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3,4-苯并芘(BaP)暴露对食蚊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aP中暴露8周后,雄鱼的体长、体重和性腺组织学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而肝重、肝腺指数、精子数和精子成活率在不同浓度(1、10和100μg/L)暴露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P<0.05或P<0.01);在BaP中暴露8周后,雌鱼的体长、体重、肝重和肝腺指数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性腺和性腺指数则在高浓度(100μg/L)暴露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0.05或P<0.01),并对胚胎发育早期阶段怀胎数减少有明显的影响。因此,BaP对雄性食蚊鱼具有的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较明显;而对雌性食蚊鱼怀孕期的早期发育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长江流域典型农药面源时空分布,本研究基于逸度理论,构建了适合大尺度、多区域、长时期的农药面源多介质环境归趋模型,量化了1991—2020年长江流域克百威农药在水、土、气、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累积水平、赋存浓度及传输通量。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克百威总残留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峰值(1 647 t);水体和土壤为克百威的主要赋存介质,其范围分别为0.278~135 ng·L-1和0.052 2~16.7 ng·g-1;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热点区域,尤其是赣江流域;每年施用的农药约5.40%会残留在环境中,主要去除方式为降解,其次是输移到近海(2017年约109 t·a-1)。研究表明,农药面源在大时空尺度的累积和传输作用不容忽视,模型改进使得面源模拟结果更加合理,为长江流域农药面源的科学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废水暴露对食蚊鱼肝脏EROD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动力学酶标荧光法,检测了东莞市数所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和电子厂废水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肝组织中7-ethoxyresorufin o-deethylase(EROD)酶活性的影响,评价了运用EROD酶活性监测水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食蚊鱼分别暴露于经稀释为20%,40%,60%,80%不同梯度的废水液72 h后,肝脏EROD酶的活性分别与受试城市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和电子厂的废水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EROD酶活性随污水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电子厂废水的最大诱导倍数与对照组的比值可达到5.26,这表明其水体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较多,污水处理厂次之,制药厂的出水中污染物最少。研究表明,食蚊鱼肝组织EROD酶活性可以作为监测城市废水污染的理想生物标记物,后续的研究工作应使之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砷镉在不同矿物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敏雪  管玉峰  苏子贤  陶亮 《土壤学报》2022,59(6):1583-1593
重金属元素镉砷由于毒性高、活性大及危害强等特点,其土壤界面化学过程是土壤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已有大量报道涉及镉砷的界面化学过程研究,但很少排除pH这一重要因子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因此,本研究通过序批式反应,在排除pH干扰的条件下,定量研究了砷及镉在不同矿物界面(包括氧化铝、二氧化钛和高岭石)单独存在以及共同存在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矿物界面上砷和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为其控速步骤;镉及砷的吸附效率(吸附量/比表面积)在不同矿物界面上均呈现出二氧化钛界面远高于氧化铝界面,而氧化铝界面高于高岭石界面;随着镉/砷浓度比的递增,镉的关键界面作用过程调控机制由静电吸附控制为主逐步转变为静电吸附与形成界面-砷-镉三元络合物共同作用,继而转变为形成表面沉淀控制;而随着砷/镉浓度比的递增,砷的关键界面调控机制发生从吸附控制为主向为沉淀控制为主的转变。该结果可为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矿物界面的微观化学作用过程及其调控措施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为了确定石漠化对植被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英德市岩背镇等地为研究样地,系统地调查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石灰岩植被的生境向旱生化和岩生化发展,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趋于简单。植被盖度从轻度石漠化土地94.65%,降低到极重度石漠化的12.14%以下;现存生物量同样随着石漠化过程显著降低。同时,石漠化造成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从轻度石漠化到极重度石漠化,丰富度指数从1.61降到0.36,除从中度到重度石漠化阶段,丰富度指数都呈显著性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从轻度到中度、极重度显著下降;而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6.
从竹子中提取天然竹汁,并应用抑菌圈直径测定方法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方法,探讨了竹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氏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等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与硫酸链霉素相比,竹汁对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用于呼吸道类的保健物质。  相似文献   
7.
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但其抗癌的分子机理较复杂,可通过多条途径抑制癌细胞生长或诱导癌细胞凋亡,其中较为关键的分子机理与EGCG的抗血管形成、阻滞癌细胞生长周期、抑制部分转录因子的表达以及调节细胞相关信号转导机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EDCG抗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福建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模拟福建省1980,2000,2020年碳储量;利用冷热点分布、转移图谱和矩阵分析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最后分析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 ①福建省碳储量整体均较高,82.5%以上区域的碳储量为中等以上(>3 000 t),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也是高碳储量的热点集中区;高(热点)低(冷点)碳储量集中区转移较少;1980—2020年总碳储量波动略升高,2000—2020年不同碳储量等级彼此之间转移相对较多。②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以林地为主(61.4%~62.9%),其次是耕地(16.9%~18.3%)和草地(15.2%~17.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1980—2000年较稳定,在2000—2020年较剧烈。③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总碳储量较高,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总碳储量较少;耕地总碳储量减少,建设用地总碳储量增加,林地和草地有增加也有减少;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总碳储量转出和转入最多均为林地,其次是草地和耕地;总碳储量净转移为负的是林地,其他为正,林地转移引起的碳亏损最多。[结论] 耕地、林地和草地是福建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它们贡献了较高碳储量,并相互转移引起了碳储量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儿茶素及其组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4种儿茶素及其组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并对其之间的清除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GCG、ECG、EGC和EC的O^*2^-清除率为50%时的浓度SC50分别为4.2、4.9、5.2和6.2μmol/L,而OH^*清除率为50%时的浓度SC50则分别为0.22、0.25、0.26和0.30μmol/L。4种儿茶素的浓度相同时,其O^*2^-和OH^*清除率的大小顺序为:EGCG〉ECG〉EGC〉Ec。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来优化4种儿茶素的组合,结果表明:清除O^*2^-和OH^*的最佳组合是EGCG:ECG:EGC:EC为3:3:1:1。EGCG对自由基清除率影响是最大和最显著的。在4种儿茶素的组合中,当EGCG所占的比例较大时,其组合物的自由基清除率比单体的自由基清除率要大。文中最后还模拟了不同茶叶中4种儿茶素所占的比例不同时,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的大小。本研究为利用儿茶素的不同配伍寻找一种更能发挥其药用功效的复合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