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6篇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植被格局对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采用10,20,30 L/min 3种放水流量,对黄土区不同格局(裸坡、坡顶、坡中、坡底、条带)下的高陡边坡(32°,20 m×1 m)进行模拟放水试验,选取径流率、产沙率、减流效益、减沙效益等因子对堆积体坡面植被的控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放水流量下,条带、坡顶、坡中、坡底的平均径流率较裸坡分别减小57.33%,61.17%,41.62%,24.78%,平均产沙率较裸坡分别减小74.99%,61.10%,55.01%,46.43%,且径流率与产沙率的线性关系(R2=0.57~0.80,p<0.01)整体上弱于裸坡(R2=0.71,p<0.01)。不同植被格局中,条带及坡顶格局的减流效益分别是65.97%,60.52%,减沙效益分别为71.44%,57.22%,二者的控蚀效果远高于其他格局。产沙率与径流功率的线性相关性(R2=0.61~0.83,p<0.01)高于径流剪切力(R2=0.29~0.76,p<0.01),径流功率能更好地反映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机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计算了河口镇—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治理后和近期的降雨、天然径流量、实测水沙量以及降雨径流关系、水沙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因子普遍减小,近期的减幅大于治理后;对于近期,降雨量的减幅最小,沙量的减幅最大;各因子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汛期,更集中在主汛期;主汛期降雨径流关系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近期同样实测水量条件下沙量明显减少。根据水文法初步估算了各因素的减水减沙量,分析了降雨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减水减沙的作用及其随研究时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减轻旱灾损失,根据2005、2015年河南省统计与气象数据,采用10项指标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以最劣值为参照系列分析了该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结果表明,豫西的济源、三门峡、洛阳,豫东的开封、漯河与豫北的鹤壁是河南省干旱脆弱性较强的区域,而豫东南的商丘、驻马店、信阳,豫北的新乡、豫西南的南阳则脆弱性较弱,其他地区居于两者之间;2005—2015年河南省干旱脆弱性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首先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其次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加大农业投入以降低干旱的脆弱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水库水环境安全工作的开展,强化水源区水质保护,以宿鸭湖水库为例,应用DPSIR模型建立了水库水环境安全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云模型对其2015年的水环境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水库水环境处于较安全等级,但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上游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的废弃物随着降雨径流汇入水库,再加上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TN、TP的浓度和入库量增加,水库水质难以达标,需引起水库管理部门的重视。结论:云模型可减少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水库水环境安全概念与其定量数值间的合理转换,使其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气候、生物、土壤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垂直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该研究对青海省大峡灌区典型地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层次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整个土壤层次中0~40和90~150 cm两处为高孔隙度区,其他土层属于低孔隙度区;土壤持水性能指标中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三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近等差递减的趋势。大峡灌区典型样地土壤在垂直方向呈现出上部(0~40 cm)疏松,40~60 cm范围较紧实,下部(60~200 cm)再次趋于疏松。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宿鸭湖水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合湖库富营养化评估标准,采用基于信息熵的密切值法对其2009—2015年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该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化,其他年份则为中度富营养化。各年份营养化状况排序为2012<2013<2015<2009<2010<2014<2011;而从线性插值法角度,其营养化程度排序为:2012<2015<2013<2011<2010<2009<2014。两者结果虽然一致,但各年份的排序存在着差异:由于评估原理和对指标权重的处理方式不同,线性插值法的主观性较大,基于信息熵的密切值法可以减少主观性,并能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使其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基于信息熵的密切值法可作为湖库营养状况分析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气候、生物、土壤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垂直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该研究对青海省大峡灌区典型地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层次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整个土壤层次中0~40和90~150 cm两处为高孔隙度区,其他土层属于低孔隙度区;土壤持水性能指标中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三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近等差递减的趋势。大峡灌区典型样地土壤在垂直方向呈现出上部(0~40 cm)疏松,40~60 cm范围较紧实,下部(60~200 cm)再次趋于疏松。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小流域水沙污协同治理协调状况,以颍河源区小流域为例,构建了水源管理、泥沙与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3个子系统的协同治理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06、2009、2012、2015、2018年之间的协同效应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水沙污系统内各指标对耦合系统的作用差异显著;3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使得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数呈现出“下降—上升—缓慢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2009、2015年有所降低外,基本上呈缓慢上升态势;耦合度除2006、2009年低于0.8外,其他年份均在0.8以上,说明这3个子系统的耦合水平较高,使得耦合系统的协调程度由中级缓慢上升到高级再到优质,有利于其生态清洁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为水土流失,提高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将有利于增加该流域水沙污协同治理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9.
为治理水环境生态,确保水源地水质,根据故县水库水质实测数据,应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水库基因毒物质和躯体毒物质的个人健康危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该水库2009—2015 年各类污染物的个人健康危害年均风险为4.24×10-5,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10-5/a,但高于瑞典、荷兰等国建议的最大可接受值1.0×10-5/a;(2)致癌物质通过饮水途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值排序为Cr>As>Cd,非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值排序为F->Cu>Pb>Hg>NH3-N>CN->Se>Zn>酚;致癌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还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严防农业面源污染、倡导科学养殖,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林型对坡面径流及径流过程的影响,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植被下坡面上的径流及其过程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对地表径流、壤中流的影响存在差异。各径流小区产流时间和滞后时间有明显差异,其中灌木林产流时间明显早于乔木林,其滞后时间也明显小于其他3个乔木林径流小区。4种林型下的地表径流产流过程与降雨过程有明显的相似性,说明产流过程主要受降雨这个起源动力的影响,而不同林型则主要影响其发生、结束时间和产流量,而对整个产流过程曲线的影响不大。相对于降雨和地表径流,各径流小区的壤中流产流过程曲线表现均相对平缓,且产流开始时间和过程曲线明显滞后于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过程曲线,这主要因为土壤的缓冲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