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3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林业   475篇
农学   299篇
基础科学   291篇
  642篇
综合类   3307篇
农作物   424篇
水产渔业   217篇
畜牧兽医   984篇
园艺   454篇
植物保护   30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622篇
  2010年   557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31篇
  2006年   326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规模化蛋鸡场病原菌溯源与生物安全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病严重威胁蛋鸡健康,以抗生素为主导的细菌病传统防控方式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性严重、鸡蛋药物残留,影响蛋品安全。要保证蛋鸡产蛋期不用抗菌药物而又能生产出"无菌、无抗"的鸡蛋,是国内外技术难题。本团队以规模化蛋鸡场全封闭鸡舍为研究对象,基于PFGE、MLST、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探明了蛋鸡病原菌的种类及基因组特征;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研究表明,蛋鸡病原菌多重耐药严重,依靠药物防控的方式亟待转变;对规模化蛋鸡场细菌溯源研究结果表明,鸡舍生物媒介(鼠、苍蝇等)和非生物媒介(空气、饮水、饲料、鸡粪等)是蛋鸡病原菌的重要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对规模化蛋鸡场生物安全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外部和内部生物安全权重高达92.2%。根据溯源和生物安全权重分析结果,提出了在规模化全封闭蛋鸡舍将蛋鸡细菌病从药物防控转变为生物安全防控的新策略;创新了规模化蛋鸡场细菌病防控的系统技术,实现蛋鸡规模养殖整个产蛋期不用抗生素,为生产"无菌、无抗"安全鸡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2.
63.
为了解决新疆昌吉地区籽用西葫芦品种繁杂、产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从山西省引进10个籽用西葫芦新品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各品种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籽粒性状、抗病性及产量等指标,初步筛选出3个适合新疆昌吉地区种植的籽用西葫芦品种,分别为籽瑞宝、ZHL-3和华仁九号,3个品种白粉病、病毒病发病率均在10%及以下,667 m~2籽粒产量175 kg以上。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稻鸭共作模式下成都麻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体况健康的15日龄成都麻鸭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4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在基础饲粮中按照质量比分别添加0.5%(低剂量组)、1%(中剂量组)、2%(高剂量组)的复方中草药,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1)试验1、2、3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19%、4.34%、4.98%(P<0.05);试验2、3组的料重比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37%、3.63%(P<0.05);(2)试验2组和3组的总蛋白(TP)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20%、6.08%(P<0.05);试验2组和3组的尿素氮(BUN)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2.72%、16.36%(P<0.05);试验2组和3组的谷草转氨酶(ALT)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5.84%、19.22%(P<0.05);试验3组的谷丙转氨酶(AST)较对照组降低19.34%(P<0.05);(3)试验2组和3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80%、20.00%(P<0.05);试验3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较对照组提高22.37%(P<0.05);(4)三个试验组的IgA、IgM、IgG、IFN-γ、IL-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对照组提高10.06%(P<0.05),试验2组和3的组溶菌酶(LZM)分别较对照组提高6.79%、5.66%(P<0.05)。综上,中草药添加剂能有效提高稻鸭共作模式下成都麻鸭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指标,本试验条件下,最佳饲喂剂量为1%。  相似文献   
65.
耕作措施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云南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形特征,极易引发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生产。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来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顺坡(2组处理)、横坡(2组处理)2种耕作方向的复合农艺措施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坡地红壤的径流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且产流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5.62%~75.82%。产流雨量与年降雨量呈现一致趋势。径流量和产流雨量呈线性关系(R_(NVF)~2=0.597 7,R_(OVF)~2=0.415 1,R_(OHF)~2=0.378 2,R_(OHFR)~2=0.335 5),其相关性大小顺序为顺坡处理横坡处理,不施肥处理施肥处理,覆膜处理揭膜处理(P0.01)。大雨(25~49.9 mm)和暴雨(≥50 mm)造成了年度大部分径流和养分的流失。横坡垄作组处理产生地表径流(177.13±28.87)~(182.28±33.75) mm,径流中总氮流失量(7.66±2.51)~(7.85±1.92) kg/hm~2,总磷流失量为(0.91±0.26)~(1.09±0.27) kg/hm~2,与顺坡垄作OVF(常规处理)相比径流和养分极显著减少了49.57%~52.13%,33.16%~53.88%(P0.01)。不同耕作措施下,复合耕作模式(优化施肥+横坡垄作+旺长期揭膜)拦截径流和养分流失的效果最好。RDA分析结果发现,与降雨量相比较,径流量是影响氮磷养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径流量与氮养分(NH_4~+-N除外)流失量的相关性高于与磷的相关性,表明氮比磷更容易随径流流失。顺坡处理NVF和OVF与环境因子径流量和氮磷养分流失量TN、TDN、NO_3~--N、NH_4~+-N、TP、TDP呈正相关,横坡处理OHF和OHFR与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6.
作者对鞍山坡地和沈阳坡地、平地栽培的‘南果梨’,测定常温贮藏下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同时比较常温和4℃下1-MCP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产地鞍山坡地‘南果梨’果实在常温贮藏下的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沈阳坡地的,沈阳坡地的高于平地的;常温1-MCP处理能更好地延缓果实可滴定酸分解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使‘南果梨’在采后室温贮藏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67.
从种群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两个方面,研究了雾灵山核桃楸林生物多样性.该群落由34科52属61种维管植物构成,乔木13种,灌木15种,草本33种,Simpson指数是5.8282,Shannon-Wiener指数是3.7324,种间随遇率Pie=0.8281,相对应的均匀度指数Js=0.0988,Jsw=2.1077...  相似文献   
68.
灵芝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利用固体发酵技术培养菌丝体以获得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备受瞩目。该研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从菌株选用及发酵条件、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功能食品及药物研发等方面综述灵芝固体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固体发酵的研究与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9.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优良的叶片形态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株型,提高光合效率。为了研究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自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1个叶片半卷曲的卷叶突变体(roll leaf mutant,命名为rlm1),突变体rlm1主要特征为成熟叶片沿中脉向内卷,叶片最终卷成直立半圆筒状,叶片卷曲度达0.64,叶片直立参数达95,且光合效率显著优于野生型。通过图位克隆技术,确定突变体rlm1突变位点位于LOC_Os03g06654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LOC_Os03g06654基因编码黄素单氧化酶(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RT-PCR表达分析表明LOC_Os03g06654基因因T-DNA插入而导致完全失活。该基因与已报道的水稻卷叶基因Os COW1(Constitutively Wilted 1)为等位基因,而且突变体rlm1所表现的农艺性状均佳,可期待利用该突变体进行高光合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70.
雷宏洲 《计算机与农业》2011,(9):122-124,127
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过分或不当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会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限制教师主动性和禁锢教师临场发挥。有必要对这项技术在形式、手段和方法上进行一些反思,重新探讨教学中所需要的多媒体软硬件环境以及平台,研究适合高校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平台及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