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6篇
  12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13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通过对水稻普通灌渠、压实灌渠、水泥灌渠、塑料灌渠和深渠5种处理及田间保水灌溉、控制灌溉、间控灌溉、间歇灌溉4种灌溉处理,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水稻节水关键指标的范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渠的水量损失存在明显差异,以塑料和水泥灌渠保水性最为理想;田间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评价以间歇灌溉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2.
对大豆进行挤压膨化、远红外烘烤和蒸煮加工,测定其尿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及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得出三种加工方法对尿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是同步的,均可使它们的活性降到标准值以下,符合饲喂要求.但挤压膨化后的大豆品质最好,营养成分含量最高.通过综合分析拟定了较佳的热处理参数.  相似文献   
93.
稻糠稻作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水稻栽培制度。为了验证其实效性,进而探索寒地水稻从根本上实现优质、绿色、有机生产的措施,2002、2003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进行了稻糠稻作可行性预备试验,以了解稻糠在寒地的基本生产特性,为进一步的研究试验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94.
寒地水稻秆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水稻秆腐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与危害情况、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及田间的发病规律,指出了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5.
精准农业在三江平原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阐述了精准农业技术的组成及实施步骤,结合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实施精准农业的可行性,提出了精准农业在三江平原的应用领域,指出三江平原率先实施精准农业技术,在垦区乃至全国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
基于DGPS变量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析了国内外化肥施用现状及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并简述了精准农业中自动变量施肥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初步应用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97.
不同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为材料,设置3种氮肥施用量(300 kg·hm-2、350 kg·hm-2、375 kg·hm-2),研究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形成因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应用垦鉴稻6号和空育131,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产量均最高,并且对每穴穗数有显著提高,对每穗着粒数(垦鉴稻6号)、千粒重(空育131)提高效果较好。此外,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可明显增加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和每穴穗数,且应用空育131品种的产量与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呈极显著正相关,应用垦鉴稻6号的产量与每穴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呈显著正相关。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350 kg·hm-2,是水稻实现高产的理想施肥量。  相似文献   
98.
该研究旨在探讨灌溉方式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24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种灌溉处理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D1)、30 cm×12 cm(D2)和30 cm×14 cm(D3)3种密度水平,分析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灌溉方式下,对干物质积累、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整体作用效果表现为W2W3W1,其中W2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实际产量较W3和W1处理增幅分别为5.05%和27.89%;W2处理有效的控制了无效分蘖,明显提高成穗率,降低植株高度和倒3、4节间长度,但叶片生长速度慢于W3处理。各密度水平下,对抽穗后生物产量、茎鞘干物质运转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的作用效果均以D2处理最佳;而D3处理的叶片生长快于D2和D1处理,并伴有增叶出现。灌溉方式与密度交互作用下,各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叶龄值、茎蘖数、成穗率、抽穗期粒叶比、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转运和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W2D1)效果最佳,与其它处理相比,实现了5.0~8.5%产量增幅,该处理组合的增产途径是粒叶比高,叶面积指数高,光合物质积累多,形成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最终籽粒产量高。综合分析表明,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模式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99.
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水稻的一种新病害—水稻褐变穗进行分离培养及病原菌鉴定,按照Ainsworth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菌种是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通过回接证明了水稻褐变穗确实是由链格孢引起的。其水稻褐变穗的症状是水稻出穗后不久遇强风易发生,粒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变浓褐或黑褐色,病斑不规则形,但水稻叶鞘几乎没有褐变。  相似文献   
100.
1垦鉴稻6号(垦95—295)生育日数130d,主茎叶片数12片,需活动积温2380~2400℃。,出苗较早,叶色较绿,分蘖力强,后期株型较收敛,剑叶上举,株高75cm,穗长15.6cm,每穗粒数85.5粒,千粒重26.7g。在正常肥力条件下,产量与垦稻8号相当,高肥条件下产量略高于垦稻8号。秆强抗倒,活秆成熟。外观米质优良,食味好,三积温带平均量为7958.3kg/hm2,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和第二积温带旱育种植栽培。2空育131(垦鉴90—31)空育131生育日数127d左右,主茎11叶,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