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林业   31篇
  48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61.
通过对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总结了近几年来森林培育学教改取得的成绩,指出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考核等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培养高层次林业人才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2.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覆盖率是反映区域森林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评价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改善森林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覆盖率高低与水土流失、区域降水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63.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相似文献   
64.
次降雨对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初期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森林更新或改造是林地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四川省宜宾市高县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5个人工径流小区不同降雨量条件下产流产沙数据分析,探索改造初期(3a)降雨与产流、产沙特征的关系及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4年Ⅰ~Ⅴ号径流小区因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导致的产流总量较2012年同期分别降低-6.44%,-10.51%,20.95%,13.28%,12.73%;产沙总量降低58.4%,56.38%,77.72%,78.16%,79.68%。产流量与产沙量随降雨量增加呈指数增长趋势,但产沙量在森林改造当年增长幅度更大。不同改造模式径流小区产沙量第2年和第3年显著低于第1年,而第2年、第3年差异不显著,不同改造模式与产流、产沙量无显著相关性,改造模式不同并不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改造时间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显著差异性。皆伐径流小区在改造初期恢复效果更佳,但随着林木生长及森林环境的形成后不同改造模式与产流、产沙量的关系可能会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65.
川西高寒灌丛草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释川西高寒灌丛草地生态脆弱区各海拔梯度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规律,为高寒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四川省甘孜州折多山东坡选取了3 400,3 600,3 800,4 000,4 200 m 5个海拔梯度,测定各海拔范围内0~20,20~40,40~60 cm各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有机C、全N、C/P和N/P在海拔为3 400~3 800 m时呈现上升趋势,在3 800 m处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整体呈"倒V型"变化;土壤全P、N/K和P/K随海拔的升高逐渐上升;土壤全K含量除在海拔3 600 m处之外,都随海拔的增加逐渐降低;C/N和C/K则随海拔的上升大致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C和全N显著相关(P0.05),全N和全P显著相关(P0.05);海拔与土壤全P和C/K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土壤全K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和土壤N/K、P/K呈显著正相关(P0.05);受海拔及植被类型影响,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C/P和N/P在一定程度上受有机C和全N的影响,而C/K、N/K和P/K受全K含量的影响较大;各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平均值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C/N/P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大。【结论】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作用,因此,加强高寒灌丛草地土壤的保护对折多山的植被修复和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6.
光叶子花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以MS +BA 3.0 mg·L -1 + 2,4-D 0.2 mg·L-1 +NAA 0.1 mg·L-1培养基最好, 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分别达78.2%和25.6%。不定芽的产生有两种类型: 直接从茎段基部诱导产生不定芽和茎段基部形成大块愈伤组织后再从愈伤组织上分化出不定芽。丛生苗诱导以MS +BA 2.0 mg·L-1 +NAA 0.1 mg·L-1为培养基, 增殖倍数可达5.4, 当培养基中BA 3.0 mg·L-1和2,4-D 0.5~1.0 mg·L-1时再生植株会出现叶片变异现象。MS+ BA 0.2 mg·L-1 + GA3 0.5 mg·L-1 +NAA 0.1 mg·L-1培养基对有效苗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生根诱导以MS +NAA 3.0 mg·L-1培养基诱导率最高, 为88.3%。  相似文献   
67.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68.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光叶子花叶片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照强度(PFD)增强和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日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叶子花叶片Gs、Pn和WUE随PFD的增强而增大,当达到最大值后又随PFD的增强而逐渐减小,且分别在PFD为2 000、1 500、300μmol.m-2.s-1时达到各自的最大值,而Tr随PFD的增强一直呈增大趋势;在不同CO2浓度下,光叶子花叶片Gs和Tr均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相反Pn和WUE却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光叶子花叶片Gs、Pn和Tr的日变化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在13:00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Gs、Pn和Tr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而WUE随时间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9.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森林枯落物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枯落物的凋落量、凋落动态、分解速度、持水特性、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养分元素循环的影响、截持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入渗、影响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机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张洪江等,2003),枯落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钟哲科等,2003)和有机碳矿化(苏永中等,2004)等也有一定的影响,而有关枯落物对土壤代谢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0.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最为重要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文章综合论述了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做了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