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7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肉蛋奶等动物蛋白需求日益增加,刺激了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生猪废水排放量大增,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高效环保、经济适用的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技术.该文就国内外猪场废水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规模化猪场废水资源化利用和有效处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2.
pGRF基因质粒对猪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猪生长激素释放因子(pGRF)基因质粒对猪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用24头大白×长白二元杂交去势公猪(平均体质量17.25±0.62 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分别经臀部注射0、4、6和8 mg的pGRF基因质粒.结果表明:pGRF基因质粒对猪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不同,注射pGRF基因质粒后1~8周效果好于9~15周且促生长效果与剂量有关.整个试验期以6 mg效果最佳,日增体质量(ADG)和耗料增重比(F/G)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02%(P<0.05)和降低7.64%(P<0.05).注射4和6 mg pGRF基因质粒能显著提高猪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P<0.05).在注射pGRF基因质粒105 d后,血液中血糖、血清尿素氮和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3.
饲粮纤维影响猪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健康包括有效的营养物质吸收、稳定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健全的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肠道的健康状况决定了动物的健康状况。肠道健康取决于饲粮、肠道黏膜和肠道微生物群落3个主要方面。饲粮纤维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组成的成分和结构复杂的混合物,具有改善肠道营养物质吸收、降低肠道环境p H、改变有益菌与潜在致病菌比例、优化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加强黏膜屏障作用等功能。来源不同和理化性质相异的饲粮纤维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不一致。本文就饲粮纤维的分类、理化性质及其对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饲粮纤维在猪饲粮生产上的进一步广泛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4.
针对饲粮非淀粉多糖(NSP)酶的海量筛选工作和动物试验间的可比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使用体外模拟法优化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NSP酶谱。首先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研究NSP酶的添加水平与饲粮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的关系。在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和果胶酶6种NSP酶,分析各NSP酶对饲粮IVDMD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2种饲粮中6种NSP酶的最佳酶谱。结果表明:1)6种NSP酶的添加水平与2种类型猪饲粮IVDMD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2)α-半乳糖苷酶对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28%,木聚糖酶对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95%。3)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533.6 U/kg、木聚糖酶9 983.7 U/kg、β-葡聚糖酶1 014.4 U/kg、β-甘露聚糖酶4 080.6 U/kg、α-半乳糖苷酶251.6 U/kg和果胶酶107.3 U/kg。玉米-杂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960.0 U/kg、木聚糖酶17 177.6 U/kg、β-葡聚糖酶405.8 U/kg、β-甘露聚糖酶19 023.2U/kg、α-半乳糖苷酶307.2 U/kg和果胶酶96.9 U/kg。4)优化后的酶谱使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26%,使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75%。由此可见,6种NSP酶联合使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利用体外法探讨并比较不同纤维日粮的发酵特性及对猪氮排放相关指标的影响,为生猪生产中合理应用日粮纤维及减少氮排放的日粮配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择小麦、麦麸与燕麦麸3种原料,采用酶-重量法(AOAC Method 985.29)提取原料中的总日粮纤维组分,得到小麦纤维、麦麸纤维与燕麦麸纤维。以玉米-豆粕为基础,分别添加5%的提取纤维,形成3种纤维日粮:小麦纤维日粮(WF)、麦麸纤维日粮(WBF)与燕麦麸纤维日粮(OBF)。利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Ⅱ)模拟猪胃-小肠消化;采集6头健康、体重接近的生长猪的新鲜粪便,混合均匀后与培养液按一定比例配制接种液,定量装入发酵瓶中模拟大肠发酵。日粮经胃-小肠仿生消化后,称取200 mg的消化产物于装有30 m L接种液的发酵瓶中,转入(39±0.25)℃培养箱中,分别在发酵4、12、24、36、48和72 h,取出对应发酵瓶,收集发酵残渣与发酵液,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在体外大肠发酵阶段,不同纤维日粮组的干物质降解率(IVDMD)及发酵液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p H、氨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产量有显著差异(P0.05):(1)在发酵4与12 h,OBF组的IVDMD在3组中最高(P0.01),其他时间点3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4 h,OBF组的IVDMD比WF组与WBF组分别高18.32%、15.21%(P0.01);在12 h,比WF组与WBF组分别高14.87%、10.06%(P0.01)。(2)在发酵24与36 h,OBF组发酵液总SC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72 h,OBF组与WBF组极显著高于WF组(P0.01),在4与12h,OBF组有高于其他两组的趋势(P=0.0599;P=0.0504)。在24 h,OBF组发酵液总SCFA含量比WF组与WBF组分别高27.32%、17.11%(P0.05);在36 h,比WF组与WBF组分别高16.65%、25.96%(P0.05)。(3)在发酵4与12 h,OBF组发酵液p H在3组中最低(P0.01);在24、36与72 h,OBF组与WBF组显著低于WF组(P0.05)。(4)在发酵24与48 h,OBF组发酵液NH3-N浓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并在12 h,有低于其他两组的趋势(P=0.0559)。在24 h,OBF组发酵液NH3-N浓度比WF组与WBF组分别低6.86%、4.59%(P0.05);在48 h,比WF组与WBF组分别低8.44%、7.09%(P0.05)。(5)在发酵4 h,OBF组发酵液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并分别在12、24 h与36、48 h,显著高于WF组与WBF组(P0.05)。在4 h,OBF组发酵液MCP产量比WF组与WBF组分别高69.85%、82.25%(P0.05)。【结论】体外条件下,燕麦麸纤维显著提高了日粮在发酵阶段的干物质降解率、发酵液总短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蛋白产量,并显著降低了发酵液p H与氨氮浓度。因此,相比小麦纤维与麦麸纤维,燕麦麸纤维在促进微生物发酵及氮减排方面具有更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6.
肉鸡生产全过程控制与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如欧洲的"二恶英和疯牛病"事件,美国的"毒菠菜"事件,日、韩、越、中等国家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以及近期我国发生的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这些事件均表明世界食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能否在食品安全事件未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就做出警报?能否在事件发生后事故处理时能落实并追究到具体的相关责任单位  相似文献   
117.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4种饲粮条件下生长猪空肠液组成的差异,探讨一般生产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来源与水平对生长猪空肠液组成的影响.试验采朋4×4拉丁方设计,从8头体内安装空肠T型瘘管的荷术猪中挑选健康、体重接近的试验猪4头,试验猪分期、分号分别饲喂4种试验饲粮,即玉米-豆粕型饲粮、玉米-豆粕低蛋白质饲粮、玉米-豆粕-棉籽粕-菜籽粕饲粮和玉米-豆粕-棉籽粕-菜籽粕低蛋白质饲粮.每期试验为15 d,其中预试期为10 d,在试验期第11天、第13天和第15天每天的09:30、13:30和17:30采集食糜样品1 h.通过低温离心收集食糜上清液,分装后-70℃保存,待测酶活和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在正常蛋白质水平与低蛋白质水平条件下,饲粮的蛋白质来源对生长猪空肠液中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及Na+、K+、Cl-、Ca2+、Mg2+浓度与pH都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的蛋白质水平对生长猪空肠液中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及Na+、K+、Cl-、Ca2+、Mg2+浓度与pH也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表明,生长猪空肠液的组成对饲粮蛋白质来源与水平有较大范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8.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的途径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已经在作物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旱等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比1996年首次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多倍,达到1.75亿hm2,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大部分则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此,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在畜禽体内消解和转移规律以及转基因成分对畜禽营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提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与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讨论和分析转基因作物评价所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概述抗虫作物、抗草甘膦作物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中转基因成分的特性;侧重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转移,转基因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料养分效价评定,重点剖析转基因饲料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短期、长期和多代效应综合分析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未发现从饲料中转移到畜禽组织、器官和血液中,仅少量残存于消化道前段的食糜中;转基因饲料也没有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肠道健康产生不利作用。但目前还需深入探讨试验材料的选择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描述、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和转移的方法、转基因饲料对畜禽繁殖、免疫以及长期多代的作用研究,以期为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饲用安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比较猪舍类型对舍内气溶胶致病菌数量和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32栋全封闭式猪舍,共计4种类型(保育舍、育肥舍、妊娠舍和分娩舍),每种类型猪舍8栋。采用AGI-30采样器和安德森6级采样器收集空气样品,用平板培养和RT-qPCR的方法测定需氧菌和致病菌的丰度,并测定气溶胶中内毒素的含量。【结果】保育舍需氧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猪舍,而分娩舍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猪舍(P0.05)。保育舍气溶胶中弯曲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猪舍(P0.05)。此外,保育舍气溶胶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猪舍(P0.05)。【结论】不同猪舍类型气溶胶中致病菌数量和内毒素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0.
顾宪红  张宏福 《饲料博览》1999,11(10):10-12
仔猪断奶前补饲是否有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从补词时间和方式、补饲量、补饲日粮类型等方面综述了补饲对仔猪胃肠道发育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只要适当延长补饲时间,采用自然的补饲方式,加大补构食位,选用抗原性小、消化性高的平衡日粮,促进补何阶段仔猪采食足够的饲料,补饲的益处还是主要的。生产上在加强仔猪饲养管理的同时应提倡用开食料尽早补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