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6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831篇
林业   899篇
农学   1167篇
基础科学   522篇
  1203篇
综合类   3084篇
农作物   511篇
水产渔业   432篇
畜牧兽医   1220篇
园艺   451篇
植物保护   59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419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426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636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598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Wistar大鼠30只,用手术移植的 方法把自体子宫内膜组织2块分别移植到壁 腹膜与子宫系膜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 鼠模型。术后4周,再次开腹,观察异位内膜 的存活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及病理 学变化。结果发现腹膜和子宫系膜处移植内 膜的成活率及病灶的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 >0.05),腹膜处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 显著轻于子宫系膜处病灶(P<0.01),移植 物外观呈囊状,表面有血管,光镜下观察见子 宫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和血管,与正常 在位内膜相比腺体减少。该模型复制方法简 便,成功率高,是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较理想 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12.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PCR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设计合成的1对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前引物:5’GAA GAT GCC CAC GCC GTC GT3’和后引物:5’ATC TGT TCA GCA AAG CGT CGA3’),对分离自十字花科作物(白菜、青菜、甘蓝、芥蓝、花椰菜等)及土壤中的根肿病菌全基因组DNA进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特异性扩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设计合成的引物能从十字花科根肿病菌全基因组DNA中扩增到629 bp长度的分子片段,该对引物可用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分子鉴定和分子监测,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和病菌检测提供了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13.
以杨树抗虫品种为主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的研究*秦锡祥高瑞桐李吉震曹桂洪陈维培关键词杨树抗虫品种、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是杨树(Populusspp.)重要的蛀干害虫,造成木材...  相似文献   
914.
针对套袋后的葡萄体积增加和葡萄叶片表面积大容易出现重叠遮挡,及人工拍摄视频的速度不稳定可能导致套袋葡萄目标丢失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自纠正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ByteTrack的套袋葡萄估产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目标检测方法YOLOv5s检测视频中的套袋葡萄,将检测阶段的NMS操作后置到追踪阶段,保留因遮挡而被过滤的果实检测框;其次在ByteTrack的基础上加入相机运动补偿和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算法,以自动纠正果实预测框的位置并进行追踪;最后提出一种划线计数策略对套袋葡萄自动计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多目标追踪准确率、多目标追踪精度和ID调和平均数分别为64.6%、82.4%和80.8%,相比ByteTrack分别提高了1.7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平均计数精度达到82.8%。因此,基于自纠正NMS-ByteTrack的估产方法能有效解决套袋葡萄的追踪计数问题,实现对套袋葡萄更精确地估产。  相似文献   
915.
研究柑橘园长期种植白三叶对四川丘陵区紫色土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为紫色土地力提升和柑橘园肥料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2014—2020年在川东北丘陵区开展5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柑橘园清耕及柑橘园间作白三叶2个处理,2020年3月,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川东北丘陵区柑橘园土壤水稳定团聚体以<0.25 mm小粒级为主,2~1 mm粒级含量最低。与清耕相比,柑橘园长期种植白三叶增加了2~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减少了>2、<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且不同土层之间均表现出这一趋势。种植白三叶显著提高土壤0~20 cm土层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随着粒级的减小含量逐渐增加、且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除0~10 cm土层>2、2~1 mm粒级外,柑橘园种植白三叶均能提高不同土层中各粒径土壤碳氮比。综上,柑橘园长期种植白三叶增加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补充紫色土有机碳库和氮养分含量,能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紫色土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16.
为了解广西地区规模猪场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5种病原的感染情况,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15年3月—2019年3月采集自广西14个地市1 010个不同规模类型猪场的2 104份病料进行5种病原的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5种病原在广西14个地市的规模猪场中均有检出,其中PRRSV、PEDV、PCV2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88%、27.75%和24.60%,与其他病原相比差异显著(P<0.05),南宁、玉林、桂林、百色、柳州、贵港、崇左、北海等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病原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季节因素对PRRSV和PRV感染影响较大,分别在秋季和春季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以PCV2分别与PRRSV、CSFV和PRV的二重感染为主(P<0.01)。结果表明,广西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5种病原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PRRSV、PEDV和PCV2,需加强免疫,重点防控。本检测摸清了广西地区引起猪群发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及其流行特点,对于广西地区主要猪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17.
探讨普洱茶(熟茶)、铁观音、红茶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P450 2E1基因表达的影响。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药物组以及(低、中、高剂量)普洱茶(熟茶)、铁观音、红茶组[0.5、1.0、2.0 g/(kg·bw)]。试验大鼠灌胃授试茶样水浸提物35天后采血牺牲,分离血清测定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采摘肝脏并进行肝脏病理检测;用RT-PCR检测试验大鼠肝脏细胞中P450 2E1的表达量。与高脂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普洱茶(熟茶)降低MDA效果显著(P〈0.05);普洱茶(熟茶)、红茶和铁观音组中GSH-Px酶活力、SOD酶活性显著提高;(高剂量)普洱茶(熟茶)、红茶显著降低P450 2E1表达量(P〈0.05);通过试验大鼠病理检测发现,普洱茶(熟茶)和(高剂量组)铁观音能明显改善由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病变。普洱茶(熟茶)、铁观音、红茶对P450 2E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基因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普洱茶(熟茶)的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918.
论文对错列桁架体系高层钢木混合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研究,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模拟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失稳过程,得到荷载-位移曲线和极限承载力大小。通过分析,得出错列桁架体系高层钢木混合结构具有较高的极限承载能力、耗能能力以及延性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19.
通过5个春玉米品种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出苗时间、出苗率、出苗指数以及积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的出苗率和出苗指数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出苗率的变化规律可以说明品种的低温出苗能力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发育起点温度可作为鉴定玉米低温出苗能力的指标.并总结了玉米品种低温出苗能力的田间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920.
Natural regeneration by strip-clearcut has rarely been used for restocking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the East Asia. To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kely reasons for either the successful recovery of these forests or failure, the early response of stand structure and tree species diversity to strip-clearcut were studied in Okinawa Island, southwest Japan. The 4,000 m2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10 adjacent sections of equal area with a 10 m × 10 m sampling plot in the center, of which five sections were strip-clearcut while the remaining five sections uncut. Eight-year secondary succession following strip-clearcut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woody stems,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not only in the regenerating stands but also in the residual stands compared to the primary stands. The primary dominant target species, Castanopsis sieboldii, continued to dominate both the regenerating and residual stands although colonizing species invaded abundantly in the stands, occupying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otal tree species in each treatment. The community similarity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primary stands and the regenerating stands or residual stands reflected the high similarity amongst the primary stands and the regenerating stands or the residual stands. The similar stand structure, high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greater community similarity after strip-clearcut provided no evidence of forest degene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regenerating stand might gradually develop into stand similar to that prior to strip-clearc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