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1.
为明确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对同一产地收获后贮藏于相同环境下1、2、3和5年的3个裸燕麦品种分别进行了带菌情况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随贮藏年限的延长,裸燕麦种子带菌量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孢子负荷量的变化范围为0.60~8.40 cfu;带菌率介于2.75%~28.50%。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也明显不同。从3个裸燕麦品种中共检出真菌17属33种,优势属为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优势种因贮藏时间和品种不同而异。裸燕麦种子的毒素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真菌毒素中检出量最高的是细交链孢酮酸,为16.88~348.67 μg·kg-1;桔青霉素的含量最低,变化范围为0.01~1.04 μg·kg-1。综上,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的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检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贮藏时间对饲用燕麦种子中寄藏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平板培养法、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法,对3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优势菌属产生的毒性较强的3种真菌毒素细交链孢酮酸(TeA)、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桔青霉素(CIT)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饲用燕麦种子的带菌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从供试材料中共检出真菌16属34种,优势属为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差异显著,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也差异显著;3种真菌毒素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基本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贮藏年限和品种间的互作对毒素含量的影响最大。综上,贮藏时间对饲用燕麦种子的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检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学方向专业研究生学位的设置为培养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拓宽了渠道,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更加注重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种子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升种子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旨在为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温、干燥、超干、冷藏、冷冻5种不同的贮藏方法,测定处理30、90d燕麦种子活力及抗氧化酶指标,结果表明:(1)低温贮藏促进燕麦根、苗的生长,最大分别达到9.11cm和13.946cm;(2)种子贮藏90d后,种子活力差异显著,发芽率、发芽指数均在超干贮藏条件下达到最大,为91.33%和81.211,显著高于其他贮藏方法,此时种子的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贮藏方法;(3)燕麦种子含水量达到4.53%时,种子活力最高,抗氧化酶活性也较高,种子内SOD、POD、CAT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794、199.56、19.97U/(g·min)FW。5种不同贮藏方法中,对短期贮藏燕麦种子的优势表现为:超干贮藏干燥贮藏常温贮藏冷藏贮藏冷冻贮藏。  相似文献   
15.
普通玉米与高油玉米杂交当代籽粒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油玉米群体IHO的3个农艺性状比较优良、籽粒粗脂肪含量高的稳定品系为父本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6个优良自交系为母本杂交,通过对亲本及其杂交当代籽粒的粗脂肪含量和百粒重的初步比较分析,发现杂交当代籽粒粗脂肪含量和百粒重都具有杂种优势效应和花粉直感效应,认为可通过合理利用该效应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改进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未进行秸秆还田(H0,对照)、连续3年秸秆还田(H3,2007—2010年)、连续6年秸秆还田(H6,2005—2010年)及连续9年秸秆还田(H9,2002—2010年)的连作玉米农田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根系发育和地上产量性状的变化,探索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不同层次土壤改良效应及作物生长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全量秸秆连续还田,耕层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大幅增加,速效氮、速效钾显著增加,而速效磷养分变化幅度较小,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0~5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较对照显著下降,表现H9相似文献   
17.
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4种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状为指标,研究了冬油菜后茬作物油菜、胡麻、玉米和小麦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4种作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差异较大。根际土壤的酶活性与理化性状均显著高于休闲对照,而非根际土壤只有脲酶、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等优于休闲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与理化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大,它们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将各土壤肥力分为3级,各处理肥力状况依次为:小麦根际(珔F=0.72)胡麻根际(珔F=0.61)油菜根际(珔F=0.56)玉米非根际(珔F=0.44)胡麻非根际(珔F=0.39)小麦非根际(珔F=0.38)玉米根际(珔F=0.37)油菜非根际(珔F=0.29)休闲CK(珔F=0.15)。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冬油菜不同后茬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燕麦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10个燕麦品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退火温度、TaqDNA聚合酶、Mg2+、dNTP、引物5个方面对ISSR分子标记体系进行摸索并设计优化试验,建立了一套燕麦ISSR优化反应体系,即:25μl反应体系中,18.3μlddH2O,2.5μl 10×buffer,2.0μmol/L Mg2+,250μmol/L dNTP,1.5 U Taq DNA聚合酶,0.3μmol/L引物,10ng DNA模板。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 min,34个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燕麦品种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地区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筛选适宜不同产区推广种植的品种,本文从2011—2013年采用7个燕麦品种在甘肃省天祝县、通渭县、夏河县、岷县、安定区、榆中县、合作市等7个不同生态区进行了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分析参试材料干草和种子产量、生育期、株高、有效分蘖、穗长、穗粒数、穗粒重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利用GGE-Biplot双标图法对供试品种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区生态环境对燕麦的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7个试验点中通渭县的平均种子产量最高,为5 671.3 kg·hm-2,安定区种子产量和干草均最低,分别为1 709.7 kg·hm-2和3 301.2 kg·hm-2。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差异很大。‘陇燕2号’和‘陇燕3号’在天祝县、岷县、通渭县和榆中县种植可收获较高的青干草产量;‘陇燕1号’、‘陇燕3号’、‘青引2号’在合作市、通渭县、岷县种植可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白燕7号’适宜在通渭县生产种子。7个试验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通渭县和岷县,通渭县适合干草生产,岷县适合种子生产。GGE-Biplot双标图法可以简便而直观地分析不同燕麦品种在不同利用目的下、不同生态区域的生产性能及其稳定性和试验点的代表性,提高试验效率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农业大学平凉玉米育种站设计试验,以未进行秸秆还田、连续3年还田(2007-2010年)、连续6年还田(2005-2010年)及连续9年还田(2002-2010年)的玉米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主要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探索连续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环境改良效应。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结合土壤浅耕,能够降低耕层深层土壤容重,对土壤高pH值有一定改良降低作用,显著增加0-20cm耕层SOM、TN、TP、AN、AP及AK等含量,且表现H9〉H6〉H3〉CK,但在20-40cm土层中除SOM较CK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外,其他指标变化处理间差异水平未达显著(P〈0.05),连续秸秆还田使0-40cm土层细菌、真菌、放线菌群体数量明显增加,还田9年耕层0-40cm土壤中细菌、真菌增幅最大,较对照的分别增加152%,159%,而放线菌增幅较低为15.1%;0-20cm土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值(MBC)亦显著增加,说明连续秸秆还田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C源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