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库尔勒香梨突萼、脱萼、宿萼3种类型果实的品质差异,对其单果质量、可食率等12种果实品质指标、矿质元素及香气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突萼果的单果质量及果皮花青素含量显著优于脱萼果与宿萼果;脱萼果的石细胞含量显著低于突萼果与宿萼果,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均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果实;宿萼果的可食率及果皮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突萼果与脱萼果。突萼果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脱萼果与宿萼果,脱萼果的Ca、Mg、Z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突萼果与宿萼果、P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突萼果与宿萼果。从库尔勒香梨中检测到39种香气成分,以醛类最高,香气物质总含量排序为脱萼果>突萼果>宿萼果,且脱萼果中香梨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含量也显著高于突萼果与宿萼果;突萼果和脱萼果果实香气成分中以(E)-2-己烯醛含量最高,宿萼果果实中含量最高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正己醛。  相似文献   
2.
探究填埋不同配比鸡粪秸秆复合发酵物对设施蔬菜根区温度及CO_2释放的影响,为复合秸秆发酵物在冬季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番茄为供试材料,共设置9个处理,未填埋秸秆(CK),番茄秸秆∶鸡粪=5∶1(均为质量比)(S1)、6∶1(S2)、7∶1(S3)、8∶1(S4),玉米秸秆∶鸡粪=5∶1(T1)、6∶1(T2)、7∶1(T3)、8∶1(T4)以垄沟填埋的方式施入土壤,对番茄根区温度、CO_2释放及番茄的生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相比,S2处理和T4处理的根区温度表现最好,比CK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提高1.93℃、1.63℃和2.78℃、1.53℃;S2处理的平均CO_2释放量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并较CK提高37.37%;S2处理能够促进番茄生长,主要表现在提高了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番茄生物量。综上,以提高根区温度为目的时,填埋比例为番茄秸秆∶鸡粪=6∶1和玉米秸秆∶鸡粪=8∶1时效果最好;以产生CO_2和促进植株生长为目的时,填埋比例为番茄秸秆∶鸡粪=6∶1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草措施对温室桃园土壤环境和养分的影响,为温室桃栽培优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以温室桃园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种植三叶草和小黑麦为处理,以清耕为对照,测定温室桃园土壤理化性质、体积质量、孔隙度及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室桃园行间种植三叶草和小黑麦能减缓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水溶性总盐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其中种植三叶草的效果好。生草能增加土壤pH,显著降低0~20 cm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温室桃园生草可以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棉花叶位SPAD值的影响及棉花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质地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棉花叶片含氮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含氮量不同,苗期、蕾期、花铃期、铃期叶片含氮量分别为28.1、27.4、32.2、30.9 g·kg-1。在各时期不同处理的叶片含氮量,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棉花叶片含氮量增加。土壤质地不同(砂壤土、粘壤土)时,高、中、低产棉田棉花叶片含氮量存在差异;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棉花叶片含氮量随之提高,同时棉花不同叶位间的含氮量更加接近。对叶绿素的分析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相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差异显著;施氮量增加能够提高棉花叶片的SPAD值,同时减小棉花不同叶位间SPAD差值的大小。初花期和花铃期顶1叶的叶位差指数PDI与棉花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最高,可以用叶位差指数作为衡量棉花氮素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钾肥对直播密植枣园幼龄骏枣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拉尔垦区典型的直播密植栽培模式下的骏枣为试材,研究钾肥施用量、施用时期以及施肥方式等对骏枣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整体上提高骏枣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瞬时水分利用率(WUE),且以果实膨大期追施30 kg/667m和叶面肥喷施w=0.6%的钾肥处理效果较好。坐果期施钾肥显著提高WUE,但降低叶片蒸腾速率(Tr),其他参数指标差异不显著。说明施肥时期对骏枣叶片的光合特性影响较小。同时,骏枣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其光合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核(桃)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麦间作是目前南疆大力发展的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种植模式,由于间作系统环境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对新疆墨玉县2种核(桃)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麦间作较单作灌浆后期单株绿叶面积减少11.18~14.01cm2,成熟期推迟4~6d,穗部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每株减少0.22~0.53g,穗粒数降低13.36%~20.64%,千粒质量减少10.78%~23.43%,收获穗数减少20.38%~20.74%,产量减少47.63%~74.53%。间作系统内,近树区麦株生长、顶叶SPAD值、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受到的影响高于远树区,且随生育期推后其值受影响程度有增大趋势,表现出累积效应。间作对小麦生长性状的影响大小为单株绿叶面积单株茎蘖数茎绿叶数株高,对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生长影响大小为茎穗叶,对产量构成影响大小为收获穗数千粒质量小穗数穗粒数穗长。通过比较,核桃9m×3m模式间作小麦产量优于6m×4m模式,是值得推广的配置。  相似文献   
7.
利用FieldSpec Pro FR2500光谱仪测定不同氮素处理下的红枣冠层光谱,分析其光谱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枣叶全氮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旨在为枣树氮素营养的无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同一氮处理水平下,红枣叶片展叶期的全氮质量分数最高,摘心前期最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展叶期和摘心后期枣叶全氮质量分数增加速度较快。不同氮处理的枣树冠层波谱曲线整体变化趋势为在560nm附近和750~1 100nm分别有1个反射峰,反射率值分别达0.1~0.2和0.4以上;而在450、650、1 450、1 950和2 600nm处有5个吸收谷。不同生育期枣叶全氮质量分数与冠层光谱红边参数显著相关,且摘心后期红边位置(REP)和红谷位置(Lo)更快地向短波方向移动,出现"蓝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骏枣和酸枣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了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组分和质量分数,并对苹果酸脱氢酶(NAD-MDH)、苹果酸酶(NADP-M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柠檬酸合成酶(CS)等相关代谢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骏枣和酸枣果实发育过程中,除酒石酸外,苹果酸和柠檬酸质量分数的变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NAD-MDH、CS活性与苹果酸和柠檬酸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ADP-ME活性变化则相反。(3)相关性分析表明:NAD-MDH活性变化与苹果酸质量分数呈正相关,NADP-ME活性变化与苹果酸质量分数呈负相关;CS活性变化与柠檬酸质量分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PEPC活性变化与苹果酸和柠檬酸质量分数相关性不大。因此,NAD-MDH、NADP-ME和CS活性对枣果实中有机酸代谢发挥重要作用,而PEPC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9.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胡杨种群进行调查,研究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胡杨径阶结构不同,河漫滩生境胡杨幼苗充足,为增长型种群;过渡地带各径阶分布合理,为稳定型种群;而沙地生境径阶≤16 cm的胡杨种群未出现,为衰退型种群。2)河漫滩以及过渡地带生境胡杨种群在5种空间尺度下均处于集群分布;沙地生境总体为随机分布。3种生境下胡杨种群均在5 m×5 m的尺度有较强的聚集性。3)河漫滩、过渡带生境下各个发育阶段均为集群分布,沙地生境随着发育进程,空间分布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化。  相似文献   
10.
带型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玉米间作为对象,设置3种不同带型模式(小麦/玉米行比为6:2、6:3和6:4),研究间作体系中带型改变对种间竞争力和群体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间作高产优化带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试验采用的3种小麦/玉米间作模式均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间作优势随玉米行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6:4(W6M4)模式的LER、时空当量比和土地利用率分别较6:3(W6M3)模式高3.5%、5.2%和4.3%,较6:2(W6M2)模式高3.0%、8.1%和5.2%。增加玉米行数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相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力(A_(wm)),6:4间作处理的A_(wm)分别较6:3模式和6:2模式高7.3%和14.1%。复合群体产量与种间竞争力呈显著的线性增长关系。因此,提高间作小麦的竞争力有利于间作群体整体产量的提高,6:4模式获得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提高小麦的相对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