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PCR-RFLP、Forced-PCR-RFLP、DNA测序法研究中国西农萨能奶山羊(Sa)、关中奶山羊(GZ)和内蒙古白绒山羊(IMWC)3个品种LHX3基因的分子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第2内含子452 nt处存在T>C的突变,第6外显子352 nt处存在T>C的突变.在Hinf Ⅰ位点,GZ、Sa和IMWC的等位基因T/C频率分别为0.492 9/0.507 1,0.376 3/0.623 7,0.698 4/0.301 6;在Msp Ⅰ位点,GZ、Sa和IMWC的等位基因T/C频率分别为0.492 9/0.507 1,0.633 8/0.366 2,0.267 2/0.732 8;以上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14 9~0.374 9之间.独立X2分析表明,Hinf Ⅰ和Msp 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不同山羊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暗示品种因素对这些基因型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中国部分山羊品种POU1F1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为山羊品种鉴定提供科学资料。【方法】以内蒙古白绒山羊(IMWC)、西农萨能奶山羊(Sa)、崂山奶山羊(LS)、关中奶山羊(GZ)、贵州黑山羊(GB)、马头山羊(MT)、板角山羊(BJ)、贵州白山羊(GW)和雷州山羊(LZ)为材料,利用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研究中国部分山羊品种POU1F1基因DdeⅠ位点的分子遗传特征。【结果】PCR扩增到450 bp的POU1F1基因(包括Exon 6和3′UTR),经限制性内切酶DdeⅠ酶切后获得D1D1和D1D22种基因型,各山羊品种D1等位基因频率为0.600~1.000,D2为0.000~0.400,纯合度(Ho)为0.520~1.000,杂合度(He)为0.000~0.48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00~1.92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00~0.365。独立2χ分析显示,POU1F1-DdeⅠ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山羊品种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结论】POU1F1-DdeⅠ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分布与山羊品种显著相关,品种对山羊该位点的分子遗传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3.
为充分了解国内、外山羊产羔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山羊繁殖领域提供新思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山羊产羔数”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92-2022年)和CNKI数据库(1958-2022年)中进行主题精准检索,并运用Excel 2019、GraphPad Prism v5.01和VOS viewer等软件分别对1958-1991年、1992-2001年、2002-2011年和2012-2022年四个时间段的年度发表文献数量、各国家发表论文情况、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概述。研究发现:我国在“山羊产羔数”方面的研究呈整体上升趋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走向世界领先地位,但我国发表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仍与法国等国家存在差距;我国学者在注重发表论文数量的同时,还应注重研究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从而使得所发表论文在国际上展现更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究吉安牛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方法]采用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在26头吉安牛mtDNA D-loop区共检测到5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mtDNA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吉安牛具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结论]吉安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且受瘤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5.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长度约为20~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它能与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靶向结合,从而在转录或翻译水平上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204作为miRNAs的重要一员,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本文主要论述了miR-204在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以秦川牛及其与利木赞牛、德国黄牛以及红安格斯牛的杂交F1代(4月龄)共4个牛群体总计164个个体为研究对象,以体尺性状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性状的指标,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了10个SSR座位与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个多态SSR座位基因型对秦川牛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状效果不一:在ETH225座位,CH基因型(152/172)在4个群体内的体高、十字部高、尻长均显著低于其它基因型;BM1500座位,BC基因型(150/164)在十字部高、胸围、体重指标上高于BD型(150/170);HEL5座位,BD基因型(160/170)、EH基因型(172/180)在多项指标上大于其他基因型;BM2113座位,CG基因型(144/164)在体高、体长、腰角宽、胸围和体重指标上大于CF(144/160)、BF(142/160)基因型;CSSM66座位,BG基因型(183/211)在体高、十字部高、胸围指标高于AE基因型(181/207);HEL9座位BG基因型(158/178)在体高,十字部高、胸围、尻长和体重指标上大于EJ基因型(166/186)。本研究的结果旨在为科学评价秦川牛的遗传资源价值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夏南牛的父系遗传多态性、群体遗传结构及起源。[方法]采用直接测序、荧光微卫星分型方法。[结果]通过2个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分析发现,32头夏南牛属于普通牛Y2单倍型组,所占频率为100%。通过2个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32头夏南牛在2个Y-STRs标记中均无多态性,INRA189标记只有102bp等位基因,BM861标记只有158bp等位基因。结合Y-SNP与Y-STRs的分型结果,判定夏南牛只有1种Y染色体单倍型(Y2-102-158),其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结论]夏南牛只有Y2普通牛父系起源且父系遗传基础稳定、单一,这与夏南牛的培育历史相一致。  相似文献   
88.
山羊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SSCP检测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山羊(Caprahircus)包括西农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陕南白山羊、安哥拉山羊和波尔山羊173个个体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未发现SNP位点。测序后获得山羊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并在NCBI数据库中获得GenBank登录No.DQ069909和DQ069910。通过DNA序列分析发现,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第120位碱基不存在C→T的转换,也不存在颠换等其它遗传变化。山羊、绵羊(OvisariesL.)和普通牛(Bostaurus)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序列同源性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羊、普通牛和绵羊该部分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为99.3%;在物种间比较中,绵羊和普通牛纯合子该基因外显子序列的不相似性最高为3.4%;据FSHR基因外显子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山羊、绵羊和普通牛物种内的个体各自聚为一类;山羊和绵羊先聚为一类,然后再与普通牛聚为一类。提示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适合于物种间的动物分子树的构建。  相似文献   
89.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也称FecG基因,是影响家畜繁殖力的常染色体主效候选基因,此基因在性腺轴相关组织及内脏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shRNA下调GDF9基因的表达可能对动物生长轴的调控造成影响,因此,推测GDF9基因对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GDF9基因作为山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山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陕北白绒山羊(n=638)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已有报道利用DNA池检测GDF9基因的InDel位点,评估InDel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在638只陕北白绒山羊GDF9基因3′调控区存在12-bp的插入缺失(InDel),群体共出现3种基因型(II,ID,DD),其中I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61和0.539,优势基因型为杂合型(ID)频率为0.874。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与陕北白绒山羊体高显著相关(P<0.01),同时显著影响十字部高性状(P<0.05)。其他性状虽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其体重、体长等重要生长性状也表现相同的趋势。因此,GDF9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为陕北白绒山羊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秦川牛及其杂种牛生长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4月龄纯种秦川牛(QQ)67头,安秦杂种牛(红安格斯牛♂×秦川牛♀,AQ)36头、德秦杂种牛(德国黄牛♂×秦川牛♀,DQ)14头和利秦杂种牛(利木赞牛♂×秦川牛♀,LQ)47头,共计164头牛生长发育性状特点及杂种优势的研究,发现LQ、DQ、AQ与QQ相比,在体重、体长、体高、胸围、十字部高等重要指标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初步鉴定3个杂交组合后代在生长性能方面优于秦川牛纯种,表现杂种优势,达到改良目的。其中LQ与其他两个杂交群体相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发育趋势,即LQ>DQ>AQ>QQ,是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而AQ和DQ群体在后期发育和被毛颜色上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