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根据2005、2006、2008、2009年在长江口附近水域采集的凤鲚样品,通过测量其体长、体重、性腺重、肝重、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对凤鲚生殖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生殖群体的体长、体重范围分别为61.2~224.3mm、2.1~32.7g;凤鲚雌性生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普遍大于雄性,尤其是2008、2009年。而且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不同年份生长速度不同,其中2006年生长状况最差;(2)凤鲚生殖潜能受鱼体长、体重的影响比较密切。2005年性腺发育最好,2006年性腺发育最差;(3)凤鲚生殖群体肝重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凤鲚肝重与体长、体重拟合关系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等体长的雌性肝重大于雄性。雌、雄凤鲚的肥满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2006年凤鲚的肥满度最小,其他年份雌、雄肥满度K值变化不显著。雌、雄凤鲚的脂肪重和脂肪系数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之,短寿命凤鲚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年际间变化较大,尤其是2006年凤鲚生殖群体的K值较低,体长和体重较大,但是性腺较轻,反映了该年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汛期降雨量严重偏低的特点。而2005年为历史上温度...  相似文献   
52.
为促进城市水体的管理和保护,针对苏州市的23个河道断面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备选指标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适宜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评价的核心指标。再利用比值法计算各核心指标值并累加求和得到各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值(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结果显示:苏州市城区和参照点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9目14科。经过指标筛选,得出适宜评价苏州的BIBI指数由以下6个指标组成,分别是总分类单元数、节肢动物分类单元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广布种百分比、昆虫纲个体百分比、耐污类群个体百分比。经计算BIBI的最佳期望值为4.01,即BIBI值≥4.01为健康,3.01~4.01为良好,2.01~3.01为一般,1.01~2.01为较差,<1.01为极差(区间范围为左闭右开,且BIBI≥0)。根据BIBI结果,苏州市各断面水体生态健康程度参差不齐,处于一般和良好的位点多于健康的,不同季节各点的健康状况是不同的。通...  相似文献   
53.
研究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对不同沉水植物的牧食特性。通过大(0.78 g/个)、中(0.28 g/个)、小(0.06 g/个)等3种规格及低(40个/L)、中(80个/L)、高(120个/L)等3个密度的椭圆萝卜螺牧食实验,研究其对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3种沉水植物的牧食率和牧食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椭圆萝卜螺的总牧食率与螺规格成反比,小规格的螺对沉水植物的总牧食率最高,达(219.66±47.17) mg/(g·d),中规格的螺其次,为(47.53±9.08)mg/(g·d),大规格的螺牧食率最低,仅为(20.37±14.60)mg/(g·d);低、中、高密度的椭圆萝卜螺对3种沉水植物的总牧食率无显著差异。就牧食选择性而言,椭圆萝卜螺对3种沉水植物的喜好不随螺规格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规格的椭圆萝卜螺都会优先牧食伊乐藻和苦草,不喜好水盾草;同等规格不同密度的椭圆萝卜螺均会优先牧食苦草。研究结果对生态修复工程中合理配置水生动物,完善水生态系统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真江蓠对氨氮去除效率与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水平上测定了真江蓠培养密度对NH4-N去除效率和吸收速率的影响,比较了真江蓠在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状态下的氨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起始浓度NH4-N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江蓠密度为2~24 g·L-1时,5 h内随着藻体密度增大和实验时间延长,真江蓠去氨氮能力也增强.当藻体密度为24g·L-1时,真江蓠在5 h内去除氨氮效率最高,达到99.77%.各种藻体密度在起始阶段保持较高吸收速率(30~41 μmol·g-1·h-1),随后藻体密度与吸收速率呈反比关系,其最低藻体密度组(2 g·L-1)在3 h和5 h吸收速率最大,分别为28.33 μmol·g-1·h-1和18.85μmol·g-1·h-1.在起始浓度梯度实验中,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吸收氨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在1 h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6.47、159.40μmol·g-1·h-1和439.70、913.61 μmol·g-1·h-1.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对NH4-N的吸收差别不显著;当氨氮浓度为300~500μmol·L-1时,氮半饥饿的真江蓠在起始1 h内有一个快速吸收阶段(40.7~102.1μmol·g-1·h-1),吸收速率与NH4-N浓度几乎成正比,此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而在低N浓度下(100~200μmol·L-1),藻体对NH4-N的吸收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直到NH4-N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吸收速率可达到一极大值而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该研究结果为大规模栽培真江蓠净化水体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太湖翘嘴鲌的生物学特性和条件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太湖附近水域翘嘴鲌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生长的条件因素,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湖州南太湖张家船附近共采集120尾翘嘴鲌样品.通过对这些鱼类样品的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以及鱼体剖开后的雌雄判别等鱼类学中几种比较常见的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和比较,应用生物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这2年间南太湖地区翘嘴鲌的生物学特征和条件状况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南太湖地区翘嘴鲌的体长、体重在年际间有变化,而且通过统计学研究表明年际间的拟合关系有变化;(2)南太湖附近水域翘嘴鲌的生殖特征在年际间有变化,体长、体重和性腺重的相关性都极显著,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3)影响翘嘴鲌自生长的周围条件状况在年际间也有变化,主要通过条件指数对翘嘴鲌的条件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在相同体长范围内,年际间的条件指数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56.
1农户养羊现状在我国南方中低山区,山羊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工厂化生产极少。农户养羊大部分仍以传统自然放牧为主,即"靠山养羊",虽然饲养成本较低,但营养不均衡,枯草季节草料不足,管理粗放,饲料转化率低,严重制约了山羊生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7.
左倬  史云鹏  胡伟  何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72-4174,4184
在嘉兴新塍塘配置人工湿地+水下森林模式的水质生态净化系统,开展微污染源水处理效果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水力负荷工况下,中试系统均可有效提高水体的SD,对水体SS、CODCr、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4%-88%、26%-59%、84%-87%、76%-83%、36%-50%,显著改善了水体的溶氧环境。  相似文献   
58.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环境治理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投放食藻虫控藻,提高水体透明度,继而采取以恢复沉水植被为重点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修复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食藻虫控藻引导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在以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圆明园凤麟洲于2007年9月至11月,方河、鉴碧亭、玉玲珑馆3个景观水体于2008年4月至6月分别实施了食藻虫控藻引导的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实施后水质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等主要水质指标均有极大改善。修复后,水体浊度仅为1~2NTU,COD为6~11 mg/L,TN为0.28~0.98 mg/L,TP为0.019~0.044 mg/L, Chla为2.1~8.5 mg/m3。与修复前相比,浊度、COD、TN、TP分别下降了74%~99%、63%~87%、77%~85%、77%~85%,水质从V-劣V类改善为II-Ⅲ类。  相似文献   
59.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它以覆土为主要传染源危害双孢蘑菇,已成为制约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若采取严格菇房处理、培养料二次发酵、重视覆土材料消毒、适时安排栽培季节、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逆性强的蘑菇菌株等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不同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和常绿苦草4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供试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净化效果;但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常绿苦草的综合净化效能最强,对TN、TP和CODMn的净化率分别为65.1%、57.7%和17.3%,马来眼子菜次之,黑藻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