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8篇
  3篇
综合类   6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cstifcr,R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无芽孢的棒状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着色。鸭疫里默氏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被称为鸭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败血症、新鸭病和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呈世界范围分布,现已在几乎所有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发现,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RA血清型众多且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212.
72只28日龄樱桃谷鸭肌注感染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于不同阶段解剖感染鸭和发病死亡鸭,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感染前期(2-72 h)各组织充血、出血,并伴有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后期(119-170 h)免疫器官(脾脏、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消化器官(肝、胰)、肾、大脑组织细胞坏死或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消化道(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和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完全坏死脱落,固有膜严重充血、出血;心脏肌纤维间弥漫性出血,肺脏和胸肌组织小血管充血。②电镜: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空化,胞质内各种细胞器肿胀、扩张,甚至溶解、消失,有的形成含有较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研究表明法氏囊、胸腺、脾脏、肝脏、消化道和气管为DSHD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肝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胆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为DSHDV侵害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213.
鸭IFN-α成熟肽基因的原核表达、复性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鸭α-干扰素(DuIFN—α)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将DuIFN-α成熟蛋白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后转化到BL21(DE3)获得工程菌BL21(DE3)/pET32a+DuIFN—α,对其表达产物的纯化和复性关键技术及其抗水疱性口炎病毒(VSV)、鸭瘟强毒(DPV)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L21(DE3)/pET32a+-DuIFN-α经0.4mmol/L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7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经镍金属螯合介质(Ni—MIAC)进行纯化和复性后获得理想效果,其抗VSV活性的比活力达到12800U/mg;利用定量PCR检测到15U/mL的重组DuIFN-α对鸭瘟强毒表现出抑制作用,为重组DuIFN—α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14.
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实验病理学方法对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含菌量3×109cfu/mL)的20日龄天府肉鸭进行了系统病理形态学研究。感染后第1天出现临床症状,第3天达死亡高峰。眼观特征为全身浆膜及各组织器官的被膜纤维素渗出附着,心脏、肝脏、脾脏肿大,胸腺、法氏囊缩小,脑水肿,部分病程稍长的鸭单侧或双侧跗关节肿大,关节腔积液。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脾炎和脑膜炎,胰腺细胞、食道、舌的粘膜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腺胃和小肠出血性或坏死性炎,肌胃粘膜上皮及砂囊腺上皮细胞变性与坏死,肾小管上皮变性与局灶性坏死,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的减少。结果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侵害多种组织器官,引起功能障碍致雏鸭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215.
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多肽的组成及免疫原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血清 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RA)的外膜蛋白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外膜蛋白呈典型的双层泡状结构 ,形态主要呈 O型或牙齿状或不规则的小碎片。SDS- PAGE电泳分析 ,血清 2型 RA的外膜蛋白由 11条多肽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 (Mr)在 2 6 0 0 0~ 135 0 0之间 ,主要蛋白为 310 0 0、330 0 0、75 0 0 0、10 10 0 0和 116 0 0 0 ,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 16 .97%、15 .14 %、13.97%、19.83%和 12 .6 9%。经免疫印迹证实 ,血清 2型 RA的 4 0 0 0 0外膜蛋白与免疫鸭血清呈较强的阳性反应 ,是主要免疫原蛋白。用分离的外膜蛋白加上弗氏佐剂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免疫雏鸭后 ,可诱导产生较强的抗体 ,免疫鸭对同源 RA菌株的攻击可产生 10 0 %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216.
应用鹅源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作为抗原免疫兔制备兔抗RA的IgG,建立了检测雏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该法与大肠杆菌(O1、O8、O79、O138)、鸭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5:A)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鹅组织不出现阳性反应而与RA感染发病死亡雏鹅组织出现特异性阳性反应。RA人工发病死亡雏鹅可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回肠、直肠、肺脏、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检测到RA抗原,RA抗原分布于细胞胞浆、组织间隙和血液,检测RA人工感染病例与RA肝脏分离符合率为100%,检测临床可疑病例的血清1型RA的阳性率(92.96%)比细菌分离率(75.12%)高。该法具有特异、直观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雏鹅RA人工感染和临床感染的诊断、检测及RA感染雏鹅后抗原定位和RA致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17.
根据文献报道的鸭瘟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其扩增跨幅为498bp。用这对引物,以采用纯水直接研磨临床病料组织再按常规酚一氟仿抽提DNA的方法制备模板,对2株鸭瘟病毒进行扩增,均获得了与设计大小相符的明亮条带,为阳性;而对其他7株非鸭瘟病毒病料的基因扩增不出任何条带,为阴性;以该PCR方法检测14份DPV临床病料,均为阳性,与病毒分离和血清中和试验的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可检测到10fg的鸭瘟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直接从临床样品微量检测DPV的PCR方法,能达到鸭瘟病毒基因的快速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218.
高钼对雏鸡肝脏和脾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观察日粮高钼(Mo)对雏鸡肝脏和脾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300只1日龄Avian肉鸡健雏随机分为4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Mo 13 mg.kg-1)和高钼日粮(Mo 500 mg.kg-1,高钼Ⅰ组;Mo 1 000 mg.kg-1,高钼Ⅱ组;Mo 1 500 mg.kg-1,高钼Ⅲ组)42 d。与对照组比较,高钼Ⅱ组、Ⅲ组雏鸡肝脏和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相应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与肝脏和脾脏中的一致。病理形态学观察,高钼组雏鸡肝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流式细胞仪测定,高钼Ⅱ、Ⅲ组雏鸡脾脏细胞G0/G1期显著升高(P0.01),S期、G2+M期和增殖指数(PI)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日粮钼含量1 000 mg.kg-1及其以上可引起肝脏和脾脏抗氧化功能降低,脾脏细胞增殖受阻。  相似文献   
219.
藏酋猴毛干DNA的3种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一种从藏酋猴毛干中提取总DNA的有效方法,从一藏酋猴个体背部剪取数量不等的毛干样品(不含毛囊),经蛋白酶K消化后,分别采用高盐沉淀抽提法、酚氯仿抽提法、纳米磁珠抽提法分离获得用于PCR扩增的模板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OD值并计算出质量浓度,同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检测,分析3种方法提取藏酋猴毛干DNA的质量差异。每处理设置10个重复。结果表明,纳米磁珠法提取藏酋猴毛干中DNA是一种快捷、简便、经济、高效、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行毛发取样时以5~10根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20.
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缺乏限制了丙型肝炎的研究,如果与人类基因背景相似的猕猴能作为丙型肝炎动物模型将有重大意义。文章拟通过检测决定HCV感染物种特异性的关键基因OCLN与CD81在猕猴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并以HCV易感的人肝癌细胞系Huh 751为对照,来探究猕猴作为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OCLN与CD81在猕猴川西亚种的肝脏、脾脏、肺脏、淋巴结和脊髓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在Huh 751细胞系中的表达量(P<0.01)。肝脏中的OCLN表达量略低于肺脏中的表达量,而肝脏CD81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织。并且,OCLN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人体OCLN表达规律相符合(脾<肝<肺)。该结果提示HCV感染的宿主亲嗜性基因OCLN与CD81在猕猴中的低表达量可能导致HCV不能有效地结合组织靶细胞,因此推测,猕猴不能直接用于丙型肝炎动物造模可能与此有关。今后可通过转基因等技术增强OCLN与CD8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猕猴获得直接感染HCV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