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8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1004篇
林业   864篇
农学   457篇
基础科学   557篇
  1041篇
综合类   5101篇
农作物   667篇
水产渔业   480篇
畜牧兽医   1734篇
园艺   691篇
植物保护   532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490篇
  2021年   538篇
  2020年   484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499篇
  2014年   539篇
  2013年   634篇
  2012年   870篇
  2011年   884篇
  2010年   844篇
  2009年   719篇
  2008年   842篇
  2007年   719篇
  2006年   638篇
  2005年   422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了4种粗精比(10∶0、8∶2、6∶4和4∶6)底物对山羊瘤胃细菌产量、15NH3-N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培养液的pH值与氨态氮浓度在8h内急剧下降,而后至24h呈缓慢下降;经24h培养的细菌产量在8∶2、6∶4和4∶6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极显著地高于10∶0组(P<0.01);细菌体15N丰度以8∶2及4∶6组较高,显著高于10∶0和6∶4组(P<0.05);细菌体15N富集量以8∶2组最高,底物547.43μg15N中有120.44μg被细菌体富集,显著高于10∶0组(P<0.05),但6∶4、4∶6组与10∶0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细菌赖氨酸的相对百分组成随精饲料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胱氨酸在粗饲料组(10∶0)显著高于其它组,但各精饲料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组氨酸以8∶2组为最高,显著高于10∶0组,但与其它精饲料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2.
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LC/MSn) 同时快速、准确测定蜂蜜中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和呋喃妥英4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代谢物。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经过邻硝基苯甲醛衍生化, 液相萃取后经色谱分离, 利用二级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加标样品平均回收率达到64% ~79%, 定量下限(LOQ) 为0 1~1μg·kg-1, 检测限(LOD) 达到0 05~0 5μg·kg-1。该方法测定结果满足欧盟(EU)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残留要求。  相似文献   
43.
选取144头18日龄断奶,体重5.6kg的杜大长三元杂仔猪,按体重和性别分成6个处理,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8头仔猪,研究纳豆菌(Natto)和甘露寡糖(MOS)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pH、微生物区系和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结果为:(1)Natto、MOS均有降低仔猪肠道pH的趋势(P>0.05),Natto与MOS联用时显著降低仔猪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的pH(P<0.05);(2)Natto提高了仔猪结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P<0.05),提高结肠黏膜中乳酸杆菌数量(P<0.05),MOS提高了仔猪结肠内容物和黏膜中乳酸杆菌数量(P<0.05),2g/kg的MOS组使结肠内容物和黏膜中大肠杆菌数下降(P<0.05)。Natto与MOS联用时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金霉素组(P<0.05),黏膜中乳酸杆菌数量上升,大肠杆菌数下降,与空白组、金霉素组有显著差异(P<0.05);(3)Natto及联用组都显著提高了小肠黏膜的绒毛高度(P<0.05),但处理组间隐窝深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Natto组、1g/kg的MOS组及联用组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上升(P<0.05)。试验说明,纳豆菌和甘露寡糖通过调节肠道内容物及黏膜中微生物区系,降低肠道pH,以维持仔猪肠黏膜正常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44.
基于研究区多年降水特征,设置高频低量、中频中量和低频高量3种降水格局,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科尔沁沙地3种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一个生长季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格局和凋落物埋深均是影响分解率的关键因素。其中地表凋落物的分解率显著低于地下凋落物,随埋深增加地下凋落物的分解率有增加的趋势,10~20 cm层狗尾草地下凋落物分解率显著高于0~10 cm层(P<0.01)。低频高量降水状况下地上凋落物的分解率显著降低(P<0.01)。降水格局与凋落物埋深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F=3.60, P=0.008),随土壤深度增加,降水格局对凋落物分解率的影响减少,且物种间存在差异性,不同降水格局下狗尾草和黄蒿地上凋落物和0~10 cm埋深地下凋落物分解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而尖头叶藜仅地上凋落物在不同降水格局下的分解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F=48.42, P<0.001)。  相似文献   
45.
为营造良好的医院户外空间,采用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3家大型综合医院的绿地植物景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家医院共有植物116种,其中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的重复率较高,乔灌比值偏小,常绿与落叶比相对合理,色彩应用设计合理。在交往空间的搭配中,广东省中医院的交往空间最丰富,广东省人民医院私密型空间较少,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病人户外交往空间考虑不够,空间应用的元素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46.
研究利用芒属植物(芒02381和荻04005)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开发12对InDel标记。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cpInDelPCR体系,得到模板DNA、dNTPs、Mg2+、引物、TaqDNA聚合酶5个关键因素在体系中的最佳组合。12对InDel标记对43份芒属和2份甘蔗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538条条带,其中3对引物扩增出13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数的2.4%。将所有位点读带转化为数值矩阵并用UPGMA法聚类,在遗传相似系数1.4的水平上,和南荻聚为一类,而芒和与五节芒、双药芒、红山茅、尼泊尔芒、甘蔗聚为一类,4个具有杂交种特征的材料单独聚为一类。试验开发的芒属植物cpInDel标记可用于芒与荻的区分,指导芒属植物的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木材工业除尘日益得到重视。众所周知,木材工业是产生粉尘的大户,如不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产生的粉尘不但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品质量、设备的精度和使用年限及生产的安全造成危害。目前,在木材工业中,广泛采用的多是离心力除  相似文献   
48.
通过不同蔟具及蔟中环境对彩色茧品种秋丰×黄3茧丝质影响的分析,我们得出:在自然通风或封闭环境中,用方格蔟上蔟蚕茧的一茧丝长、解舒长、解舒率、净度和清洁度要比用蜈蚣蔟好,其中解舒率分别提高了6.6%、5%;用方格蔟或蜈蚣蔟上蔟,在自然通风的蔟中环境下所得到的蚕茧茧丝质量比在封闭环境下高,解舒率更是分别提高了11.4%、9...  相似文献   
49.
为探究异地育肥牦牛模式,本试验对比了低海拔异地育肥耗牛与本地杂交肉牛(秦川×西门塔尔)在同等条件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差异。将体重相近的8头1岁本地杂交肉牛(秦川×西门塔尔)和8头4岁青海牦牛各分为2组,每组4头,同一品种的2组试验牛分别饲喂低非蛋白氮饲粮[LNPN,饲粮中缓释尿素添加量为1.0%(干物质基础)]和高非蛋白氮饲粮[HNPN,饲粮中缓释尿素添加量为1.5%(干物质基础)]。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结果发现:牦牛与肉牛均在LNPN条件下表现出最高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最小的料重比。饲粮非蛋白氮水平未对牦牛与肉牛的血常规指标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是牦牛在各饲粮条件下中性粒细胞数目(Gran#)、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肉牛(P0.05),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 CHC)和血小板数目(PLT)显著低于肉牛(P0.05)。饲粮非蛋白氮水平未对肉牛和牦牛各项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牦牛在各饲粮条件下血清总蛋白(TP)、尿素氮(UN)、肌酐(GREA)、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和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均显著高于肉牛(P0.05)。牦牛在HNPN条件下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低于LNPN条件下(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肉牛和牦牛育肥饲粮中添加1.0%的缓释尿素替代饲粮蛋白质是可行的;低海拔异地育肥牦牛不会对牦牛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0.
对白龙江上游主要5种灌丛类型进行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均大于其它灌丛类型,臭樱(Maddenia hypoleuca)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最差;不同灌丛类型土壤的初渗率在3.68~44.13 mL/min,稳渗率在1.05~4.71 mL/min,总体上是杜鹃灌丛荚蒾(Viburnum dilatatum)灌丛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灌丛中华柳(Salix cathayana)灌丛臭樱灌丛;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入渗总量和孔隙度呈及显著正相关,和土壤密度呈及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