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9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0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秸秆循环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于2000年设计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通过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深松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产量数据表明,全方位深松、高茬还田、粉碎还田和条带覆盖分别比现行耕法产量提高8.27%、13.50%、13.59和10.07%,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2.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玉米种植投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的250户农户玉米种植中各部分投入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大量详细的微观信息,研究农户投入构成,各部分所占比重,以及当前生产上主要的肥料和农药使用情况,为栽培技术科学化研究和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调查户平均种植品种数为3.7个,户均耕地达到了0.97hm2,有接近30%的农户主要采用畜力耕作,人工播种的农户占的比重为35.6%,而人工收获为98%,在玉米收获期间有43.2%的农户雇工,雇工成本也占到了总投入的23%。肥料的投入占到农户总投入的40%,其中复合肥的使用比重占到了63.6%,N、P2O5、K2O平均公顷施用量为268.5kg、138kg和102kg;农药三大类中,杀菌剂有95.1%的农户使用,除草剂有53.4%的农户使用,杀虫剂的使用比重比较低,只有17.0%。结论:调查中玉米种植品种混杂,商品粮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户均耕地较大,但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力作业集中在玉米收获期,雇工成本较高;化肥的投入量大,接近最高产量的施肥水平,高于效益最高的施肥水平,有调整的空间。复合肥使用比例较大,由于氮素缓释剂的应用还不成熟,而导致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供应不足造成减产。可以通过加强农户合作组织,实现土地统一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粮食品质。  相似文献   
23.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和秸秆不还田翻耕(FD)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容重、硬度、土壤三相比及结构稳定性等参数。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可显著提高春季耕层(0~30 cm)土壤含水量,较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增幅为11.17%~150.84%;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在水吸力中吸力段土壤含水量变化曲线平滑,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具有较高的土壤持水性。(2)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与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处理0~10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4.85%~11.03%,土壤凋萎系数提高10.85%~18.00%;秸秆翻埋还田处理0~10 cm土层土壤重力水增加9.65%~80.73%。秸秆翻埋还田提升了土壤供水能力,土壤比水容量较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增加4.8%~10.0%。(3)与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收获后土壤紧实度,降低幅度为0.18~0.31 MPa;秸秆覆盖还田增加表层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促进三相结构趋于合理,显著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4)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三相比R值与结构距离(r=0.73*)、土壤容重(r=0.70*)相关性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三相比R值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并促进土壤结构稳定。综上可知,东北黑土农田实施秸秆还田是提高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持水性、提升土壤供水能力、调节土壤紧实性、调控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4.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的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首先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东北黑土区长期免耕(no tillage,NT)和翻耕(moldboardtillage,MT)制度下土壤切片中的孔隙信息,然后应用矩方法研究了两种耕作制度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表层(0~5 cm)大孔隙度(500μm),但是提高了10~15 cm和20~25 cm深度的孔隙度和大孔隙度。土壤孔隙结构在64~1 024像素尺度上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广义维(Dq)和多重分形谱(f(α))及相关参数能够反映切片中孔隙结构的特征。表层土壤孔隙多重分形谱明显右偏,随深度增加趋于对称。在同一深度下,免耕处理的Δα(α-10-α10)和ΔD(D-10-D10)均大于翻耕处理,免耕处理增加了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尤其是10~15 cm和20~25 cm深度下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25.
吉林省公主岭市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是玉米主产区。全市面积 60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 440万亩,人口 104万。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头,使公主岭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建设向现代化的中等城市迈进,农村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自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我们就紧紧围绕示范建设的总体任务和目标,科学地制定示范区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示范区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积极探索东北粮食主产区持续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为目的,以农业增效、农民…  相似文献   
26.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测定了宽窄行种植和均匀垄种植玉米根系伤流量、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气生根层数、地下根干重、产量及产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玉米根系伤流液量、玉米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和气生根层数与均匀垄种植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地下根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宽窄行种植较均匀垄种植增产12.8%,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容重2种种植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8226;hm-2&;#8226;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8226;hm-2&;#8226;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8226;hm-2&;#8226;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8226;hm-2&;#8226;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8226;hm-2&;#8226;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8226;hm-2&;#8226;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8226;hm-2&;#8226;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8226;hm-2&;#8226;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相似文献   
28.
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半耐密型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在50000~55000株/hm2;耐密型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在55000~65000株/hm2。在适宜播种密度范围内,子粒百粒重和容重与收获密度呈负相关,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与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9.
从玉米品种、密度、播期、种子质量、病害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影响玉米果穗整齐度的因素及提高玉米果穗整齐度的技术措施,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0.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研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化肥用量的增加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M15+F3(有机肥鸡粪15 m3/hm2+N 200 kg/hm2、P2O5 100 kg/hm2)处理茎秆强度较对照高40.8%,达到显著水平;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干物重积累较快;M15+F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较对照提高11.19%。各处理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生育进程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