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于2013年12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进行不同体质量不同投饵时间、不同饵料密度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滤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波纹巴非蛤的滤水率(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单位体质量的滤水率(FR')随着其规格的增大而减小,FR'=0.330 3W-0.356 9(R2=0.996 5)。(2)分别以金藻和扁藻作为饵料,测定了8:00,14:00及20:00这3个时间点的滤水率,滤水率在8:00最大,14:00及20:00依次减小,3个时间点滤水率差异显著(P0.05)。(3)以金藻和扁藻作为混合藻,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浓度超过3.06×105cell·L-1,滤水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是江蓠属一种经济海藻,可作为琼胶工业原料和鲍鱼饲料,目前已经在中国南方池塘进行试验栽培。为了探讨适合其栽培的生态条件,文章分别测定了在不同温度(18 ℃、23 ℃、28 ℃、33 ℃和38 ℃)、不同盐度(13、18、23、28、33和38)和不同光照强度(3 000 lx、6 000 lx、9 000 lx和12 000 lx)的培养条件下,芋根江蓠藻体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和生化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芋根江蓠适宜生长温度为23~38 ℃,最适温度为28~33 ℃;适宜盐度为18~38,最适盐度为23~33;适宜光照强度为6 000~9 000 lx,最适宜生长光照强度为9 000 lx。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藻体具有较高的日相对生长速率(RGR),藻胆蛋白和可溶性蛋白(SP)的质量分数最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最低,受环境的胁迫最小。在生长状态、光合色素和抗氧化等方面,芋根江蓠具有适应高温和中、高盐度环境条件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扇贝是一种生长在盐度较高的近海底栖双壳贝类,我国沿海都有自然分布,它的闭壳肌干制品俗称“干贝”,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营养和经济价值很高。我国海洋与水产研究部门经十多年努力,在我国北方已发展到大规模海上养殖生产,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农业“三高”特性,  相似文献   
4.
锯缘青蟹蜕壳不遂病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塘养殖锯缘青蟹(SayllaSerrata)发生蜕壳不遂病是影响青蟹养殖最为严重病害之一,我们经过三年的生产观察分析及防治试验,认为该病害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也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有关,经采取措施防治,效果良好。一、病症及危害青蟹养殖生产中,放养秋苗越冬养殖是广东省汕头地区主要生产形式,该病即发生于每年秋季放养的青蟹,于10月份(农历寒露前后),当第一次寒潮初至时,大量体重150百左右的青蟹发生蜕壳不遂共死亡,且以适龄临交配雌蟹为较多,能完成蜕壳的青蟹则极多感染弧菌,在继续养殖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  相似文献   
5.
柯继 《水产科技》1999,(5):46-46
70年代末,美国科研人员发现墨西哥和秘鲁海区的原生种白虾(P.vannamei)具有适应力强、生长迅速和抗病力强的三大特点,先后完成了种虾的培育、交配、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科研攻关活动,在中南美洲得到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汕头市海水网箱养鱼始于1985年,至1989年已发展到6,453个箱,产量755吨,产值达4,530万元。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海水网箱养鱼基地。  相似文献   
7.
西施舌的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种苗和人工养殖的生长率与成活率,以人工培育的西施舌稚贝和自然海区采捕的成贝为材料,采用人工投饵试验观察与镜检胃含物方法,对西施舌的食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施舌的稚贝除幼体发育阶段摄食超微型单细胞藻类外,还摄食个体大小为20~60μm的直链藻(Melosira spp.)、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m)、库氏园筛藻(Coscinodiscus kiitzngii)、小形园筛藻(C.minor)、小形舟形藻(Navicula Parva)、柔软舟形藻(N.mollis)、盾形舟形藻(N.scutiformis)、颗粒菱形藻(Nitzschia granulata)、碎片菱形藻(N.frustulum)、琴式菱形藻(N.panduriformis)、盾形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双标胸隔藻(Mastogloia binotata)、施氏双壁藻(Diploneis schmidtii)等微型浮游硅藻及底栖硅藻。成体西施舌的食物以硅藻为主,计有35属114种。其中,直链藻、小环藻、园筛藻、舟形藻、菱形藻、辐裥藻(Actinoptychus sp.)、三角藻(Trlceretium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斑条藻(Grammatophora sp.)、褶盘藻(Frybioptychus sp.)、马鞍藻(Campylodiscussp.)、盒形藻(Biddulphia sp.)和双眉藻(Amphora sp.)等13属占优势。此外,还摄食单细胞绿藻、甲藻以及原生动物,小型甲壳动物和蔓足类的六肢幼虫及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8.
台湾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rpertexta)是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生长于台湾岛附近海域,于每年10月为繁殖盛期。80年代末从台湾引进到华南沿海地区,与本地的杂色鲍相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和品质优良的特点。开展台湾九孔鲍的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封闭式虾池水质环境因子季节变化对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对虾池水体的温度、p H、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测试,分析同期水体中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变换,解释在没有外来水源干扰的情况下微藻群落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养殖池塘水温和总磷(TP)含量从4月至9月底逐渐上升,10月起开始下降,至次年1月达到最低;p H先下降后升高;总氮(TN)和叶绿素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养殖初期(4~5月)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四尾栅藻(S.quadricauda);中期(6~7月)为衣藻(Chlamydomona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四尾栅藻、多芒藻(Golenkinia radiata)和假鱼腥藻(Pseudanabeana);中后期(8~9月)为微囊藻(Microcystis)、假鱼腥藻(Pseudanabeana)、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后期(10~12月)为微囊藻、假鱼腥藻、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小球藻;末期(12月后)为小球藻、多芒藻和四尾栅藻。优势微藻种群演替与环境因子变化密切相关,在低温、氮磷营养较低且N/P较高和有一定盐度的早期水体中以硅藻和绿藻为主;随着温度回升、水体完全淡化和氮磷营养的积累,以绿藻为优势种群;高温和富营养化状态下的中后期蓝藻成为强优势种群,其中也有喜高温和耐污染的绿藻;后期以蓝藻为绝对优势,水温下降后变成以绿藻为优势种,池中浮游微藻生物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