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林业   25篇
农学   254篇
基础科学   31篇
  184篇
综合类   1214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水地强筋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灌溉技术,试验设3个灌水时期8个灌溉处理[越冬期灌1水(W1),拔节期灌1水(W2),孕穗期灌1水(W3),越冬期和拔节期灌2水(W12),越冬期和孕穗期灌2水(W13),拔节期和孕穗期灌2水(W23),越冬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灌3水(W123),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CK)],于小麦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与不灌水的CK比较,所有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以及籽粒淀粉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籽粒的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不同程度降低(W1处理除外)。越冬期灌水对有效穗数、籽粒产量、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含量的提升作用较大;拔节期灌水对穗粒数的提升作用较大,但对淀粉含量的提升作用较小,对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降低作用较大;孕穗期灌水对千粒重的提升作用较大,对蛋白质产量的提升作用较小。随着灌水次数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先显著提高后基本不变,而籽粒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降低。W12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次是W13处理;W1处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其次是W12及W13处理;W23处理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W12或W13处理。综合各项指标,最好的灌水组合是越冬期和孕穗期灌2水(W13)。  相似文献   
2.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近年来,我国棚室保护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不仅棚室面积增加,种植的蔬菜品种也增多了.除了黄瓜、番茄、甜椒、菜豆、茄子、芹菜等主要品种外,又增加了多种叶菜、特菜、稀有菜.随着棚室蔬菜生产的发展,蔬菜病虫害的种类增多,危害加重.为了防治病虫害就必须大量使用农药,这样连续使用,不仅直接污染环境,而且对人类、牲畜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人类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必须提倡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棚室害虫主要有温室白粉虱、菜蚜、美洲斑潜蝇和小菜蛾等.  相似文献   
3.
 从山西运城、临汾、长治、晋中、大同等地保护地黄瓜灰霉病病株上采集、分离的分属于3个不同菌丝融合群的8个灰葡萄孢菌单孢菌株,经氯酸盐诱导处理,共获得了抗氯酸盐的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突变体)59株,其中nit1型38株,nit3型10株,nitM型11株。所有nit突变株分别在PDA斜面转管培养3次(21 d)后,除6株恢复成野生菌株外,其余多数nit突变菌株表现稳定。来源于同一野生菌株的不同类型nit突变体间或同一菌丝融合群不同野生菌株的nit突变体间可产生互补反应而形成异核体,其中以nitM型突变株互补性最好,在利用nit突变体测定灰葡萄孢菌营养体亲和性时应作为标准菌株。来源于不同菌丝融合群的nit突变体间不能产生互补反应。  相似文献   
4.
核盘菌菌核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培养基种类、培养方法及不同自然基质对核盘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核盘菌在麦麸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5℃黑暗培养2 d后转至25℃光照培养,所产菌核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其它培养基和其它培养方法。自然基质以马铃薯和甘薯所产菌核数量和质量最高,胡萝卜次之,西葫芦最差。  相似文献   
5.
山楂叶螨抗药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载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山西省忻州、晋中、运城地区山楂叶螨种群对9种杀螨剂的抗药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忻州地区种群对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表现中抗,抗性指数FR分别为17.79和31.93倍,对水胺硫磷和毒死蜱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7.74和5.35倍;晋中地区种群对水胺硫磷、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均表现中抗,FR值为22.42~33.00倍,而运城地区种群对这3种药剂产生了高抗,FR值分别为135.05、41.53和1714.01倍;运城地区种群对毒死蜱表现中抗,FR值为34.49倍;晋中和运城地区种群对双甲脒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5.15和6.89倍;3个种群对阿维菌素、苯丁锡、三唑锡和四螨嗪仍相对敏感.混配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1:10、1:5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1:10组合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9.63~363.30,其中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和1:10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组合是比较理想的混配组合.  相似文献   
6.
以7个苜蓿品种叶片为外植体,采用3种诱导培养基、5种分化培养基,共15个组合,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植株再生率差异显著,超级13R在7个苜蓿品种中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SSR分析中国糜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分析糜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了解糜子起源与进化,可为糜子优异种质发掘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15个糜子特异性荧光SSR标记检测来源于中国11个省(区)的132份糜子种质资源,检测到107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2~14个,平均7个;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936~0.8676,平均0.5298;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0893~0.8538,平均0.4864。采用遗传距离的聚类将试验材料分为4类,类群I来自东北春糜子区,类群II来自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类群III来自于北方春糜子区,类群IV来自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分析模型的遗传结构表明,中国糜子资源来自4个(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基因库,与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均与材料的地理起源相关。糜子遗传变异丰富,主要存在于糜子材料间。该结果从分子水平上准确揭示了中国糜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低氮胁迫对谷子苗期性状的影响和耐低氮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筛选和培育耐低氮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是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45份谷子品种为试材,采用水培的方法,在低氮(0.1mmol·L~(-1))和正常氮(5mmol·L~(-1))条件下,测定苗高、根长和根数等22个氮效率相关指标,采用综合耐低氮系数法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法评价参试谷子品种的耐低氮性。结果表明,与正常氮条件相比,低氮胁迫下,谷子苗期根长、根冠比、地上部氮素生理效率、地下部氮素生理效率、单株氮素生理效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余17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两种评价方法均根据45个谷子品种的耐低氮能力将其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耐低氮性较强的品种5份,编号分别为11、14、17、35和39。利用GGE双标图对品种-耐低氮相关指标的分析表明,编号39和14的耐低氮品种主要耐低氮性状为地下部干重、地下部鲜重、根长;编号为11、35和17的耐低氮品种主要耐低氮性状为地上部鲜重、叶片数、叶宽、叶长、单株氮累积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单株干质量、地上部干重、地下部氮累积量、根数、苗高和SPAD。可见不同谷子品种的耐低氮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谷子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080-1083
选用国内7个玉米自交系,以采用GriffingⅣ双列杂交设计组配出的21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出籽率9个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在选择时,要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着重于穗粗、秃顶长、穗行数、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可适当放宽株高、穗位高、穗长、百粒质量的选择;行粒数、出籽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秃顶长、穗行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行粒数、出籽率、穗粗、秃顶长、百粒质量、穗行数、穗位高、穗长、株高。  相似文献   
10.
谷子硒结合蛋白基因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土壤与肥料中的硒元素进入植物体后,与植物中的蛋白质和活性有机成分结合成为植物有机硒,即植物硒结合蛋白。本研究以硒结合蛋白结构和功能为基础,探索其与谷子抗旱的关系。[方法]以谷子耐旱品种勾勾母鸡咀(GG)和干旱敏感品种晋汾16(JF16)为试材,以转录组中硒结合蛋白基因家族中10个基因为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基因组基本信息、基因间亲缘关系及启动子顺式元件,并对Seita.4G100300基因进行表达水平分析。[结果]发现谷子硒结合蛋白基因家族中基因启动子上游1 500bp的调控元件具有响应胁迫的多种功能(ABA、Ethylene、GA、MeJA、Light、MYB、SA、热和低温等);经过干旱处理,Seita.4G100300基因在GG和JF16中表达水平均增加,且其在耐干旱品种GG中表达水平的增幅显著大于干旱敏感品种JF16。[结论]谷子硒结合蛋白基因家族在氨基酸序列和表达模式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硒结合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硒结合蛋白与植物抗逆性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