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1.
笔者于2013年12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进行不同体质量不同投饵时间、不同饵料密度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滤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波纹巴非蛤的滤水率(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单位体质量的滤水率(FR')随着其规格的增大而减小,FR'=0.330 3W-0.356 9(R2=0.996 5)。(2)分别以金藻和扁藻作为饵料,测定了8:00,14:00及20:00这3个时间点的滤水率,滤水率在8:00最大,14:00及20:00依次减小,3个时间点滤水率差异显著(P0.05)。(3)以金藻和扁藻作为混合藻,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浓度超过3.06×105cell·L-1,滤水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鹧鸪菜人工育苗方法,为工业化生产鹧鸪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采用鹧鸪菜体细胞培育出再生苗种。结果在温度为20~25℃,光照强度为27~36μmol/(m2·s),光照周期为12 h∶12 h的条件下,20 d左右可培育出种苗。种苗在潮间带放养即可发育成完整藻体。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封闭式虾池水质环境因子季节变化对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对虾池水体的温度、p H、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测试,分析同期水体中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变换,解释在没有外来水源干扰的情况下微藻群落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养殖池塘水温和总磷(TP)含量从4月至9月底逐渐上升,10月起开始下降,至次年1月达到最低;p H先下降后升高;总氮(TN)和叶绿素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养殖初期(4~5月)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四尾栅藻(S.quadricauda);中期(6~7月)为衣藻(Chlamydomona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四尾栅藻、多芒藻(Golenkinia radiata)和假鱼腥藻(Pseudanabeana);中后期(8~9月)为微囊藻(Microcystis)、假鱼腥藻(Pseudanabeana)、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后期(10~12月)为微囊藻、假鱼腥藻、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小球藻;末期(12月后)为小球藻、多芒藻和四尾栅藻。优势微藻种群演替与环境因子变化密切相关,在低温、氮磷营养较低且N/P较高和有一定盐度的早期水体中以硅藻和绿藻为主;随着温度回升、水体完全淡化和氮磷营养的积累,以绿藻为优势种群;高温和富营养化状态下的中后期蓝藻成为强优势种群,其中也有喜高温和耐污染的绿藻;后期以蓝藻为绝对优势,水温下降后变成以绿藻为优势种,池中浮游微藻生物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释自然界中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的生消现象,对其负趋光性和硝酸盐饥饿诱导鞭毛脱落进行试验。通过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的游动单细胞、不动单细胞和群体3种形态进行趋光性试验。结果显示,具有鞭毛的游动单细胞形态的球形棕囊藻负趋光性明显,其他2种形态则无负趋光性;当培养基中硝酸盐完全缺失时,或者用等量氮素的亚硝酸盐或尿素代替,球形棕囊藻细胞均不能正常生长,在硝酸盐饥饿状态下诱导游动单细胞鞭毛脱落成为不动单细胞,并逐渐聚集形成群体,不动单细胞和群体培养液添加硝酸盐继续培养后又出现大量游动单细胞。试验表明,球形棕囊藻具有负趋光性,硝酸盐饥饿能够诱导游动单细胞鞭毛脱落并逐渐形成群体,当硝酸盐营养得到补充时,游动单细胞即可再生,与其在自然界中的赤潮生消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