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7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1376篇
林业   1648篇
农学   2017篇
基础科学   1018篇
  2038篇
综合类   4219篇
农作物   710篇
水产渔业   545篇
畜牧兽医   1965篇
园艺   588篇
植物保护   94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609篇
  2020年   594篇
  2019年   566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593篇
  2014年   589篇
  2013年   730篇
  2012年   917篇
  2011年   997篇
  2010年   886篇
  2009年   766篇
  2008年   754篇
  2007年   828篇
  2006年   633篇
  2005年   625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11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不同年限封育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动态变化规律,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限封育(0、5、15、23和32年)对草地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演替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枯落物量和厚度呈递增趋势,群落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群落密度呈递减趋势,地上生物量和禾草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封育23年草地达到了峰值。不同年限的封育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封育15年达到峰值。地上植被群落封育演替的一般模式为杂类草生长阶段→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逐渐占优势阶段→本氏针茅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2.
放牧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退化草甸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除20-40cm土层轻牧和中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差异外(P0.05),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可溶性碳氮含量在0-20和20-40cm土层间无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在0-20cm土层轻牧显著大于中牧和重牧(P0.05);3)碱解氮和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在不同土层,轻牧和中牧含量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4)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在不同土层下,轻度和中牧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3.
利用聚乙二醇(PEG)试剂室内模拟不同干旱(0、-0.10、-0.20、-0.40、-0.80、-1.60 MPa)和温度(10、15、20、25、30℃)环境条件,对西藏班戈县野生型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赖草种子在恒温10~30℃和变温10~30℃均能萌发.恒温25℃处理下,种子萌发达到了最佳响应;恒温15℃和变温20/30℃处理对赖草种子发芽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恒温10和30℃对赖草种子发芽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5);随着PEG渗透势的增加,赖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而胚根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现象。25℃和蒸馏水处理下,野生赖草种子萌发效果最佳;而在25℃和-0.10~0 MPa渗透势处理下,赖草种子胚根优于胚芽生长。  相似文献   
94.
湖南省主动适应兽医工作新形势,积极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扎实稳妥开展兽医社会化服务试点。本文总结了湖南省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的成效,包括防疫效果提升、人员待遇提高、职能定位明确,发展空间拓宽等,分析了改革试点中存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困难、财政投入不足、监管体系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注重组织培育、加强财政保障、强化绩效评估等发展建议,为全面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湖南省长沙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对奶羊养殖场(户)和种羊场采用普查策略,对其他羊养殖场(户)采用两阶抽样策略,选择羊群并选定群体中个体,采集血样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布鲁氏菌病感染和传播风险。结果显示:全市羊布鲁氏菌病表观场群流行率为1.54%(95%CI:0.42%~3.91%),表观个体流行率为0.60%(95%CI:0.43%~0.80%);4个阳性群集中分布于长沙县和宁乡县;和以往监测数据相比,长沙市的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率和人间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前期的防治策略取得积极成效。总体来说,长沙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率较低,疫情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因而可以分区域逐步实现全市布鲁氏菌病净化。  相似文献   
96.
为了给广西边境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了解中越边境地区家禽禽流感病毒生态学,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对广西边境地区主要活禽批发市场家禽及市场环境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显示:广西边境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内禽流感病毒污染较重,呈多亚型病毒共存状态;家禽样品的平均病毒分离率为15.95%,环境样品则高达23.65%,明显高于家禽样品。市场调查发现:广西9个边境县(市、区)中,年活禽交易量在100万只以上的有5个;市场交易活禽主要为本地散养或规模场养殖家禽、从其他地区批发转运来的家禽以及边境走私家禽;大部分活禽市场没有配备消毒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也未严格执行休市制度。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边境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家禽交易量大且频繁,来源复杂;市场中禽流感病毒污染严重,多亚型病毒在市场内常年蓄积循环,且存在家禽隐性带毒现象,因而有病毒散播风险。污染严重主要是因市场管理水平不高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市场的动物卫生监管,提高禽流感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北京市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对狂犬病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随机选取海淀区、怀柔区、延庆区9个居民区的160名当地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12份;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3.92%(94/112)的居民对狂犬病知识认知程度一般,15.18%(17/112)的居民部分了解,而仅0.89%(1/112)的居民非常了解。其中,居民对狂犬病易感动物、传播途径和被犬咬伤后正确处理方法等问题回答正确率低于40%。单因素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对北京地区城镇居民狂犬病认知水平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回答正确率不断提高。另外,当地居民希望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80.36%)、电视(78.57%)、社区宣传(72.32%)等方式获取狂犬病知识。以上结果表明,北京市城镇居民对狂犬病认知程度一般,对狂犬病易感动物、传播途径和被犬咬伤后正确处理等方面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应选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结合电视、社区宣传等方式,开展狂犬病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宣传,以此提升北京市城镇居民的狂犬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8.
京郊边际土地纤维素类能源草规模化种植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能源植物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在京郊挖沙废弃地、荒滩地、撂荒地、污染农田4种边际土地上开展了柳枝稷、荻、芦竹和杂交狼尾草4种纤维素类能源草的规模化种植。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京郊边际土地纤维素类能源草规模化种植与管理技术,为基于边际土地发展京郊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
100.
类器官(organoids)来源于自组织和自我更新的干细胞,是利用干细胞的自组织特性进行体外3D培养后形成的细胞团,与来源器官密切相关,再现了来源器官的三维细胞结构,并为探索来源器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型。类器官系统是由自分泌、旁分泌或邻分泌信号调节下的细胞,或者外源性添加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底物、小分子和生长因子等衍生而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动态的环境,指导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以及细胞在类器官中的自我组装。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重编程方法结合3D类器官工具,使患者来源的类器官作为动物模型和人类临床试验之间的桥梁,是对细胞研究和在体试验的补充。在研究来源器官发育、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类器官不仅是一种比传统细胞培养更具生理相关性的体外模型,而且还是再生医学和个性化医学领域中的新模型,有望成为研究营养素、药物、毒物及毒素等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的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模型。总之,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器官和组织生理生化功能的认知。作者对肠、脑、肺脏、肝脏、子宫、卵巢等类器官培养和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类器官相关科研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