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为明确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对同一产地收获后贮藏于相同环境下1、2、3和5年的3个裸燕麦品种分别进行了带菌情况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随贮藏年限的延长,裸燕麦种子带菌量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孢子负荷量的变化范围为0.60~8.40 cfu;带菌率介于2.75%~28.50%。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也明显不同。从3个裸燕麦品种中共检出真菌17属33种,优势属为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优势种因贮藏时间和品种不同而异。裸燕麦种子的毒素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真菌毒素中检出量最高的是细交链孢酮酸,为16.88~348.67 μg·kg-1;桔青霉素的含量最低,变化范围为0.01~1.04 μg·kg-1。综上,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的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检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15份燕麦材料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燕麦材料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评价不同材料的抗旱性,采用营养液砂培法,于两叶一心期对15份燕麦材料施加15% PEG胁迫,分别于胁迫0、7和14 d测定供试材料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率和相对电导率。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燕麦抗旱性鉴定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15份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供试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10个抗旱性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达0.9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燕麦的质膜系统因子、光合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抗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通过第一主成分可将15份燕麦材料清晰地划分为抗旱性不同的两个独立类群;聚类分析进一步将供试材料划分为抗旱性不同的4个亚组,其中6份材料(蒙燕1号、青引1号、定燕2号、DA92-2F4、青燕1号、巴燕5号)属于抗旱种质。抗旱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D)显示,抗旱性较强的燕麦材料有青燕1号(0.829)、青引1号(0.744)和DA92-2F4(0.728),而陇燕3号(0.208)、坝燕6号(0.240)和张燕4号(0.241)抗旱性相对较弱。利用多方法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所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为燕麦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筛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5.
为筛选出能改善燕麦低温青贮发酵品质的潜力乳酸菌菌株,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燕麦表面附着乳酸菌资源进行了采集,通过限制性培养方法筛选耐低温菌株,对其耐酸性和耐盐性、产酸速率和生长速度进行分析比较,并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地区的燕麦植株上初步分离到232株乳酸菌,经进一步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和过氧化氢酶试验筛选,获得56株菌株,对其进行低温筛选,共得到18株耐低温乳酸菌资源,均能在5~20 ℃、3.0%和6.0% NaCl以及pH为3.0~5.0条件下生长,其中14株为同型发酵乳酸菌,4株为异型发酵乳酸菌。14株同型发酵乳酸菌中,OCPP3、OL3、OL8、OL25、OL36、OL54、OL77和OL122的产酸和生长速率较高,3株(OCPP3、OL36和OL77)为戊糖片球菌,2株(OL3和OL54)为戊糖乳杆菌,3株(OL8、OL25和OL122)为植物乳杆菌。在培养25 h后,菌株OL77的OD值在所有培养菌株中最高(2.52),其次为OL54(2.50)。从耐低温、产酸速率和生长速率及多样性角度综合考虑,戊糖片球菌OL77、戊糖乳杆菌OL54和植物乳杆菌OL122适宜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燕麦低温青贮的备选添加菌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燕麦正交和反交对杂交后代杂种优势的影响及其表型差异。【方法】以陇燕 4 号和陇燕 5 号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对获得的杂种后代与其亲本进行对比,分析其杂种优势,比较其表型差异。【结果】在测定的 12 项指标中,具有正向超亲优势的并不多,正交组合中,分蘖数、株高、旗叶长 、旗叶宽和倒二叶长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其余指标均表现出负向优势,旗叶长的超亲值最高 (23. 0%),穗下节长的超亲值最低(-10. 3%);反交组合中,除倒二叶长、主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超亲优势表现为正向外,其它性状均表现出负向优势,其中旗叶长的超亲值最高(17. 4%),分蘖数的超亲值最低(-25. 0%)。正交组合中分蘖数、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和倒二叶长的杂种优势大于 100%,其中旗叶长的杂种优势指数最大,为 123. 5%;其次为分蘖数和倒二叶长,分别为 120. 0% 和 112. 5%,其余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均小于 100%;反交组合中,株高、旗叶长、倒二叶长和主穗粒数、千粒重的杂种优势指数均大于 100%,其中旗叶长和主穗粒数的值最大,分别为 117. 4% 和 116. 7%,千粒重和株高的杂种优势不明显。总体而言正交的杂种优势大于反交;旗叶长在 F2代发生了分离,正交中仅有 5% 的植株超亲优势值为负值,而反交中则为 15. 0%。F2代分蘖数的变化呈偏正态分布,正交中超亲优势大于 0 的个体只占 43. 3%,反交的超亲优势大于 0 的只占 10. 0%。【结论】分蘖数、株高、旗叶长、倒二叶长、主穗长和主穗粒数 6 个性状受母本细胞质遗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用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亚硝基脲(MNU)2种化学诱变剂,分别对3个燕麦品种(爱沃、陇燕4号、贝勒2代)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浸种诱变处理,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致死率、幼苗根长、芽长等指标,探究不同化学诱变剂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半致死处理,为燕麦化学诱变育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 表明:诱变剂处理显著影响了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中诱变剂浓度的效应远大于处理时间和品种的效应,EMS和MNU浓度所引起的发芽率的差异平方和分别占总平方和的89.51%和62.76%.随着EMS、MNU浓度的增加,燕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呈下降趋势,相对致死率显著上升.诱变剂对燕麦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低浓度下燕麦根长和芽长显著大于对照,高浓度下则明显降低.燕麦品种对诱变剂的反应不尽相同,爱沃的耐受性最好,贝勒2代对诱变剂处理最敏感.EMS处理下,爱沃的半致死最佳处理组合是0.25%/17 h和0.75%/14 h;陇燕4号的是0.25%/17 h、0.50%/14 h和0.75%/5 h;贝勒2代的分别为0.25%/11 h、0.50%/8 h和0.75%/5 h.MNU处理,爱沃的最佳半致死处理组合为0.30%/8 h,陇麦4号为0.25%/11h,贝勒2代为0.20%/11 h.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叠氮化钠(NaN3)处理后燕麦(Avena sativa) M1代植株主要性状的变化,本研究以两个燕麦品种‘爱沃’(‘Everleaf’)和‘青永久709’(‘Qingyongjiu 709’)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叠氮化钠浓度(0,5,10,15,20mM)和不同处理时间(1,2,3h),将处理后的种子播到田间,观察M1代植株的农艺性状,并对主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aN3处理后燕麦M1代的生育期较对照推迟2~5d,株高和主穗粒数明显下降且‘青永久709’的降幅更大,在15mM/3h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其株高和主穗粒数分别下降了24.06%和76.69%。另外,两品种燕麦M1代旗叶长也低于对照,但旗叶宽却高于对照,从而对旗叶面积造成影响。其中‘青永久709’的M1代旗叶面积总体大于对照,但‘爱沃’平均减小了7.23%。NaN3处理后燕麦M1代各指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效分蘖数和主穗粒重的变化最大。‘爱沃’和‘青永久709’的M1代主穗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87.92%和90.80%。主成分分析表明,两品种被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类群,不同品种的诱变群体也分属不同的亚群,且‘青永久709’的M1代各指标的变化幅度总体大于‘爱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