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PCR方法快速检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上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其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目前未见到该病害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报道。通过分析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不同致病变种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1(gap1)基因序列设计得到一对Psl特异性PCR引物。利用该引物对丁香假单胞菌不同致病变种、假单胞菌属其他种及其他属的共46株菌株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所有不同来源的12株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均得到179bp的目标片段,而所有其他参试菌株均无扩增条带,PCR检测的灵敏度为7.5×103cfu/mL。利用该方法可从接种后发病的黄瓜叶片总DNA中检测到特异条带,而健康叶片无条带。该引物的PCR检测方法可直接用于植株总DNA的检测,无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快速简便,适用于进出境检验检疫及种苗健康检测等。  相似文献   
32.
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军  孙建阁 《中国农资》2001,(2):22-22,24
玉米粗缩病是目前普遍发生的一种灰飞虱持久性传播病毒病。本文描述了该病发病症状、越冬寄主、传播途径,提出了一套有效防治模式;耐病品种十防毒杀虱剂(病毒必克+吡虫啉),喷雾两次,综合防效可达到90%左右,防治要点是在灰飞虱迁飞高峰及时喷药,病毒必克与吡虫啉须用时混配,不宜久置。  相似文献   
33.
 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采集的北京和天津黄化病桃树总DNA进行巢式PCR检测,证明发病样本的病原为桃黄化病植原体。经过检测昆虫总DNA和经取食过的人工培养液DNA中桃黄化病植原体的16S rDNA,结果表明桃黄化病植原体的有效传播媒介昆虫为桃一点叶蝉。将带毒桃一点叶蝉个体的头部、胸部以及腹部分离,分别在这些部位检测到桃黄化病植原体的16S rDNA,说明桃一点叶蝉的头部、胸部以及腹部都可带毒,表明植原体可从植物汁液进入叶蝉的口针、食道和肠道。  相似文献   
34.
原花青素的性质、功能、纯化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花青素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中,是黄烷-3-醇的游离、寡聚或多聚物,存在侧基修饰、异构性质、聚合方式、聚合度等的多样性,可采用多种色谱和质谱技术进行纯化和鉴定。原花青素对于植物具有抗紫外线、清除自由基、抗病驱虫、影响种子休眠等功能,影响作物品质等性状,对人体也具有多种生理功效,在药物、化妆品、食品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密执安棒形杆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其包含了能引起不同植物病害的5个亚种。近年来迅速发展起的DNA条形码技术给植物病原细菌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棒形杆菌属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从扩增及测序成功率、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barcoding gap及NJ树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yr B基因最适合进行该属内种及亚种的区分,cpn60基因可作为该属分类鉴定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6.
马铃薯斑纹片病是茄科、伞形科作物一种重要病害,其病原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技术对该病害的发现、预警和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马铃薯斑纹片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PCR、实时荧光PCR、多重PCR、LAMP等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马铃薯斑纹片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为该病原菌的检测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第2号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框架和第11号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从斑马片病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受害栽培作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5个方面对其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多指标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斑马片病在中国的综合风险值R为2.48,其病原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为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针对该病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8.
利用双重PCR-DHPLC技术检测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应用双重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检测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方法。根据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ITS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和gyrB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PCR检测引物,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株和非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株分别进行PCR-DHPLC及双重PCR-DHPLC检测,同时进行检测灵敏度及阳性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CR-DHPLC检测的特异性强,灵敏度为菌浓度4×102cfu/mL,7株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PCR产物同源性一致。该方法能简便、灵敏、高特异性地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进行高通量的自动化检测。  相似文献   
39.
植原体16S rDNA RFLP指纹图谱分析软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是一类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的原核生物。目前国际上主要根据植原体16S rDNA RFLP图谱的比对进行分类及鉴定。传统的PCR-RFLP试验步骤繁琐、重复性差,误差大,尤其在检测鉴定大量植原体病原时,耗时、耗力。通过对目前已公布的全部植原体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整理,并生成16S rDNA RFLP电子指纹图谱库。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指纹图谱分析软件DNA-FP Cluster1.0。该软件可基于序列或图谱形式进行比对,并自动输出比对结果。结果呈现形式为3种:即一种16S rDNA RFLP图谱与多种图谱间相似性分析;多种16S rDNA RFLP图谱间相似性分析;16S rDNA RFLP图谱间相似度树状图。该软件在不需要酶切试验操作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植原体的快速分类与鉴定,并解决了因植原体材料不全而无法进行植原体酶切后比对的难题,为今后植原体候选种内的细化分类提供了方法与工具。  相似文献   
40.
为深入分析新平县古树群资源的生长特征和分布情况,采用文献研究和现场补充调查的方法,对新平县古树群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特征、区系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新平县古树群60个,2 028株,隶属14科、19属、20种。平均树龄100~200 a,林分胸围200~300 cm,林分高度10~20 m,郁闭度0.45。新平县古树群分布于海拔400~2 000 m,随着海拔升高古树群株数不同程度的减少;古树群只集中分布在漠沙镇、戛洒镇、水塘镇、者竜乡、建兴乡、平掌乡6个乡镇,主要树种为杧果、酸豆、茶、云南油杉等,呈现集中分布为主,零星分布为辅的格局。从古树群植物区系组成科级水平方面看,属于热带和温带分布区类型的科数相差不大,但是属级和种级水平方面,属于热带分布区类型的数量较多。以期更深地了解新平古树群植物的起源和分布,为新平县古树名木研究和树种规划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