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畜牧兽医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1.
介绍了饲用植物遗传资源异地保存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及牧草基因库保存的概况和技术、多年生牧草资源圃保存的情况,并分析了在异地保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
目的:为提高血培养的检出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1399例血标本进行检测,选用成人标准需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分离后的菌种由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结果:1399例中共检出细菌46种,总阳性率为12.9%,假阳性率为1.7%,未发现假阴性。最早出现阳性时间为2h,24h内检出率为61.7%,48h内检出率为82.8%,72h内检出率为97.2%。结论: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仪检出菌种分布广泛,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结果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33.
鸡蛋增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3周龄产蛋鸡,按50mg/kg、110mg/kg、170mg/kg、230mg/kg和290mg/kg锌水平将锌剂MZ加于鸡配合饲料中作鸡蛋增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鸡蛋增锌效果极显著(P<0.01)。对照组、试验组蛋黄含锌量分别为39.63μg/g、69.21~85.42μg/g,试验组提高62.0%~115.5%,以加锌170mg/kg组蛋黄增锌最高;加锌剂MZ还显著(P<0.05)提高了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试验组比对照组产蛋率提高6.7%~35.5%,料蛋比降低29.5%~30.0%。  相似文献   
34.
猪场厌氧发酵沼液复合菌群的筛选及静态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猪场沼液排放的河流及沿岸收集污染的水样进行定向分离、富集培养,获得能有效分解沼液有害物质、悬浮物,但又不会过多利用氮、磷等营养成分的复合菌群。处理沼液的试验结果表明,选定添加0.5%复合菌群,其处理沼液CODcr效果最好,不会大量降解氨氮和磷,且能有效降低沼液中的蛔虫卵、粪大肠杆菌等有害物质,还能去除沼液中的悬浮物,降低沼液浊度,达到农田灌溉标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经复合菌群处理后的沼液,其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有显著提高,明显降低始沼液毒性。结果表明,猪场沼液经复合菌群处理后,营养、无害、悬浮物少,作为水肥可加以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5.
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测定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单次给药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最大耐受剂量(MTD).将70只体质量为(20±2)g的SPF级KM小鼠随机分成7组,雌雄各半,每组每只小鼠分别灌胃0.4mL的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相同体积、不同浓度沙冬青种子总黄酮溶液,灌胃后7d内仔细观察小鼠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数,利用改良寇氏法测定该总黄酮的LD50.试验结束后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进行病理剖检,同时每组随机取2只小鼠(雌雄各1只),分别采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 004.47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 693.78~2 372.47mg/kg.死亡小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安静少动,即而出现走路不稳、腹卧昏睡、呼吸急促、连续性抽搐而死亡.说明小鼠在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中毒后,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主要器官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对小鼠的持续影响较小;沙冬青种子总黄酮毒性较低,符合低毒化合物标准(500~5 000mg/kg为低毒化合物).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红车轴草提取物(RCE)对脂多糖(LPS)应激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0头健康、平均体重为(6.86±0.14)kg的(21±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按照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5个处理组仔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非应激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LPS(LPS组)、基础日粮+LPS+0.05%RCE(0.05%RCE组)、基础日粮+LPS+0.10%RCE(0.10%RCE组)、基础日粮+LPS+0.20%RCE(0.20%RCE组).试验期21 d.在试验第7、14天,LPS组和0.05%、0.10%、0.20%RCE组仔猪每千克体重注射80μg LPS,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试验第1-7天(即LPS应激前),与空白对照组、LPS组相比,0.10%RCE组仔猪的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而0.05%和0.20%RCE组的日增重和料重比与空白对照组、LP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7-21天(即注射LPS两次之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而0.05%、0.10%和0.20%RCE组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第7、14天注射LPS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仔猪血清中的IgG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LPS组相比,0.05%RCE组的IgG、IL-6和TNF-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0.10%和0.20%RCE组的IgG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以添加0.10%RCE缓解仔猪应激效果最为明显,与LPS组相比,IgG含量提高38.65%(P<0.05),IL-6含量降低32.81%(P<0.05),TNF-α含量降低24.68%(P<0.05).可见,日粮中添加RCE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LPS刺激导致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以添加0.10%RCE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7.
旨在研究褪黑素受体(MTR1a)基因在甘加型藏绵羊(Ganga Tibetan ovis aries)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规律,选取发情周期内正常且未孕的甘加型藏绵羊32只,应用qRT-PCR方法检测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MTR1a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整个发情周期中,甘加型藏绵羊输卵管和子宫中均有MTR1a mRNA表达。在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4个阶段,输卵管组织中MTR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4±0.253、 0.033±0.031、 0.202±0.151和1.000±0.221,间情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与发情期差异极显著,与其他时期差异显著;子宫组织中MTR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88±0.086、0.525±0.347、1.878±0.209和1.000±0.094,发情后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与其他3个时期差异极显著。发情周期内MTR1a基因在输卵管和子宫中的表达变化规律表明褪黑素(Melatonin,MT)在动物排卵、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8.
鸡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优化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建立鸡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最佳培养条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对细胞浓度、小牛血清及刀豆蛋白A(ConA)的浓度,以及培养时间等4个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106/mL细胞、100mL/L小牛血清、10μg/mL的ConA及48h培养时间可获得最大的OD570吸光值。  相似文献   
39.
研究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GN02 nifH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对GN02菌株nifH基因进行克隆及完整性验证,并采用多种生物学在线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GN02菌株nifH基因具有完整的ORF,长度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NCBI GenBank登录号为MK13126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N02菌株nifH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与其他物种来源的nifH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5%以上。nifH蛋白总相对分子量为31 970.73、理论等电点pI为4.72;跨膜模型倾向N-末端向外的由内到外的跨膜、整个多肽链表现为亲水性;有2个糖基化位点但无分泌信号肽,有可能存在螺旋卷曲结构;二级结构预测表明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其多肽链中的主要结构元件,延伸链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在数据库中能对该蛋白进行三维同源建模。  相似文献   
40.
为了提高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当地农民种植玉米常见的灌溉方式,对畦灌、膜上灌和膜下滴灌三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种玉米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畦灌提高了40.7%,较膜上灌提高了46%,且畦灌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