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林业   519篇
农学   367篇
基础科学   403篇
  238篇
综合类   2142篇
农作物   349篇
水产渔业   191篇
畜牧兽医   1318篇
园艺   426篇
植物保护   12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近些年来,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已经逐步扩大并且向着多元化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植树造林作为主要的绿化手段需要得到不断的加强。本研究就植树造林的技术与管理进行了细致分析,找出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以望能够建立起合理完善的植树造林新模式。  相似文献   
942.
利用电激转化法对橡胶树悬浮细胞系进行转化,初步确定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共转化的实验条件。通过电激共转化法将NPTII、GUS、EGFP和Hb CBF1基因成功导入到橡胶树悬浮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GFP荧光观察和PCR验证等方法,确定外源DNA片段转化成功。共筛选得到95个抗性愈伤组织,其中9个愈伤组织经过PCR验证确定整合有外源DNA片段,1个愈伤组织共转化有NPTII和GUS基因。此结果表明电激共转化法可成功应用于橡胶树悬浮细胞转化操作。  相似文献   
943.
促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APK)是一类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是一类植物对逆境胁迫反应途径中的关键家族基因。本研究利用已经构建的花生种子全长cDNA文库,以拟南芥MAPK序列为模板,结合大规模EST测序和RACE克隆等方法,从花生中克隆得到了一个MAPK基因,命名为AhMAPK6a,并在GenBank上注册,注册号为KP329549。其cDNA序列全长1492bp,开放阅读框(ORF)含有1191bp,编码一条含有397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不同物种中MAPK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含有典型的Ser/Thr保守基序,与拟南芥、大豆、本生烟的同源性分别为86%、94%和90%。不同组织部位的荧光定量(q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在根中,在茎、花、子叶和下胚轴中的表达量极低,表明该基因可能在花生的根和叶的生长发育中发挥较大作用。在脱落酸(ABA)和聚乙二醇(PEG)胁迫下,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可以推测该基因在干旱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4.
模拟增温、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动物的影响,以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增温、施氮、增温施氮和对照处理,观测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不同类群对增温、施氮的响应不同:1)增温显著降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鞘翅目幼虫类群数,对其它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弹尾目昆虫的密度以及中气门亚目昆虫的密度和类群数,对其它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增温施氮显著降低鞘翅目幼虫密度和类群数,对其它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2)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中小型动物有明显表聚性,其中增温施氮0-10cm密度显著高于10-20cm;施氮0-10cm密度和类群数均显著高于10-20cm。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氮沉降有可能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945.
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构建猪(Sus scrofa)CD14基因的短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载体,包装成慢病毒,转染猪小肠上皮细胞,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相关功能探讨.本研究参照CD14基因(GenBank登录号:EF626695.1)全长编码区序列,设计4个靶向猪CD14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中,分别命名为pGLV3-CD14-1、pGLV3-CD14-2、pGLV3-CD14-3和pGLV3-CD14-4,以及阴性对照pGLV3-CD14-NC.包装成功后转染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利用qRT-PCR检测其干扰效率.选择干扰效率最高的慢病毒进行药筛,获得CD14基因稳定沉默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实验检测大肠杆菌F18ab和F18ac对CD14基因沉默小肠上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4个shRNA表达载体,包装成的慢病毒均能降低猪CD14mRNA表达水平,其中pGLV3-CD14-3慢病毒的干扰效果最好,其干扰效率达到94.6%;CD14基因沉默后F18ab对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增强,而F18ac虽然也有上调,但并未产生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D14基因沉默后的小肠上皮细胞对大肠杆菌F18ab的黏附能力显著增强,CD14基因可能在小肠上皮细胞抵御大肠杆菌F18ab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慢病毒介导的CD14沉默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的建立,不仅为在细胞水平研究CD14基因功能提供了有效模型,也为进一步探究其所在的Toll样受体/白介素-1受体(toll-like receptors/interleukin-1 receptor,TLRs/IL-1 R)信号通路在猪肠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抵御病原入侵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6.
食品安全始终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加强监测,尤其是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才能更好地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主要就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色谱法、免疫检测分析法、酶抑制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7.
正河北省是蔬菜生产大省,全省瓜菜播种面积已达2 054万亩,总产8 873万t,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河北省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业的发展,强力带动了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已成为颇具特色的独立产业,在推进现代蔬菜产业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河北省通过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集成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筛选示范等工作,有  相似文献   
948.
摘要:早秀28A是以BT型不育系秀水110A作母本、秀水128早熟突变体作父本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粳稻三系不育系,具有败育彻底、早熟,早播可提早抽穗的特性。介绍该不育系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949.
为批量快速准确测定烟叶中的淀粉含量,在原有连续流动法基础上,对淀粉储备液配制及样品前处理过程进行了改进。在淀粉储备液配制过程中,先用蒸馏水,后加高氯酸,淀粉可以很快溶解。在样品前处理中,采用震荡离心替代水浴抽滤过程,可批量快速处理样品。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8%,回收率为9712%~10280%,精密度高,可用于烟叶中淀粉含量的批量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950.
为了解武汉地区茶树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从鄂茶1号、鄂茶5号、福鼎大白茶的茎、叶共210个组织块中,分离获得166株内生真菌菌株。结果表明,茶树受内生真菌侵染程度较高,74.29%的组织有内生真菌存在。根据r DNA-ITS系统发育分析,从中分离鉴定内生真菌15属,27个分类单元,主要有链格孢(Alternaria)、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刺盘孢(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镰孢霉(Fusarium)、赤霉(Gibberella)、小从壳菌(Glomerella)、球座菌(Guignardia)、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拟茎点霉(Phomopsis)、格孢腔菌(Pleosporales)、拟青霉(Paecilomyces)、腐霉(Pythium)、丝核菌(Rhizoctonia)和2种未知真菌。根据相对频率,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等在茶树中比较常见。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品种内生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差异,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