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9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春燕  徐倩  赵春玲  张春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53-5954,6056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bl对大鼠神经细胞表达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大鼠神经细胞,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加入5μg/ml Rbl,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基,药物作用20 min,裂解细胞,提取全细胞蛋白。双向电泳(2-DE)分离提取物,用ImageMaster2D Platinum v5.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通过对2-DE图谱蛋白斑点的匹配及对比分析,试验组的2-DE图谱共检出蛋白斑点418个,其中226个为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经质谱鉴定,与Rbl作用相关的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包括:细胞色素P-450、光导素样蛋白,它们均属于磷酸化蛋白质。[结论]该研究表明Rbl对大鼠神经细胞的作用极有可能是通过相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系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2.
施肥种类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收获产量及根际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的影响为目的,探究适合试验区小麦生产的肥料种类。[方法]本试验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的旱地小麦复播玉米田进行,供试小麦品种烟农21,供试肥料8种,分别是NPK复合肥F1(NP2O5-K2O=28-10-7)、F2(N-P2O5-K2O=25-15-5)、F3(N-P2O5-K2O=20-10-10)和F5(N-P2O5-K2O=16-20-6)、有机无机复合肥F4、微生物菌剂F6、高浓缩缓释肥F7、生物有机肥F8。[结果](1)返青期到拔节期,干物质积累增加幅度较小(最高增长率为F4肥料处理145.2%),拔节期至抽穗期,F4、F1和F3肥料处理可有效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积累显著提升(F3肥料处理的增长率可达205.7%)。(2)F1和F7肥料处理对小麦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最好。(脲酶活性最大为F1、F7肥料处理,均可达0.11mg NH3-N·g-1 soil·24h-1;磷酸酶活性最大值为F1肥料处理0.80mg Phenol·g-1 soil·24h-1;蔗糖酶活性最高值为F1肥料处理21.75mg Glucose·g-1 soil·24h-1)(3)F1、F4和F7肥料处理则更有助于提高小麦土壤养分含量(碱解氮含量最高值为F1肥料处理44.69mg·kg-1;速效磷含量最高值为F1肥料处理5.07mg·kg-1;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处理为F7、F4肥料处理,分别可达7.43、7.33g·kg-1)。(4)F4和F3肥料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F4肥料处理高于CK处理31.23%)。[结论]该试验为研究肥料种类对小麦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当前农业发展快速推进,农业种植中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对高粱进行科学的种植并做好病虫害防治,能够增加高粱产量,实现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促使农业稳步发展。本文主要就高粱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4.
55.
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长顺县夏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2000~2011年期间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2000~2011年期间,长顺县夏季NPP平均为34.51 g C/m~2·m,全县91.65%的区域,NPP值在20~50 g C/m~2·m之间。多年平均夏季NPP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出由中部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灌木林等植被茂盛的区域逐渐向东西两侧耕地及建设用地区域减少的分布规律;夏季NPP在12年间,其变化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耕地及草地区域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77、2.32、2.34、0.99、1.05。地区植被在夏季的固碳量在逐年增加;各乡镇夏季平均NPP在12年内的变化一致。长寨镇、广顺镇、摆所镇、鼓扬镇、代化镇、改尧镇、敦操乡分别以2.16、1.88、2.10、2.17、2.29、2.12、2.51 g C/m2·m的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6.
黑麦草与丛枝菌根对大田番茄抗性及Cd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土壤重金属Cd(5.943 mg·kg-1)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对"德福mm-8"和"洛贝琪"2个品种番茄产量、抗性、Cd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处理使2种番茄叶、茎、根、果实生物量(DW)和植株总生物量(DW)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7%~16.8%、3.0%~16.8%、8.4%~31.5%、4.2%~38.4%和4.5%~36.6%,同时使2种番茄叶和根的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除叶中SOD含量外)降低;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联合处理均减轻了Cd对番茄根尖细胞的毒害,根尖细胞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其细胞较完整、细胞壁增厚,可见液泡、细胞核等细胞器。与对照相比,黑麦草或接种丛枝菌根处理使2种番茄果实、叶、茎和根的Cd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6.9%~40.9%、5.7%~40.1%、4.6%~34.7%和9.8%~42.4%;番茄果实中Cd积累量较少,根、茎和叶为主要积累部位。2种番茄的果实Cd浓度和积累量及植株Cd总积累量表现为"洛贝琪"低于"德福mm-8"。  相似文献   
57.
设施蔬菜水旱轮作是提高地力的可持续种植方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蔬菜安全和品质、提高蔬菜复种指数。本文从水旱轮作基地要求、轮作原则、轮作模式等方面总结了设施蔬菜水旱轮作应用情况,并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和调节设施内环境、培育专用品种和建立配套技术、提高生产者的专业技术水平等措施,以期为蔬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创新与分子生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及其新变异株P型和IV-A型仍对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用ELISA和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BNYVV和P.betae可对杂交后代分离群体或转基因后代中的抗病个体进行选择。AFLP、KAPD和PCR等分子标记的建立可对抗病基因位点Rz1(Holly)、Rz2(WB42)、Rz3(WB41)和Rz4(C50,R22)进行辅助选择。在分离植物抗病基因方面,已获得含Rz1的BAC克隆和候选基因。转基因甜菜含重复倒置的BNYVV复制酶基因、RNA-2转运蛋白P15突变基因或CP基因显著提高了抗病性。国际合作可有效地利用资源,加快抗病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59.
以纳米硒为外源硒处理杭白菊,分别采用土壤施硒(T)、叶面喷施硒肥(Y)以及土壤与叶面相结合施硒肥(T+Y)3 种施硒方式,以不施硒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硒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杭白菊营养成分、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与CK无显著差异。T、Y、T+Y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CK,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CK处理下菊花花序中V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Y、T+Y处理下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CK。T、Y和T+Y处理下花序中硒含量极显著高于CK。T+Y处理下杭白菊单株开花量和单产量显著高于CK。T、Y、T+Y三种施硒方式相比,T+Y处理下杭白菊富硒效果最佳。综合分析比较三种施硒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杭白菊营养成分、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以土壤与叶面相结合施硒肥(T+Y)效果最佳。这一结果可为富硒杭白菊生产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从高粱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SbDCLs基因全长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高粱的全基因组中鉴定出了6个SbDCLs基因,分布于SBI-01,SBI-03和SBI-06上。其中,SbDCL2a和SbDCL2b在SBI-01上串联重复排列,比较二者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域推测SbDCL2a很可能是由SbDCL2b小范围复制所致。SbDCLs蛋白质均为两性蛋白且没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核上,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通过对高粱、水稻、玉米、拟南芥、大豆、小麦、藜麦、甜菜、谷子的DCL蛋白质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CL存在4个分枝:DCL1,DCL2,DCL3和DCL4;DCL在进化上出现了单双子叶的分化;DCL蛋白编码基因进化具有纯化效应。对SbDCLs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bDCLs在高粱穗部、茎节中部、花梗和旗叶茎节表达都比较强烈;SbDCL2a,SbDCL1和Sb DCL3a是高度表达基因,而且在生殖器官或组织中相对于营养器官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说明SbDCLs基因对高粱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具有调控作用。SbDCL2b在高粱的整个生育期表达水平均较低,但是在胚珠和花粉中拥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参与生殖发育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