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其芦苇面积现居世界之首.近几年来,湿地退化严重.芦苇产量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制约湿地经济的发展.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分析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因素,从农业开发和石油开采、淡水不足、水盐失衡以及生境破坏四个方面对其退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基本情况 1、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 辽河三角洲湿地位于大辽河、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入海口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河口沼泽湿地区。在20世纪以前,盘锦的大部分地区是辽东湾的浅海湿地与滩涂湿地。由于地球的变迁和淤积,辽东湾海域不断向南退却,使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面积不断扩大。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大辽河、辽河(双台河)、大凌河、绕阳河、锦盘河等河流多次发生洪水泛滥,大量泥沙和多种植物被冲击到滩涂湿地上,以碱蓬和芦苇为代表的湿地先锋植物,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芦苇沼泽湿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建设,辽河三角洲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滨海芦苇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3.
刘新宇 《新农业》2014,(6):28-29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盘锦极具代表性的滨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目前整体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部分地区仍处于裸露荒芜状态,本文通过湿地退化原因分析找出了科学合理的有效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辽西半干旱区阜新、朝阳站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 an-Monte 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0),统计并分析生长季与非生长季辽西地区的ET0、气象因子变化与及其影响ET0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阜新地区ET0表现为随时间的增长趋势,而朝阳表现为随时间逐年减少趋势,80年代至今阜新、朝阳变化趋势显著。阜新、朝阳ET0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大体一致。在辽西地区影响ET0显著的气象因子顺序为:风速太阳辐射最高温度降水量,20世纪80年代至今风速的显著性变化是辽西半干旱区ET0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云模型的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认识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变化特征,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利用甘肃省29个气象测站1951~2013年的日气象资料分析甘肃地区ET0年、季的时间变化趋势.依靠处理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不确定转换的云模型,对ET0时间变化特征和影响ET0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ET0变化的气象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河西半干旱区、陇中半干旱区、陇东半湿润区、陇南湿润区4个分区ET0在近63a均表现为持续性的上下波动.ET0在时间尺度上分布较为均匀、稳定.季节分布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分布态势.离散性方面秋、冬季最均匀,夏季最不均匀;稳定性则是冬、春季好于夏、秋季.年际变化来看,平均气温对ET0的直接作用最大,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ET0的间接作用最大.不同季节气象因子分析表明,春、秋、冬3个季节对ET0直接作用最强的气象因子为平均气温,夏季对ET0直接作用最强的气象因子为平均相对湿度;间接作用显示,春、秋季对ET0间接作用最强的气象因子为平均相对湿度,夏、冬季则分别为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6.
利用白洋淀湿地内的安新气象站1972-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标准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白洋淀湿地的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1a来,白洋淀湿地的潜在蒸散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年际、春季和秋季的潜在蒸散量随时间的变化减少明显,在对各季节潜在蒸散量的波动分析中,夏季的波动性最大,冬季的波动性最小;该湿地潜在蒸散量随时间的变化存在突变减少过程,其中,年潜在蒸散量在1988年下降显著,夏季在2001年下降显著,秋季在1991年下降显著;年潜在蒸散量存在8-10a的周期变化特征,春季潜在蒸散量存在5-7a左右的变化周期,夏季存在准8a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秋季在90年代后存在准8a左右的周期特征,冬季存在准10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云南省52个气象站点1981-2011年气象数据,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各年的潜在蒸散量(ET0),应用M-K趋势检验法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1年来,云南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年际间变化无一致规律,各站点变异系数范围在2.8%~9.0%;从全省来看,潜在蒸散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不显著,年际变化率为0.19 mm·a~(-1)。2 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全省平均潜在蒸散量呈下降—上升变化;3个年代蒸散量变化率分别为1.71、2.55、2.70 mm·a~(-1)。3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中部偏北地区为高值区,西南和东部边缘地区值偏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潜在蒸散量变化幅度不同,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80年代潜在蒸散量下降区域占了全省面积的69.7%;21世纪10年代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上升区域面积达到了76.0%,而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仅为45.6%。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策勒县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近而为评价该区域气候干湿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策勒县近56年气象数据,依据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该区1960-2015年逐日潜在蒸散量值(ET_0),并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分析ET_0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特征,最后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研究区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①策勒县年均潜在蒸散量为784.23 mm,且以-4.83 mm/年趋势减小;②四季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一致,均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ET_0的年际变化率为-1.60 mm/年,减少最为明显;③潜在蒸散量在1986年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减小突变,小波分析发现年ET_0存在9、21、29年的变化周期,第一主周期为29年,其次为21年;④研究区潜在蒸散量的减少主要受平均风速的影响。【结论】近56年来策勒县ET_0的变化整体为波动下降的趋势,而除风速外降水的增加也是其ET_0减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农业开发、油田开发、苇田开发、虾田开发、旅游开发等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以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干扰日益强烈,研究滨海湿地陆源人类活动影响规律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围海造地(直接因子)和流域污染物(营养盐、非点源无机污染物)输入(间接因子)表征1990-2000年间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及规律.研究发现,虽然围海造地仍然以农业用地为主(>50%),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随人口城市化率增高而增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高;在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超过60%的滨海湿地面积受到高或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则有44.7%的滨海湿地面积处于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及以上.通过叠加围海造地和污染物输入双重陆源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强度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平均强度指数达到0.79,且处于中等及以上影响强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8%,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滨海湿地区域.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强影响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河流人海口、较为发达城市滨海区以及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半干旱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下净初级生产力(NPP)驱动因子及其贡献率,揭示半干旱区不同环境属性分区内各环境因子对NPP的驱动能力,以新疆伊犁河谷为研究区,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NPP、NDVI、气象、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于构建NPP环境因子模型。应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因子与NPP间的相关性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使用因子贡献率来阐明环境因子对NPP的驱动能力。研究表明,研究区NPP主导因子为NDVI、湿润指数和年均气温。半干旱区环境下NDVI、年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干燥度与NPP有显著相关性(P<0.01)。不同湿润指数范围下,各环境因子对NPP的驱动能力差异明显,湿润指数小于0的区域NPP最强驱动因子为NDVI(P<0.01),而大于0的区域则为降水(P<0.01)。不同土壤侵蚀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间NPP主要贡献因子及贡献率差异显著(P<0.01),揭示了各环境条件下气象、NDVI与地形因子对NPP的驱动特点,为半干旱区NPP驱动力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复杂自然地理条件下邯郸市潜在蒸散变化的特征,利用19762015年邯郸市16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气象台站的逐日潜在蒸散量,利用线性趋势、相关系数、多项式拟合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邯郸市潜在蒸散变化特征,并运用偏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要素。结果表明:邯郸市潜在蒸散呈北多南少分布;夏季潜在蒸散最多,其次为春季,冬季最少。近40年来,邯郸市16个站点中除武安站外,潜在蒸散均呈减少趋势,尤以东部平原地区突出,减少趋势基本维持在30 mm/10年;西部山区减少趋势相对较弱。区域平均潜在蒸散在21世纪10年代初期有所增加,并维持在平均水平。年潜在蒸散突变年份为1985年,夏秋季潜在蒸散突变年份为1992年。影响年和夏秋季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影响春冬季潜在蒸散的气象因子在西部山区主要为风速,东部平原则主要为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复杂自然地理条件下邯郸市潜在蒸散变化的特征,利用1976~2015年邯郸市16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气象台站的逐日潜在蒸散量,利用线性趋势、相关系数、多项式拟合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邯郸市潜在蒸散变化特征,并运用偏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要素。结果表明:邯郸市潜在蒸散呈北多南少分布;夏季潜在蒸散最多,其次为春季,冬季最少。近40年来,邯郸市16个站点中除武安站外,潜在蒸散均呈减少趋势,尤以东部平原地区突出,减少趋势基本维持在30 mm/10年;西部山区减少趋势相对较弱。区域平均潜在蒸散在21世纪10年代初期有所增加,并维持在平均水平。年潜在蒸散突变年份为1985年,夏秋季潜在蒸散突变年份为1992年。影响年和夏秋季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影响春冬季潜在蒸散的气象因子在西部山区主要为风速,东部平原则主要为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4.
地形作为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为景观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基于2002、2011年地形高程信息和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盐城淤泥质滨海湿地总体地形变化平缓,海拔0-2.5m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7%以上.其中,米草带主要分布于0.9-1.5m,碱蓬带主要分布于1.5-2.lm,而芦苇带则主要分布于2.1-2.7m.②2002-2011年9年间湿地景观时间变化明显,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了3倍,碱蓬面积由26.80%骤降至11.51%,同期,米草面积则增加了50%之多.③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比较明显.其中,米草空间分布向0.6-1.2m区间演变,显示出强烈的向低海拔区间扩张的趋势;碱蓬分布范围随地形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芦苇在地形较高区间上的分布指数增长迅速,其优势分布区间向2.1-3.0m扩展.  相似文献   

15.
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是衡量我国城市绿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与绿地率高5%的经验数值来预测绿化覆盖率的大小,但随着我国城市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5%的差值与城市绿地实际发展水平越来越不相符。为此,基于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之间特有的耦合关系,以281个设区市为样本,探究1999-2017年基于不同干湿气候区划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耦合差值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干湿区划内的城市两指标都呈现出了协同性的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城市的绿化水平都在同步提高。但不同干湿区划间两指标的平均差值各不相同:湿润地区是3.73%、半湿润地区是4.70%、半干旱地区是3.13%、干旱地区是3.33%;2)各干湿区内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平均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湿润区0.19、半湿润区0.57、半干旱区0.88、干旱区0.78,这表明4大干湿区划内城市2指标平均差值的离散程度为半干旱区>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通过分析近20 a来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耦合平均差值,以期为我国各地城市预测绿化覆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陆界面水汽输送/交换及其区域蒸散发对海岸生态系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定量分析辽河三角洲地区海陆界面水汽输送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对参考蒸散发(ET0)的影响,结果显示,海陆界面水汽输送通量与东亚气候系统联系紧密,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高、冬季低,呈单峰分布.在月尺度上水汽通量与ET0整体呈显著正相关:春季和秋季水汽通量更多的表现出纬向水汽输送的特征,与ET0显著正相关;夏季经向水汽通量(南风输送)在海陆界面水汽输送中的比重增加,呈显著负相关;冬季则不显著.多项式曲线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水汽通量的增加,ET0相应增大,当水汽通量达到一定阈值(67~75kg/(m.s))后,ET0随水汽通量的增大而减小.分层计算结果表明当海陆水汽通量与ET0正相关时(春季和秋季),地面-850hPa层的贡献最大;当负相关时(夏季),700~300hPa层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7.
以东营气象站1967 ~2011年气温与降水量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区域气温有显著升高趋势,倾向率为0.491℃/10a,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2.362 mm/10a;气候要素的综合变化使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的湿润系数有比较显著的降低趋势;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诸要素中,人工补给量和渗漏量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降水量和上游来水量均处于减少状态,水分支出中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且年均降水量少于蒸散发量,上游来水量少于入海量,湿地水循环整体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贵州省潜在蒸散变化及对气象因子敏感性,为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农业水利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方法]通过计算1961年至2010年逐日潜在蒸散分析了贵州省潜在蒸散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贵州区域潜在蒸散对气象因子敏感性。[结果]贵州省潜在蒸散总体分布特征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地区,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季节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贵州大部分站点潜在蒸散量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影响贵州省潜在蒸散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依次为日照时数、日最高温度和日相对湿度。[结论]日平均气温变化不是影响贵州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日最高温度和日相对湿度等因子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尹佐臣  吴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89-10991
选取草河口气象站1954~2010年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本溪冷凉山区潜在蒸散、干湿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干湿指数变化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57年本溪冷凉山区潜在蒸散以1.75mm/10a的速率减小;四季潜在蒸散除夏季外,其他各季呈微弱增加趋势变化;57年来本溪冷凉山区干湿指数呈非一致性变化,年干湿指数20世纪50年代最大,90年代最小。干湿指数与日照时数呈明显的负相关,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冷凉山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通过Mann—kendall检测发现,除冬季潜在蒸散在1986年出现突变,其他年、季潜在蒸散和干湿指数均无突变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利用辽宁省凌河流域10个气象站1965-2006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推荐的P-M公式计算各站逐日ET0,分析ET0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并结合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FA)探讨流域内ET0的长程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近42 a来,流域内ET0整体表现为中间高两端低,以朝阳和锦州的连线为中心向东西两端递减;各站ET0除阜新不显著(P>0.05)上升外,其余均有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且该趋势将在未来延续下去。本研究结果对凌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