Pampus argenteus)、乌鲳(Fornio niger)、斑点马鲛(Scomberomorus guttatus)、线纹舌鳎(Cynoglossus lineolatus)、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三线舌鳎(Cynoglossustrigrammus)8种经济鱼类样品的食物关系、营养级、食性类型的季节性差异和营养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以浮游生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鳓鱼、银鲳和乌鲳;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线纹舌鳎、宽体舌鳎、三线舌鳎和半滑舌鳎;以小型游泳动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食性类型有斑点马鲛.在营养级方面,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按食性可归属于3个营养级:杂食性鱼类属于第二营养级(鳓鱼),低级肉食性鱼类和中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三营养级(银鲳、乌鲳、线纹舌鳎、宽体舌鳎、半滑舌鳎和三线舌鳎),高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四营养级(斑点马鲛).[结论]桡足类、糠虾类、长尾类(细螯虾)、磷虾类和小型游泳动物(包括幼鱼)在珠江口浅海经济鱼类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中心渔场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9.
赵漫  余景  陈丕茂  冯雪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25-1031
【目的】了解深圳鹅公湾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评估、近海资源增殖和养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2和2013年对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资料,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指数法评估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2012~2013年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健康和健康状态,综合健康指数(EHI)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是有机污染指数。鹅公湾海域人工鱼礁区的综合健康状况优于对照区,其中,人工鱼礁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底栖生物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标均处于健康状态,富营养指数、石油类污染指数、浮游动物生物量指标处于较健康状态,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处于亚健康状态。【结论】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到健康状态,受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投放人工鱼礁有助于改善鱼卵仔鱼密度和底栖生物资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0.
蛋白水平对不同斑节对虾家系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饲料蛋白水平与不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生长和消化酶之间的关系,研究了3种蛋白水平(34%、38%、42%)的饲料对16个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性状以及胃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经过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所有斑节对虾家系的特定生长率均有所增加,F1、F2、F4、F7、F12、F13、F15等7个家系的特定生长率在34%、38%、42%3种蛋白水平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家系在3种或者其中的2种饲料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斑节对虾特定生长率在家系和饲料蛋白质水平这两个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974);(3)所有斑节对虾家系的蛋白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但规律不明显;(4)13个斑节对虾家系的肝脏蛋白酶活性、14个家系的胃蛋白酶活性均与家系特定生长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淀粉酶活性和特定生长率的相关性远小于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