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25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34篇
  536篇
综合类   22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藤本油料植物白木通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新型藤本油料植物白木通籽油的性状特点以及由白木通籽制成的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白木通籽油的基本成分、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热氧化稳定性均优于一般食用油的。由白木通籽制成的生物柴油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均符合或优于国家生物柴油标准。认为白木通的开发与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青海海北高寒嵩草草甸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及植被演替的重要指标,但其时间格局和主要环境因素仍不清楚。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高寒嵩草草甸的涡度相关仪器观测的CO_2和H_2O通量数据,分析了2015年植被生长季(4月-10月)的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总初级生产力/植被蒸腾)的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植被蒸腾具有显著的单峰季节趋势,与群落叶面积指数(LAI)显著相关。生长季日均WUE为3.24g C·kg H_2O~(-1),没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呈现出"保守型"的特征。增强回归树的结果表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净辐射(Rn)是其主要调控因素,与WUE显著指数负相关(r~2>0.40,p<0.001)。  相似文献   
3.
无定河流域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的重点区,探究其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异机制及相关水碳变量的变化特征,对支撑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规划以及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使用线性倾向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无定河流域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并从地-水-碳耦合的角度探析流域总初级生产力(GPP)、实际蒸散发(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关键水碳变量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1990—2019年期间,流域整体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耕地、荒地显著减少,其中林草面积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及无定河沿岸地区;(2)人口密度、降水、气温等对流域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整体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但以降水、气温为代表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增强;(3)流域水碳变量的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空间上,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要覆被的流域东南部的GPP、ET、WUE相对偏高,以草地、荒地为主要覆被的流域西北部的GPP、ET、WUE相对偏低,时间上,2001—2019年间,流域整体GPP、...  相似文献   
4.
游客的行为意愿对于低碳旅游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考察和游客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其低碳认知、意愿与行为,结果表明:(1)张家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和意愿程度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对低碳旅游的熟悉度和绿色出行方式的选择与低碳旅游认知程度呈现显著相关,个人收入高低的影响并不显著;(2)仅24.49%的游客很熟悉低碳旅游,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媒渠道是低碳旅游产品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3)游客对低碳旅游消费有一定的参与意愿,但让他参与碳补偿等具体行动时,低碳旅游意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2000—2020年鄂尔多斯市植被NDVI变化格局及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处于农牧交错区的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较为敏感,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利用MOD13Q1 NDVI数据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市2000—2020年植被NDVI变化特征,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以及残差驱动力分析法对引起植被NDVI变化的气候和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1年来鄂尔多斯市植被NDVI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植被改善明显,全市68.66%的区域植被NDVI得到改善,西南部改善幅度小于东北部;(2)鄂尔多斯市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偏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植被NDVI与降水的偏相关性较高,降水与温度共同影响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2.27%;(3)鄂尔多斯市植被受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共同影响,21年来人类活动对鄂尔多斯市植被NDVI变化起到主导作用,其平均贡献率为82.67%,气候变化对植被NDVI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因素上。人类对鄂尔多斯市的植被影响具有两面性,城市建设对植被的生长起到制约作用,生态工程的实施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4)2000—2020年鄂尔多斯市以NDVI表征的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但是同时鄂尔多斯地区气候条件对植被生长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实施生态工程中要切实注意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切不可盲目扩大生态工程,对于毛乌素沙地等地区植被需要实行人工保护,使其形成稳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基于辽河三角洲及周边区域19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气象数据和FAO56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1961 -2010年该区域潜在蒸散,分析了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以及滨海湿地区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 律.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趋势和ET0 变化特征.总体上,滨海湿地区以及半湿润 区年ET0 处于减小的趋势,彰武、阜新及其西北的半干旱区ET0 处于增加的趋势.此外,滨海湿地区气温的增 高趋势大于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2m 高风速和太阳辐射的降低趋势也同样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在气象因子的 综合作用下,滨海湿地区ET0 的下降趋势大于半湿润区,分别为-17.5和-12.3mm/10a,半干旱区呈微弱增 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岔巴沟流域淤地坝对泥沙存贮-释放的影响(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黄河中游流域产输沙对人类干预增强的响应机制,该文选取岔巴沟为坝系小流域研究区,探讨淤地坝的建设和发展对流域内泥沙存贮-释放时空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岔巴沟处于泥沙存贮状态,10 a平均泥沙输移比为0.325,经分析,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60、70年代得到发展,80、90年代趋于稳定的岔巴沟淤地坝拦截了大量泥沙是造成泥沙存贮的主要原因。和拦沙作用相比,其减少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降低高含沙水流发育程度的作用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淤地坝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可淤库容显著下降,多数原有坝地淤满,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坝体建设速度减缓,以及设计标准低,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利,垮坝和毁坝造成泥沙再释放的潜在性在增加。 因此,今后在对淤地坝作为一项重要的水保措施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维护和巩固现有淤地坝的拦泥库容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基于过程本体的奶牛养殖业信息协同服务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信息协同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目前农业信息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学术问题。该文将农业本体论思想引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并以奶牛养殖业为例,探讨并划分了奶牛业生产经营过程阶段和对应的信息需求单元,构建了奶牛养殖过程本体和奶牛养殖业信息协同服务业务链模型,建立了基于业务链模型的奶牛养殖业信息协同服务系统,进而对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初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在生物学特征基础上的农业过程本体在作为农业信息统一分类标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基于过程本体的业务链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信息资源优化调度和协同服务机制难题,实现了农业搜索服务和异构网站服务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北部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状态空间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黄土高原北部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文用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和经典统计的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草地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状态空间方程可以应用于环境因素复杂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其拟合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单因素中基于饱和导水率的模拟效果最佳(R2 = 0.936);多因素模拟中以饱和导水率+海拔+凋落物模拟效果最佳(R2 = 0.976),可以很好地解释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状况。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可用于研究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表层土壤水分与其他因素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疆砾石地葡萄滴灌带合理设计及布设参数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摸清新疆含砾石复杂土壤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优化葡萄滴灌系统设计中的各项设计参数及合理布设,该文通过田间交汇试验确定合适的滴头间距为30 cm,并借助Hydrus-2D数值模型确定了土壤水力参数,同时运用该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滴头流量和滴灌带水平间距布设形式下地表滴灌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根据土壤湿润体特征结合葡萄根系分布规律,确定新疆砾石地葡萄滴灌系统合理的滴头流量为2.5~3.0 L/h,滴灌带水平间距为60 cm。该结果可为新疆砾石地复杂土壤葡萄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田间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