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0篇
  免费   659篇
  国内免费   944篇
林业   689篇
农学   527篇
基础科学   448篇
  1039篇
综合类   5075篇
农作物   742篇
水产渔业   390篇
畜牧兽医   1507篇
园艺   842篇
植物保护   504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529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612篇
  2012年   840篇
  2011年   857篇
  2010年   836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782篇
  2007年   673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麦地、云杉林地、苜蓿地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方差、相关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2.19、0.33和0.48 g·kg-1,小麦地和苜蓿地土壤SOC、TN和TP空间变异性较云杉林地偏大。SOC、TN含量为云杉林地>小麦地>苜蓿地,TP含量为云杉林地>苜蓿地>小麦地。土壤SOC、TN和T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小麦地C/P显著(P<0.05)高出苜蓿地41.96%,N/P显著高出云杉林地、苜蓿地28.57%、36.19%。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值分别为:39.61、31.53、0.83,且其C/N大于中国平均值(12.3),C/P、N/P较全国平均值(61.0、5.2)明显偏小,黄土丘陵区C/N较稳定。土地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存留,有利于土壤生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2.
设计单因素试验,调查菌种质量,筛选出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氮源为酵母粉;通过调整碳源含量设计6个碳氮比(10∶1~15∶1)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得到最佳碳氮比11∶1的配方(1 L)为玉米粉15 g、葡萄糖5 g、酵母粉5 g、马铃薯200 g、麦麸2 g、硫酸镁1.5 g、磷酸氢二钾3 g、VR1 0.01 g;采用该配方设计L25(4×54)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20 mL/250 mL,接种量是装液量的3.5%,接种菌龄7d,转速180 r/min,pH 5.0;在此结果基础上制备液体菌种,以固体菌种为对照,采用集成创新的出菇环境开展出菇试验,调查农艺性状,每袋鲜重提高26.22%、干重提高35.35%.  相似文献   
993.
通过病料接种SPF鸡胚和鸡胚尿囊液的RT-PCR鉴定,于2017至2018年从河南省不同发病鸡场分离到4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别命名为HB/L1/201711、ZMD/L2/201704、SQ/L3/201803、LY/L4/201710,并对4株毒株S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HB/L1/201711、SQ/L3/201803 S1基因全长1 620 nt,编码540 aa,其裂解位点分别为HRRRR,分属于基因型V、Ⅰ分支;ZMD/L2/201704、LY/L4/201710株S1基因全长1 617 nt,编码539 aa,其裂解位点为RRSRR,属于基因型Ⅱ分支。ZMD/L2/201704与LY/L4/201710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7.6%、95.4%,与另外2株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6.5%、76.8%。4株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及疫苗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8.5%~98%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ZMD/L2/201704、LY/L4/201710与491型传支疫苗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可达95.4%、95.9%;SQ/L3/201803与CHI分支参考毒株氨基酸同源性在94.6%~98.9%之间;HB/L1/201711与TWⅠ型毒株2575/98、3468/07有较高同源性,分别为94.8%和93.5%。本研究表明河南省肉鸡鸡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型相对复杂,推测存在重组与突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通过减施氮肥运筹调控棉花生育期获得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分析各生育时期棉花APAR和FAPAR与产量的关系,提高棉花群体绿色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方法】 5个施氮处理施基肥量一致,对不同处理的追氮肥量进行按比例减施,并监测各生育时期棉花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结果】 5个施氮处理的棉花APAR和FAPAR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相似,其值从蕾期逐渐上升,至盛花期和花铃期达到较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至吐絮期降到最低水平;按高低排列依次是N1>N2>N3>N4>N5,并且棉花的APAR和FAPAR与籽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减施氮肥运筹对棉花APAR和FAPAR的动态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利用其在生育期的变化特征来优化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95.
996.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年均增长4.58%。2006年碳排放量最少,为173 436.71 t;2011年碳排放量最多,为233 109.78 t。碳排放强度在0.367~0.555 t/hm2之间,7年间增长了50.33%,年均增长7.19%。化肥碳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从各县(区)来看,陇县碳排放量最高,每年都在60000 t以上;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和眉县的碳排放量在20 000~50 000 t之间,渭滨、金台、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碳排放量在15 000 t以下。太白县碳排放量最小,每年都在4 600 t以下。碳排放强度以陇县最高,每年都在1.0 t/hm2以上;太白县碳排放强度最小,每年都在0.36 t/hm2以下。  相似文献   
997.
从作业条件、作业准备、作业方法等方面,介绍山药整地机械化作业技术的要点,论述其整地质量要求及相关参数计算方法,为山药种植产业的规范化及扩大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以云南澄江蓝莓主产区蓝莓鲜果为试材,以甲酸甲醇溶液提取花色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加标定性测定法对蓝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比较,以期探索云南主栽蓝莓果实花色苷的组分及特征.结果 表明:6个品种蓝莓果实中共检测到10种花色苷.其中,“比洛克西”中总花色苷含量最高,是含量最低品种“夏普蓝”的27倍.且“夏普蓝”“灿烂”“密斯提”3个品种中的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3.62%、29.85%、20.76%,均高于20%;“比洛克西”“绿宝石”“莱格西”中芍药素-3-O-葡萄糖苷和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的相对含量也相对较高,其中,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6.25%、12.26%、10.61%,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0.3%、10.52%、16.89%,均高于10%.6个品种蓝莓果实的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的相对含量均高于10%.说明云南主栽的6个品种蓝莓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花色苷资源.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季节高寒草甸牧草瘤胃发酵特性和体外消化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喜喜  才华  刘皓栋  李长慧 《草地学报》2021,29(8):1729-1737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生育时期高寒草甸牧草的牦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CH4产量。通过测定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3个生育时期牧草的营养品质、瘤胃发酵参数和CH4产量。结果表明:青草期牧草总能(Gross energy,GE)、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等均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青草期牧草在各发酵时间点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粗蛋白消化率(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CPD)和有机物质消化率(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y,OMD)均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青草期牧草12,24和48 h瘤胃NH3-N、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黄期(P<0.05);不同发酵时间牧草总产气量和CH4产量变化规律为:返青期>青草期>枯草期。综上所述,青草期草地生物量最高,牧草营养品质和体外消化率最高,CH4排放最低,瘤胃发酵模式最优。建议选择青草期牧草放牧。  相似文献   
1000.
In recent years, the avian influenza has brought not only serious economic loss to the poultry industry in China but also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because of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AIV) gene recombination and reassortment. Until now, traditional RT-PCR, fluorescence RT-PCR and virus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 detect AIV, but these methods require high-level instruments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not suitable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in field and farms. In order to develop a rapid, sensi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detect and identify AIV subtypes, 4 specific primers to the conserved region of AIV M gene were designed and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 method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is method, the M gene of H1–H16 subtypes of AIV were amplified in 30 min with a water bath and all 16 H subtypes of AIV were able to be visually identified in presence of fluorescein, without cross reaction with other susceptible avian viruses. In addition,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common H1, H5, H7, and H9 AIV subtypes with the RT-LAMP method was 0.1 PFU(plaque-forming unit), which was 10 times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using the routine RT-PCR. Further comparative tests found that the positivity rate of RT-LAMP on detecting clinical samples was 4.18%(14/335) comparing with 3.58%(12/335) from real-time RT-PCR. 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RT-LAMP method can specifically detect and identify AIV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fast,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the clinic test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I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