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3篇
  8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麦后直播短季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肥能有效提高短季棉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缓叶片衰老和后期叶片脱落,使棉花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和较高的光合速率,从而极显著增产,改善纤维品质,其中以施KCl 225kg/hm2的产量最高,195kg/hm2的纤维品质最优.综合试验结果,施钾量在195~22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2.
钾肥对麦后直播短季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麦后直播短季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肥能有效提高短季棉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缓叶片衰老和后期叶片脱落,使棉花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和较高的光合速率,从而极显著增产,改善纤维品质,其中以施KCl 225 kg/hm2的产量最高,195 kg/hm2的纤维品质最优。综合试验结果,施钾量在195~2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3.
中棉所12的黄萎病抗性遗传与育种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与中棉所12进行正反交,配制14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 。采用纸钵育苗,撕底伤根接种方法对14个组合的F1和F2群体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中棉所12作父本与海岛棉抗黄萎病品种或陆地棉抗黄萎病品种进行杂交,F2抗(耐)病株与感病株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规律,说明海岛棉的抗黄萎病性对于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为显性,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对于陆地棉的感黄萎病性为显性,控制黄萎病抗性的基因为一个显性主基因。然而,以中棉所12为母本与海岛棉品种、抗病陆地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进行杂交,F2群体中90%以上的个体为抗病类型,说明中棉所12的细胞质中存在着抗黄萎病的遗传成分,具有细胞质母体遗传的特点,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杂交棉稀植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2.4万株/hm2的稀植栽培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氮磷钾配比,四个不同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组合处理,对杂交棉予杂35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量增加可明显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增加单株铃数和群体总铃数,显著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是,当氮磷钾施肥量达到每公顷施N:195kg、P2O5 : 97.5kg、K2O:136.5kg后,再增加施肥量则增产不显著,肥效降低,而且霜前花率和子棉经济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85.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棉花产量和品质。绿色荧光蛋白(GFP)是发光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的一种蛋白,作为报告基因拥有诸多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研究当中。为研究枯萎菌浸染棉花的过程及植病互作分子机理,本研究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入到棉花枯萎病菌中,创制转报告基因株系。结果表明:转化子连续转接2代后仍能够稳定遗传,且荧光强度良好。经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PCR验证GFP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菌株中,转化所得的菌株将为后续可视化检测和分析枯萎病菌对棉花的侵染等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6.
棉花品种银山14号的选育及其简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银山14号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等优良农艺性状。本文简要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在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品质、抗病虫性状以及该品种的配套简化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7.
稀植留叶枝棉花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3.75万株·hm-2常规栽培去叶枝棉为对照,研究了2.25万株·hm-2简化栽培留叶枝棉的光合特性、生态特性及产量品质,结果表明:简化栽培的棉行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差,霜前花率低,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明显低,纤维比强度降低5.2%.但两种处理间的主茎叶绿素含量、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气孔导度Cs、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纤维长度、麦克隆值、整齐度、成熟度及产量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8.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NBS-LRR类抗病蛋白介导的植物抗病应答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与病原菌长期共进化过程中,NBS-LRR类抗病蛋白在植物防御微生物侵害机制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NBS-LRR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病原菌微生物效应因子的识别的方式上,特别是其自身同源或异源低聚化、及其在植物亚细胞器的转移与分布等方面。本文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植物NBS-LRR抗病蛋白在植物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植物转基因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0.
杂交棉高产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相同密度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研究了豫杂35、中棉29和中棉19 3个品种生长中后期主茎叶片光合特性及衰老特点,以期探讨杂交棉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杂交棉豫杂35和中棉29与常规棉中棉19相比,打顶后其主茎倒3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随叶片衰老下降的慢;叶片生长前期气孔导度大,生长后期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大,从而使其叶片光合速率高,且随叶片衰老下降慢,在后期仍表现较强的光合速率。此外,3个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总体趋势是杂交棉品种的峰值较中棉19的高且下降的慢;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ФPSⅡ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倒抛物线型,但是豫杂35和中棉29的日变化曲线表现在中午前下降的慢,中午谷值浅,中午后恢复上升的快,表现对强光利用能力高。杂交棉所表现的上述高光效特性,为其多结铃,增铃重,获得高产奠定了光合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