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4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2篇
  38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不同剂量稀土对金雨金合欢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稀土对金雨金合欢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8种不同剂量的稀土对金雨金合幼苗进行根施。结果表明:1)金雨金合欢幼苗施入稀土后,7~10d起幼苗形态出现不同的变化,比对照出现相同反应提早5~6d;2)90d的各项测定生长指标分析表明,每株施入0.05~1.00g剂量稀土,对幼苗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幼苗高、地径净增长,全苗鲜、干重量,叶片总面积,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量总体上呈有规律的增长趋势,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以施入剂量0.25g·株-1处理表现最好,其苗木出圃率达到100%,与对照相比,苗高、地径净增长了204.0%和102.0%,叶片总面积、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量分别增长了976%、339%、405%和187%,全苗鲜、干重量,提高了61.5%和133.3%;3)当施入剂量超过2.00g·株-1时,苗木生长开始受抑,出现"毒害"反应,其各项生长指标下降,部分苗木死亡,并随剂量增大,生长受抑程度加剧,生长指标下降速度增大,幼苗死亡数量增多。表明低浓度的稀土溶液根施,对金雨金合欢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了其生长,甚至会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2.
基于CROPWAT模型的哈尔滨地区26年大豆生产水足迹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是大豆主产区作物生长期农业用水评价的新指标体系,为定量评价哈尔滨地区大豆生产水足迹组成及降雨年型对大豆生产的影响,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哈尔滨1986-2011年26年间大豆生产水足迹,探讨不同降水年型大豆生产水足迹及其水足迹组成来源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与哈尔滨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6年间,大豆生产水足迹中,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所占的比例不同,绿水足迹为0.12~0.29 m^3·kg-1,是大豆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比不同降水年型大豆生产水足迹组成,在欠水年型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的蓝水集聚效应,出现蓝水的5个年份主要集中在欠水年区域,蓝水范围为0.017 4~0.048 2 m^3·kg-1,占水足迹9.52%~28.73%;1986-2011年水足迹整体呈递减趋势,即随着农业管理技术的提升,单位产量绿水消耗量在逐渐减少。丰水年和欠水年与平水年相比,有效降雨量与大豆单产拟合方程R^2较大,表明在雨量较大或较小时降水分布对产量影响效应关系更接近于二次函数。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黑龙江大豆主产区水肥统筹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有机硫矿化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开放培养系统分别在20℃和30℃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北安、海伦、公主岭)黑土和黑土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有机硫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好气培养条件下,黑土有机硫累积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遵从一级动力学模式,前4周的矿化量占14周矿化总量的50%~62%。公主岭黑土有机硫的供硫潜力最大,且矿化速率快,供硫强度较北安、海伦高。温度越高土壤有机硫矿化势值越大,矿化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也越大,半衰期越短。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土壤有机硫的矿化势依次为施用有机肥(M)>有机肥+NPK(MNPK)>NPK(NPK)>未施肥(CK),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供硫潜力。可见,施用有机肥对维持黑土有机硫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接种秸秆分解菌剂强化秸秆降解效果是生产上普遍采用的人工强化措施,水稻秸秆和白菜尾菜是两种特征不同的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将二者混合堆肥发酵会通过营养互补提高处理效果。以收获后风干水稻秸秆和白菜尾菜为混合原料(二者质量比7∶3)进行堆肥试验,研究接种秸秆分解菌剂(接种量5%,体积比)对堆肥过程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化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分解菌剂处理(T1)与不接菌对照(CK)相比,堆体的高温期长6 d,发芽指数(GI)提升9.0%。堆肥结束时,物料的全氮、全钾含量显著提升至1.39%和2.15%(P<0.05)。TI高温期与降温期丰富度大于10%的优势细菌属分别为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Demequina。CK高温期丰富度大于10%的优势细菌属为假黄单胞杆菌属(Pseudoxanthomonas)、螯合球菌属(Chelatococcus),降温期丰富度最高的优势细菌属为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添加秸秆分解菌剂能够提升物料养分含量,促进物料腐熟,并且提高堆肥高温期、降温期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红锥幼苗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2.5 a生幼苗进行施肥试验,测定和计算其叶形态功能性状单叶鲜质量、单叶干质量、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及水分功能性状叶相对含水率、干物质含量,并计算不同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能够显著促进红锥幼苗叶片形态生长,增加叶片光截获能力;施肥能对红锥幼苗叶水分功能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干物质含量显著减少、相对含水率显著增加;施肥驱动不同功能性状间协同变化,多数叶功能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年报数据,比较其各年度、各区域认证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数量,分析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亚洲与大洋洲为认证森林面积增长较快的区域,拉丁美洲、北美洲与欧洲则变化不大;多数亚洲国家产销监管链数量认证逐年上升,北美洲国家与大部分欧洲国家则发展较为平稳,2013—2017年间各区域产销监管链数量认证在全球占比中,除亚洲由7.9%增至10.4%外,其它各区域占比变化均小于1%。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城市绿道植物空间绿量可视性特征,通过构建绿视率计量方法,以广东省立绿道1号线为例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了基于绿视率的城市绿道空间绿量可视性特征。结果表明:①省立绿道1号线沿线4个区域总的绿视率均值为31.06%,其中天河区(38.19%)>海珠区(35.97%)>越秀区(26.76%)>荔湾区(26.67%)。②天河区绿道与荔湾区、越秀区绿道绿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天河区绿道空间绿量可视性优于荔湾区和越秀区;虽然海珠区绿道绿视率较荔湾区和越秀区高,但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来看,3个区的绿道绿视率没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绿道的空间绿量可视性较相似。③越秀区和天河区绿道绿视率较为集中地分布在24%~40%区间,说明越秀区和天河区各自区域绿道内部的绿视率数值较为稳定,其空间绿量可视性效果差异不大,给人感觉一种持续、稳定的绿色空间;而荔湾区和海珠区绿道绿视率的分散在10%~50%,说明荔湾区和海珠区各自区域绿道内部的绿视率数值不稳定,其空间绿量可视性效果差异较大,给人一种间断、具有冲击力的绿色空间。基于绿视率的空间绿量可视性可用于评价城市森林建设的视觉效果。图4表4参21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水平直接决定植物吸收这些营养元素的状况和动植物的健康[1]。已有的对中、大尺度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研究多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6],近10年来,研究者常采用更加科学、直观和方便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区域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7],并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丰缺进行评价[8,9],但应用GIS的方法对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磷肥等将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失衡,从而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2]。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黑土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黑龙江省东部典型白浆土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生产环境特点,采用大区对比法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大垄、小垄、平播和正常垄)对白浆土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生育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大,其中平播处理土壤容重增加幅度最大;土壤硬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不同处理对大豆生育性状影响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20.
以贫瘠型黑土区土壤为供试对象,对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模式1为秋季深松、平播+秸秆还田;模式2为秋季深松起垄+根茬还田)下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保护性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pH,其中秸秆还田措施效果最明显;对土壤不同速效养分含量影响不同;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特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