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5篇
综合类   75篇
畜牧兽医   1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肠杆菌与仔猪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885年德国科学家Theodor von Escherich首先发现大肠杆菌以来,国内外对大肠杆菌尤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方兴未艾。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支撑,但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和产品流通的日益频繁,大肠杆菌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的普遍性一直是养殖业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在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很难估量,已经成为影响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做好疾病防控应该成为科研工作者关注和关心"三农"工作的重要着眼点,本文将就大肠杆菌的特性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与预防进行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42.
通过乳腺注射牛γ干扰素(BoINF-γ)和人溶菌酶(LYZ)表达质粒,比较单独和联合注射重组质粒与抗生素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将PCR扩增的BoINF-γc 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K,用重组质粒pcDNAK-BoINF-γ转染NIH 3T3细胞,经免疫荧光试验证明,重组质粒能正确表达。将91个奶牛乳房炎乳区分为4组,通过乳腺穿刺法注射,第1组注射400μg pcDNAKLYZ,第2组注射400μg pcDNAK-BoINF-γ,第3组注射400μg pcDNAKLYZ和400μg pcDNAK-BoINF-γ,第4组注射100 IU青霉素和25μg链霉素,次日重复注射1次。在注射后10 d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乳汁体细胞检测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显示:注射pcDNAKLYZ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80%,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79.2%;注射pcDNAK-BoINF-γ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50%,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66.7%;联合注射pcDNAKLYZ和pcDNAKBoINF-γ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100%,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83.5%;青链霉素合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50%,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60%。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注射人溶菌酶和牛γ干扰素表达质粒对奶牛乳房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扬州市山羊寄生虫感染情况,分别采用间接血凝法(IHA)以及饱和盐水漂浮法和尼龙筛兜淘洗法对扬州市12个羊场的200份血清和190份粪便进行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和消化道寄生虫检查,并分析羊月龄和饲养方式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结果显示: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为0(0/200);粪检共检出4种线虫、1种绦虫和5种球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7.37%(166/190),蠕虫优势种是毛圆科线虫,球虫优势种是阿氏艾美耳球虫;总混合感染率为79.47%(151/190);6月龄以上的羊(100%)感染率高于6月龄以下的羊(70%)(OR=1.43,95%CI=1.24~1.65,P=0);放养式饲养羊(100%)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是高床圈养方式饲养羊(82.86%)的1.21倍(OR=1.21,95%CI=1.12~1.30,P=0.02)。调查结果为扬州市羊寄生虫病的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
1 发病概况 泰兴某野猪场常发生断奶仔猪拉稀现象,久治无效,引起多数仔猪死亡,耐过后的仔猪生长表现非常缓慢.该猪场有大小杂交野猪1 000多头,每批生产200~300头小猪,仔猪断奶以后(日龄40多天)开始拉稀,病猪排黄色稀粪,该猪场曾用庆大霉素治疗.仔猪曾使用仔猪水肿副伤寒苗免疫.  相似文献   
45.
江苏某一蓝狐养殖场,部分七月龄蓝狐陆续发病,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严重者食欲废绝,口中有白沫,大便带血或呈焦油状,7~8天后陆续出现死亡。发病后14天来我院就诊已有9只死亡。据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认为该狐群为细小病毒性肠炎。1疫情...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免疫佐剂作用,以自聚肽ELK16为纯化标签,分别与Hsp70和PCV2 Cap基因融合后诱导表达,利用离心洗涤法进行融合蛋白纯化,获得了纯化的融合蛋白ELK16-Cap、ELK16-Hsp70和ELK16-Cap-Hsp70,其纯度高达95%、96%和85%,产量分别为92、84和83 mg/L;接着用PBS、ELK16-Cap、ELK16-Cap+弗氏不完全佐剂(IFA)、ELK16-Cap+ELK16-Hsp70和ELK16-Cap-Hsp70分别免疫小鼠,初免后21 d ELK16-Cap-Hsp70免疫组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在二免后2周取免疫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表达,TNF-α浓度依次为588.55、802.55、995.55、1 382.55和1 719.55 pg/mL,IFN-γ浓度依次为46.30、92.22、155.56、470.37和518.15 pg/mL,IL-12浓度依次为14.72、28.06、20.83、31.39和34.72 pg/mL。这些研究结果表明,Hsp70对刺激PCV2 Cap蛋白ELISA抗体产生的作用优于IFA,但两者融合蛋白的刺激作用较强;与Cap蛋白融合的Hsp70对刺激TNF-α、IFN-γ和IL-12产生的作用较强,而ELK16-Hsp70+ELK16-Cap对3种细胞因子产生的刺激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47.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发生于家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抗感染机制十分复杂。一方面,除某些超强毒株外,感染康复猪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或再感染;另一方面,大量的体外中和和体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表明,病毒特异抗血清对病毒不具...  相似文献   
48.
用miRNA Target Finder分析软件预测干扰RB1B株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gM基因翻译的潜在靶序列,从中筛选出3个作为干扰对象,根据干扰载体pRFPRNAiC特点,设计合成3对单链DNA序列,经PCR反应扩增出双链DNA,并将其插入干扰载体pRFPRNAiC,构建重组干扰质粒pRFPRNAiCgM1、pRFPRNAiCgM2、pRFPRNAiCgM3。将质粒pRFPRNAiCgM1以不同的剂量转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确定最佳转染质粒量,试验结果表明1μg转染剂量转染效果最佳。以1μg剂量将3种重组干扰质粒分别转染CEF细胞,24h后感染RB1B株MDV,72h后用空斑计数MDV在CEF细胞上增殖数量,以此判定miRNA干扰效果,结果显示,重组干扰质粒中质粒pRFPRNAiCgM2干扰效果较好,能有效抑制MDV在CEF上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49.
从临床疑似大肠埃希菌感染病鸡的肝脏,分离到24株能在麦康凯平板生长但呈灰白色菌落的革兰阴性中等大小杆菌.通过IMViC试验、糖发酵试验、三糖铁斜面接种试验确定为大肠埃希菌,且其中16株为不发酵乳糖型,8株为迟发酵乳糖型.血清学试验表明,其中12株(50%)为O78抗原型,9株(37.5%)为O1抗原型,3株(12.5%)未能定型.利用PCR方法检测了该24株大肠埃希菌的F1菌毛与P菌毛基因,结果表明,其中10株(41.67%)为F1+大肠埃希菌,未发现P+分离株.药敏试验发现,所有菌株均对头孢拉定和阿米卡星敏感,部分菌株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而对新霉素均为耐药.  相似文献   
50.
利用已经表达的大肠埃希菌F18ab和F18ac菌毛各结构亚单位(FedA、FedE、FedF)的融合蛋白GST-FedA/ab、GST-FedA/ac、GST-FedE/ab、GST-FedF/ab、GST-FedF/ac分组肌肉注射免疫成年健康家兔,分别制备抗GST-FedA/ab、GST-FedA/ac、GST-FedE、GST-FedF/ab、GST-FedF/ac的多价血清.玻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抗GST-FedA/ab、GST-FedA/ac、抗GST-FedE/ab、GST-FedF/ab、GST-FedF/ac多价血清均能同时凝集F18ab+大肠埃希菌F107/86株、F18ac+大肠埃希菌8813株.通过荧光抗体染色法对抗FedA/ab、FedA/ac、FedE/ab、FedF/ab、FedF/ac的单因子血清的研究,发现F18菌毛"a"抗原因子分布于FedA、FedE、FedF亚单位上,"b/c"抗原因子分布于FedA、FedF亚单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