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五峰县加工型小香葱经过18a的发展,已初具雏形。本文阐述了五峰县加工型小香葱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香葱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2.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可通过逆催化谷氨酸脱氨参与氨基酸代谢,也可生产合成氨,参与氮代谢。实验克隆得到达氏鳇(Huso dauricus)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dh)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635 bp,编码5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结果显示达氏鳇GDH与其它脊椎动物的序列一致性较高。进一步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达氏鳇GDH与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类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达氏鳇gdh的mRNA在各组织中都有分布,并且在肠中转录水平最高。随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饲料中添加双低菜粕对达氏鳇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gdh、氨肽酶N apN、小肽转运载体pepT1)及应激反应相关的热休克蛋白(hsp 90)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肝脏中,不同饲料投喂组gdh和hsp90的转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肠中,菜粕组gdh及apN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基础饲料组;菜粕组pepT1基因的转录水平也高于基础饲料组,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植物蛋白原料菜粕添加可引起达氏鳇肠道中蛋白质代谢水平上升,而不引起鱼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3.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54.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烟酸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肌肉质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mg/kg、30 mg/kg、120 mg/kg、1200 mg/kg的烟酸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54.41±0.79)g的杂交鲟幼鱼84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结果表明: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烟酸对杂鲟幼鱼增重率有显著影响(P0.05), 0 mg/kg组增重率显著低于3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各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不受饲料烟酸的影响(P0.05)。120 mg/kg烟酸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0 mg/kg、30 mg/kg、1200 mg/kg烟酸组, 0 mg/kg、30mg/kg、1200mg/kg烟酸组之间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120mg/kg烟酸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0mg/kg和1200 mg/kg烟酸组(P0.05),与30 mg/kg烟酸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硬度和弹性随烟酸添加水平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1200 mg/kg烟酸组的肌肉硬度和弹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烟酸添加组(P0.05)。30 mg/kg烟酸组的肌肉咀嚼性、回复性和黏性均在各组之间最大,且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30 mg/kg烟酸组的肌肉凝聚性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 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烟酸影响(P0.05)。30 mg/kg烟酸组肌肉T-SOD活力显著高于0 mg/kg和120 mg/kg烟酸组(P0.05),与1200 mg/kg烟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30 mg/kg烟酸组肌肉T-AOC活力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 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烟酸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肉质和抗氧化性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鲟鱼饲料中烟酸的建议添加量为30 mg/kg。  相似文献   
55.
为了明确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茎基腐病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明日叶茎基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进行病原鉴定,对致病菌的最佳碳氮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并在室内检测11种商品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明日叶茎基腐病致病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供试范围中所有p H范围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供试碳氮源中对葡萄糖、蔗糖和D-果糖的利用率最高,菌落直径最大,达到6.22 cm,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菌落直径达到7.27 cm。在室内药效测定试验的11种药剂中,50%异菌脲对菌株MF1的抑菌效果最佳,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8.89%。综上所述,首次确定了引起明日叶茎基腐烂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可能有利于减轻病害,50%异菌脲可作为田间化学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56.
任春  文华  黄凤  蒋明  吴凡  刘伟  田娟  杨长庚  吴金平 《水产学报》2015,39(4):539-546
采用维生素B1(VB1)含量为0.08(对照组)、0.57、1.13、2.09、4.11和8.09 mg/kg的6种纯化饲料,分别饲养初始体质量为(64.4±1.5)g的吉富罗非鱼12周,研究VB1对其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VB1蓄积量及转酮醇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饲料VB1的需要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VB1含量增加,吉富罗非鱼增重率先呈线性增加后趋于稳定,当饲料中VB1含量为1.13、2.09、4.11、8.09 mg/kg时增重率达最大.吉富罗非鱼肝脏VB1含量随着饲料VB1含量增加不断增大,当增加到2.09 mg/kg后趋于稳定.饲料中缺乏VB1显著提高血清丙酮酸含量(P<0.05),但对全鱼水分、粗脂肪、粗蛋白、灰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VB1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脏转酮醇酶基因表达量(P<0.05).饲料中VB1含量大于1.13 mg/kg各组的肝脏转酮醇酶活性显著高于VB1含量小于0.57 mg/kg组(P<0.05).折线回归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64 ~325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VB1需要量为1.16 mg/kg;肝脏VB1蓄积量达到最大时,对VB1的需要量为2.06mg/kg.  相似文献   
57.
草莓新品种‘晶瑶’于2000年以‘幸香’为母本.‘章姬’为父本杂交育成,经过多年初选、复选、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栽培试验,生长结果综合性状明显优于主栽品种‘丰香’.2008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8.
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草莓炭疽病近年来越来越严重,尤其在高温育苗阶段。为了减少该病害的危害,搞清楚其致病菌就显得尤为重要。试验利用PCR扩增真菌保守的ITS序列,确定其分类地位,避免了传统分类方法的繁琐、耗时和结果的不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收集的7个菌株中有6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仅1株为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相似文献   
59.
为建立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中黄瓜花叶病毒的有效检测方法,采用ELISA、RT-PCR、Realtime PCR检测魔芋中黄瓜花叶病毒(CMV)。结果表明,由于黄瓜花叶病毒在魔芋叶片中带毒量少且不稳定,ELISA酶联检测法和RT-PCR均不能有效检测出黄瓜花叶病毒,只有Real-time PCR方法才能将其检出。研究结果为魔芋中黄瓜花叶病毒快速、准确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0.
莴苣花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青素为水溶性类黄酮化合物,具有保护植物免受紫外伤害、清除活性氧组分、抵抗逆境以及改变植物色泽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同时具有抗衰老、防肥胖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效。少数莴苣品种表型为紫色,富含花青素。本文论述了莴苣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途径,以及影响莴苣花青素积累的因素,旨在为开发富含花青素的莴苣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