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2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861篇
林业   1058篇
农学   1217篇
基础科学   638篇
  1366篇
综合类   2998篇
农作物   461篇
水产渔业   382篇
畜牧兽医   1309篇
园艺   387篇
植物保护   67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432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419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505篇
  2012年   656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571篇
  2009年   511篇
  2008年   490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71.
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这种新的地面节水灌水技术的出现,使土壤入渗规律的研究分为土壤连续入渗规律和间歇入渗规律两方面的研究。间歇入渗条件下,土壤入渗规律除受连续入渗的影响因素制约外,还受构成其特殊灌水过程的灌水技术参数的影响。影响因素的增加,加之野外土壤条件的时、空变异性,决定了间歇入渗试验工作量大,且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为提高成果精度和工作效率,笔者根据1991年冬季和1992年春季在陕西关中宝鸡峡灌区灌溉试验站进行的141组一维土壤连续和间歇单点入渗试验实践,介绍了用双套环入渗仪进行单点间歇入渗试验的方法,提出了提高土壤间歇入渗试验精度的可行措施,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2.
采用单纯形格子混合设计法(SLMD)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生物质组分进行复配优化设计,并在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热解试验。分析了3组分混合热解特性,建立了由生物质3组分比例直接计算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纤维素热解反应级数较低(1.20),活化能较高(134.50 k J/mol),指前因子较大(3.49×1012s-1),热解较为迅速与剧烈;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的反应级数较高(1.30、1.32),活化能较低(33.51、19.98 k J/mol),指前因子较小(9.43×103、107 s-1),热解较为缓慢;3组分在混合热解中对动力学参数存在交互影响,纤维素对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对反应级数的影响较大;动力学参数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可有效预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3.
本文对沼气池发酵原料的配比、预处理、发酵微生物、浓度、CN比、pH值、温度等七个主要因素作了定量试验研究,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配方比例和沼气池快速启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4.
2自由度夹子式水稻穴盘钵苗拔抛机械手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自由度机械手拔抛穴盘钵苗的特点和机理,设计了一种2自由度夹子式机械手,简述了其工作对象特征,主要结构组成及控制电路,对关键部件夹秧机构进行了设计,通过Pro/E建模及虚拟装配对秧夹的开闭合过程进行仿真,保证开闭合运动的精度和可靠性。在试验平台上,进行了不同穴盘类型、不同钵土含水率、不同秧夹弹簧拉伸力以及不同穴盘进给模式对机械手拔秧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穴盘类型和钵土含水率对拔秧成功率有显著影响(P0.01),采用红色穴盘育秧或保持钵土含水率大于30%可以提高拔秧成功率;夹秧机构上复位弹簧拉伸力在15 N和22 N间变化对拔秧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采用自动进给穴盘模式不会对拔秧成功率产生显著影响,秧苗自动输送进给机构的性能满足钵苗行输送进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5.
为了提高余热排出泵的效率,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对叶轮轴面投影图上的前盖板圆弧半径、后盖板圆弧半径、前盖板倾角和后盖板倾角4个几何变量进行35组叶轮方案设计,应用ANSYS CFX 14.5软件对余热排出泵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得到设计工况下的效率,应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效率与轴面投影图的4个几何变量之间的近似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对近似模型进行极值寻优,获得最优的轴面投影图几何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原始泵的数值模拟性能曲线和试验外特性能曲线,两者吻合较好;径向基神经网络能较好地预测泵设计点效率;优化的轴面投影图使得余热排出泵的水力效率提高了6.18个百分点,改善了叶轮内流场特性。因此,叶轮轴面投影图的优化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6.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取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以及降雨历时对溅蚀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溅蚀土粒的距离、方位的分布特征,以及溅蚀土粒的粒径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滴击溅过程中,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作用下,下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大,上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与溅蚀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现线性函数关系。溅蚀率与降雨历时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主要分布在0~10 cm,占溅蚀总搬运量的45.40%~57.75%,在50~60 cm内的溅蚀量所占比例不高于1.75%。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径小于等于2 mm,溅蚀土粒中细砂粒和粗粉粒百分比与原状土壤较为接近,粗砂粒百分比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粘粒百分比高于原状土壤,粉粒百分比低于原状土壤。溅蚀土粒中细砂粒(0.05~0.2 mm)最易于被溅蚀,而小粒径(小于0.002 mm)和大粒径(大于0.2 mm)土壤颗粒不易被溅蚀。当降雨强度足够大时,对于同种特征的土壤,溅蚀土粒存在稳定的粒径组成。当降雨强度保持不变时,溅蚀平均粒径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溅蚀距离在0~30 cm,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大;随溅蚀距离的不断增加,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小。  相似文献   
177.
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偏心率椭圆齿轮转子适用于高压下微小流量计量的双向椭圆齿轮流量计结构,阐述了该种流量计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低偏心率椭圆齿轮转子的节曲线及齿廓方程,并设计了样机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在31.5 MPa以下,0.05~3 L/min流量范围内的计量精度可达±0.5%,在0.03~3 L/min流量范围内的计量精度可达±1%,具有耐高压、结构简单、精度高、脉动小、可双向计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8.
为探索由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菌丝体胶质化产生的双核酵母状孢子(FBMds)的萌发条件,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的香灰菌(Annuloypoxylon stygium)浸提液及不同来源银耳孢子发酵液对银耳Tr21 FBMds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灰菌浸提液和银耳孢子发酵液均有不同程度促银耳Tr21FBMds萌发的作用。不同浓度香灰菌浸提液对FBMds萌发率的试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高浓度香灰菌浸提液可显著提高银耳FBMds萌发率,最佳浓度为40%;在该浓度下,银耳Tr21的原伴生香灰菌HTW01-5的浸提液对FBMds萌发率作用高达30.34%。银耳孢子T30-CAS、Tr01、Tr21、T8225-CAS的发酵液虽能显著促进银耳Tr21 FBMds的萌发,但效果不如香灰菌浸提液明显。研究所得银耳菌丝为纯菌丝,可稳定传代,为进一步研究银耳二型态转变以及银耳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9.
猪氟烷测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0.
奎屯城市绿化落叶彩叶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奎屯市园林常见落叶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奎屯市常见落叶彩叶植物共有28种,隶属17科。文内具体介绍了落叶彩叶植物在奎屯市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方式,并就解决落叶彩叶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