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索和寻求高效安全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甘蔗病虫绿色防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甘蔗病虫可持续治理体系。【方法】2016年选用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等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在甘蔗生产上,以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或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6 hm~(–2)+200 g/L虫酰肼悬浮剂1.5 L/hm~2结合使用最佳,宜在3月初安装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4月初按每公顷生物制剂用量对水900 kg稀释后均匀喷洒蔗株,对螟害枯心率和螟害株率的防效分别达69.98%和49.09%以上,显著优于对照农药3%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的防效。【结论】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结合使用是防控甘蔗螟虫理想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与其他技术轮换或协调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值得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4份甘蔗栽培原种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 erianthi Padw.et Khan)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材料13份(38.24%),抗性材料6份(17.65%),中抗材料7份(20.59%),中感材料3份(8.82%),感病材料5份(14.71%)。  相似文献   
83.
甘蔗黄叶病毒的TBIA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法国引进的甘蔗黄叶病毒(ScYLV)标准抗原抗体,研究建立了TBIA快速检测ScYLV的方法.通过对田间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同时以DAS-ELISA检测法印证,检测结果一致,表明TBIA能简便、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ScYLV,且检测效率高,适合于田间大批量样品快速检测.为甘蔗黄叶病的诊断和防治、脱毒种苗的生产、对外甘蔗品种/材料交换检疫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4.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Ⅰ—ELISA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从澳大利亚引进的RSD标准抗原抗体,研究建立了Ⅰ-ELISA检测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方法.通过对田闻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同时以电镜负染检测法印证,检测结果一致,表明Ⅰ-ELISA能简便、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RSD,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诊断和防治、脱毒种苗的生产、对外甘蔗品种/材料交换检疫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5.
基于组件式GIS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数据管理提供信息平台和科学依据。【方法】探讨了组件式GIS的概念,基于ArcObjects的GIS组件式二次开发的方法、关键技术和开发方式,并结合面向对象的运行于.NET Framework之上的C#语言,开发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结果】该系统既实现了GIS的基本功能,又实现了图像、文档、表格的查询、显示以及一定的图形编辑操作和多种选择的图形输出等功能。【结论】开发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基本满足了水土保持工作对数据管理、分析的需求,为水土保持决策、规划、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6.
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宿根矮化病(P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摸清蔗区RSD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是科学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关键.对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60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5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85%,9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双江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RSD发生状况,为双江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李文凤  杨Fen 《昆虫天敌》1995,17(3):118-120
本文报道了甘蔗二点象成虫、卵、幼虫、蛹各虫态的室内饲养方法。此法条件要求不高简便易操作、成活率高、便于系统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8.
甘蔗宿根矮化病的I-ELISA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从澳大利亚引进的RSD标准抗原抗体,研究建立了I-ELISA检测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方法。通过对田间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同时以电镜负染检测法印证,检测结果一致,表明I-ELISA能简便、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RSD,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诊断和防治、脱毒种苗的生产、对外甘蔗品种/材料交换检疫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9.
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分析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以来黑土SOC的损失程度,我们于2004~2005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采集了32个自然黑土剖面样品,在每个自然黑土样品附近对应采集32个景观条件相似的耕作黑土样品。结果表明,自然黑土样品0~30cm土层SOC含量平均为32.20 g kg-1,最高可达63.46 g kg-1,黑龙江省自然黑土SOC含量(34.55 g kg-1)高于吉林省(23.80 g kg-1)。耕作土壤SOC平均含量为22.71 g kg-1,远低于自然土壤。受温度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加,自然黑土与耕作黑土SOC含量逐渐递增。由于土壤侵蚀以及耕垦和去除作物残留物等农业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使得耕作黑土表层SOC含量小于自然黑土。与自然黑土相比,耕作黑土0~10cm土层SOC损失量在26.84%~46.57%之间,亚表层损失相对较少。黑土SOC含量下降也是土壤水土流失致使黑土层变薄的一个直接表现。耕作黑土表层流失厚度可以通过自然与耕作黑土剖面SOC含量的分异差值来估算。通过对土壤剖面上SOC的分布进行校正剔除土壤侵蚀的影响后得到的同等深度SOC含量的差值才可视为由耕作以及有机质输入量差异等因素造成的SOC损失量。未经校正而进行的自然黑土和耕作黑土同一深度SOC含量的比较可能过高估计了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SOC损失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苏打盐渍土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截面)的土壤结构以及冻融期土壤表层积盐的机理。结果表明:高平地的地层剖面为粉砂质亚粘土-粘土-粉砂-砂砾质地结构;洼地以粉砂质为主,缺少粘土层。盐化草甸土表层的水分以毛管水为主,粗毛管孔隙占总孔隙度的70%以上;苏打碱土的水分主要为束缚水,含水率低且变化微弱。苏打碱土和盐化草甸土镶嵌的微域格局对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迁移规律有明显的影响。冻融季节,盐化草甸土成为水分迁移的汇集区,其表层含水率达50%以上(达到过饱和状态);苏打碱土冻层的水分变化十分微弱,但是盐分含量显著增加并在消融期表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