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8篇
  12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13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每穴4株(A1)、5株(A2)、6株(A3)和7株(A4)4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B1)、30 cm×12 cm(B2)、30 cm×14 cm(B3)和30 cm×16 cm(B4)4个水平,分析不同密度下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穴株数条件下,A3处理显著增加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蜡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产量,且产量较其它处理增幅2.34%~10.87%。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随穴株距增加而降低。穴株数与穴株距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处理组合(A3B1)效果最佳,产量达9 291.25 kg·hm-2。在试验设置密度范围内,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干重、叶片干重、生物产量和成熟期每平方米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蜡熟期茎鞘干重、单株粒重、每平方米基本苗数和株高均呈二次函数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每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A3B1)处理组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龙粳31高产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2.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寒地水稻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当地种植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建成过程中叶龄、茎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以及籽粒灌浆动态变化的影响,比较其相应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明显,其中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的实收产量分别为9 750.48 kg·hm~(-2)和11 013.06 kg·hm~(-2),较当地种植户栽培分别增产10.48%和24.79%。与种植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长,最终获得产量增加;而超高产栽培则是极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增加了穗部一次枝梗数和粒重,与高产高效栽培差异达显著。上述说明,高产的获得要有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重,足够多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较长时间的灌浆持续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3.
瘠薄亚表层施磷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大豆磷高效利用,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在贫磷的亚表层土壤里施过磷酸钙,研究不同磷用量0 kg·hm~(-2)(T_0)、30 kg·hm~(-2)(T_1)、60 kg·hm~(-2)(T_2)、120 kg·hm~(-2)(T_3)、240 kg·hm~(-2)(T_4)对大豆黑农48的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对磷的反应较弱,施磷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株高、干物质质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SPAD值表现为T_3T_2T_4T_1T_0,其中T_3与T_0处理差异显著,其它各处理间差异未显著;大豆结荚期(R4)表现为: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根系指标及干物质质量呈单峰曲线变化,施磷促进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增大,根瘤数的增加,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施磷量≥120 kg·hm~(-2)的处理与≤30 kg·hm~(-2)的处理差异达显著;大豆产量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处理间差异显著,但年季间略有差异,2016年最佳施磷处理为T_2,T_3比T_0处理增产10.5%~12.1%,2017年最佳施磷为T_3处理,盆栽产量为73.0 g,且表现为T_3T_2T_4T_1T_0的趋势,T_3处理与其它各处理差异显著。两年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瘠薄缺磷的土壤上进行亚表层磷培肥,最佳施磷处理为T_3,即120 kg·hm~(-2)时为最佳施肥量,能够促进大豆根系的生长,对大豆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正垦稻41水稻品种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以垦鉴稻3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13年决选,2014年进行产量鉴定、抗性鉴定、异地鉴定,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稻品种第三积温带下限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2018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垦区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5.
分别以龙粳21和龙稻5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和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对照,通过20个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发现两系杂交粳稻普遍存在穗大粒多、结实率差的问题,同时,肯定了黑龙江省两系杂交粳稻存在杂种优势,且优势的发挥应当从大穗优势调整至穗数优势,合理控制穗粒数,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  相似文献   
126.
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具有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特性,该研究对雁农S及其转育而来的粳型反向温敏不育系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了探讨.多年的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27.
本试验以磷福锌、磷酸二铵及新型磷肥(含螯合态锌)为试验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磷酸二铵、磷福锌及新型磷肥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磷福锌及新型磷肥能够通过增加穗数和穗重增加产量,新型磷肥最佳的试验处理为处理3。  相似文献   
128.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9.
水稻倒伏发生规律及防御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水稻茎秆倒伏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谷品质,倒伏发生越早,损失越大。本文从水稻倒伏发生规律和防御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水稻倒伏发生规律和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0.
从水稻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简要的分析了水稻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的发生、发育动态以及一些生物学变化,展望了我国在水稻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同时也提出了植物激素研究在水稻发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