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64篇
  免费   2137篇
  国内免费   3149篇
林业   2086篇
农学   1654篇
基础科学   1631篇
  3212篇
综合类   14954篇
农作物   2109篇
水产渔业   1242篇
畜牧兽医   5930篇
园艺   2215篇
植物保护   1717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832篇
  2022年   1816篇
  2021年   1601篇
  2020年   1392篇
  2019年   1406篇
  2018年   1043篇
  2017年   1476篇
  2016年   1071篇
  2015年   1568篇
  2014年   1652篇
  2013年   1980篇
  2012年   2605篇
  2011年   2701篇
  2010年   2552篇
  2009年   2387篇
  2008年   2290篇
  2007年   2070篇
  2006年   1647篇
  2005年   1394篇
  2004年   782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44篇
  2000年   437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1篇
  1956年   15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从国外和北京引进的13个牧草品种在金衢盆地进行了栽培及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籽粒苋、苏丹草、俄罗斯饲料菜、甜高梁等鲜草产量高;紫花苜蓿、白三叶、鲁梅克斯、欧洲菊苣、籽粒苋等牧草粗蛋白含量较高,在20%以上;冬牧70黑麦草出苗后可在严寒的冬季生长,且产量高;特早熟二倍体和意大利四倍体黑麦草生育期长,可延长黑麦草利用期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92.
用商品益生素和自制益生素分别灌服1日龄雏鸡,灌服益生素后1、4、7、10、18d测定胸腺、脾脏、法氏囊的器官指数动态变化,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泪液、气管液、胆汁和肠液的IgA、IgM、IgG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服用商品益生素的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在第7天高于未服用益生素的对照雏鸡,上述4种体液的IgA、IgM、IgG相对含量在服用益生素后7~10d高于未服用益生素的对照雏鸡,服用自制益生素的雏鸡上述4种体液的IgA、IgM、IgG相对含量在服用益生素后4~7d高于未服用益生素的对照雏鸡。表明益生素对雏鸡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雏鸡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体液的免疫球蛋白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93.
应用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弱毒疫苗和DHV油乳剂灭活苗多次免疫产蛋鸡,制备鸡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自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的疗效取决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及治疗的时间。实验室试验及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应达2^8以上,并且在感染DHV 24h以内对雏鸭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94.
分别将3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标准强毒株J株、山东分离株N株和L株)经甲醛灭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以N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较其它几种疫苗好,免疫鸡AGP抗体阳性率高达83%,免疫保护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95.
北京油鸡胚胎成纤维细胞系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取组织块直接培养法,对北京油鸡胚胎组织进行原代和继代培养,成功地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培养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细胞生长动力学观察,以及核型和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该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PDT)为24h;细胞染色体中二倍体占主体,为76%~88%;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图谱与本室其它细胞系有明显差别;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检测呈阴性。该细胞系的建立,使北京油鸡这一国家重要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上保存下来,也为基因组文库和体细胞克隆等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96.
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绵羊PrP基因标准品质粒和标准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痒病是一种传染性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引起绵羊和山羊发病,该病在欧洲流行了大约250年,但是它的流行病学和传播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正常的朊蛋白(PrPc)不能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虽然目前已经对许多组织的PrP mRNA进行了检测,但是对它的生物学功能还知之甚少,对PrP基因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中朊蛋白的表达程度差异很大,主要出现于神经细胞中.PrPc在细胞中的高水平表达可促使PrPc向PrPsc转变,目前的研究中,对绵羊PrP mRNA的转录机制尚未阐释清楚.因此,对绵羊外周和中枢系统PrP mRNA的表达进行定量,有助于探讨各组织器官中的PrP在羊痒病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母体容纳携带一半异体抗原的胎儿而成功妊娠,涉及母胎之间复杂的免疫调节,其中胚泡着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着床期间激素、细胞因子以及一些免疫分子的角度,对近年来胚泡着床前后母胎界面免疫调节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8.
刈割是一种重要的草地管理措施,刈割留茬高度直接影响草地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在牧草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羊草在不同刈割强度下的转录响应,利用Illumina HiSeq-PE1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刈割留茬高度(0,2,4,8,12 cm)处理下羊草再生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39767803条读长(reads),41.94 Gb原始数据。经过过滤、质控与从头组装后,总共得到转录本270207条,总长度为191.6 Mb。通过与多种数据库比对得到48097条单基因簇(Unigene)注释结果。筛选出了所有刈割强度处理与不刈割对照组显著差异基因共2579条,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将其定位到碳水化合物代谢、损伤应答、过氧化氢分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功能与代谢通路。利用聚类方法得到了随着刈割强度增强,表达量规律变化的基因,分别富集到了过氧化物酶体、光合作用等代谢途径。对羊草在不同刈割高度下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为草本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对于解析羊草响应刈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挖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马赫  魏岩  穆晨 《草业学报》2018,27(3):126-134
野榆钱菠菜是新疆重要的荒漠野生牧草资源,具有褐色(非休眠类型)、黑色大、黑色小(休眠类型)3种异型种子。以种子异型性植物野榆钱菠菜为材料,对3种异型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培育,对比观察研究3种异型种子的萌发物候及幼苗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 异型种子萌发物候不同步,萌发策略不同,褐色种子集中萌发,出苗率为74.30%,萌发期为3 d;两种黑色种子萌发期长,分散萌发,出苗率分别为6.58%(黑色大种子)和1.55%(黑色小种子),萌发期分别为21和17 d。2) 异型种子子叶存留时间长,但存留时间有差异,种子越小子叶存留时间越短。3) 褐色种子幼苗在初期其子叶长宽、根长、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黑色种子幼苗,但随着幼苗的生长,3种异型种子幼苗在这些指标方面的差异逐渐缩小。4) 异型种子幼苗具有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褐色种子幼苗主要将养分输送到地上部分,两种黑色种子幼苗主要将养分输送到地下部分,这种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能够使种子异型性植物在面对荒漠异质环境时具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是种子异型性植物能够长期适应荒漠异质环境的重要生态适应机制。研究结果为揭示种子异型性植物长期适应荒漠异质环境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也为“两头下注”对策理论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
以匍匐翦股颖品种“Penn-A4”为试验材料,侵染立枯丝核菌后,经丁二醇(BDO)诱导产生系统抗性(ISR),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氯化钴(CoCl2)和促进剂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后,检测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观察匍匐翦股颖ISR反应中胼胝质沉积的变化。结果表明,乙烯抑制剂处理下,匍匐翦股颖幼苗中AsA含量较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下降,大量GSH被催化还原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GSSG大量积累,同时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较低,GSSG经GR少量还原为GSH。乙烯促进剂处理下,AsA含量较高,APX活性升高,GSSG在高活性GR作用下催化还原为GSH,使得GSH大量积累。因此在匍匐翦股颖ISR抗病反应中,高浓度乙烯促进AsA和GSH的大量积累,它们不仅参与了活性氧的代谢平衡,同时也作为信号分子在ISR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匍匐翦股颖感染褐斑病后,胼胝质主要沉积在厚壁细胞、韧皮部、木质部和表皮组织,其中厚壁细胞胼胝质沉积最多,表皮组织沉积最少。此外,胼胝质沉积面积在不同乙烯信号分子处理间存在差异,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不显著。一定浓度的乙烯对ISR反应中胼胝质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在100 μmol·L-1ACC处理5 d后,胼胝质沉积总面积仅为9.916 mm2,处理10 d后升至最高,为38.396 mm2,但在病害侵染后期,胼胝质数量减少,在100 μmol·L-1ACC处理15 d后,胼胝质沉积总面积降至20.052 mm2,反映了乙烯信号分子对胼胝质沉积的影响是一种短期效应,短期内可提高匍匐翦股颖植株抗病性,具有信号分子的短时效特点。研究结果为探清匍匐翦股颖ISR抗病响应中ET信号分子如何调控抗病生理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