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6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32.
正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一,在水产养殖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据国家渔业年鉴统计,2018年草鱼养殖产量5 504 000 t,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18.6%,养殖规模现已达几千平方千米。长期以来,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不断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养殖病害发生不可避免,而且逐年严重。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33.
正鳃蛆病又叫大中华鳋病,是由大中华鳋寄生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大中华鳋隶属节肢动物门、桡足纲、剑水蚤目、鳋科、中华鳋属,主要寄生于草鱼、青鱼、鲇、赤眼鳟、鳡、淡水鲑等的鳃丝末端内侧,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每年4-11月为大中华鳋的繁殖期,以5月下旬至9月上旬最为流行,严重时可造成鱼病,引起草鱼大量死亡。2018年8月中旬,陕西省汉中市一家草鱼养殖场暴发鳃蛆病,经过正确诊断,科学用药,鱼病得到了有效治愈,现将处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4.
为充分利用黄河滩盐碱地丰富的莲菜地资源,2018年在莲菜地进行了小龙虾和河蟹生态混养试验,并对混养模式方法及生产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莲菜地混养小龙虾和河蟹成活率分别达到了65.6%和63.7%,经济效益相比套养河蟹提高了37.8%,相比套养小龙虾提高了28.9%,相比单独种藕提高了159.5%.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渭河治理后中下游鱼类资源状况,于2016年5月调查了渭河陕西段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全河段共采集鱼类样本23种,隶属于3目8科,其中以鲤科鱼类占主导,共有13种,占总种类数56.51%。151尾渔获物统计分析显示,该河段小型鱼类较多,小型化现象明显,优势种为白鲦、鲫以及麦穗鱼。鱼类组成和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断面鱼类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差异,入黄口的潼关断面物种丰富,多样性水平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渭河干流中下游鱼类物种数减少,群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河道改造、偷捕和滥放生等是影响鱼类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生物絮团技术在净化池塘水质的同时对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干2015年9月10月对陕西团头鲂良种场鲤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絮团池塘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28种,其中绿藻门有17种,占总种类数的65.4%,硅藻门有5种,占总种类数的19.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属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 372.82×10~4~3 093.71×10~4 ind./L,平均值为2 217.07×10~4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5 3~12.87 mg/L,平均值为7.88 mg/L。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9月15日出现峰值,峰值期以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随着絮团的逐渐形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池塘藻相演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37.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permata)、游走亚门(Eicutherozoa)、海参纲(Holothuroidea)、檐手目(Aspidochiroia)、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是温带种,自然分布主要在北太平洋沿岸,包括我国的黄、渤海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大连、山东及江苏北部等沿海地区[1]. 近几年由于刺参育苗及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刺参的增养殖业在北方沿海地区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一个养殖热点,其所需要的大量海参苗种主要是购买育苗室全人工育出的参苗.但是在室内苗种生产过程中,一些育苗企业急功近利,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大量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甚至使用国家违禁药品,这样生产的成本较高,且苗种长时间、高密度暂养,体质较弱,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抗病力差,已经严重影响了海参增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渭河流域最大支流——泾河水系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10月对该水系15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并运用Canoco 4.5软件对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种类共有28属42种,其中轮虫占主导,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次之,分别占种类总数的85.72%、7.14%和7.14%;游动物密度为0.9~36.0 ind./L,平均值为8.5 ind./L,生物量为0.001 1~0.042 5 mg/L,平均值为0.009 7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有8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8,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75;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泾河水系各断面浮游动物可分为4大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海拔和河宽。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泾河水系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泾河水系水质属于β-中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需要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及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39.
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将室外土池培育(简称土池苗)和室内工厂化培育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简称工厂苗)放养在室外池塘和蓄水池的网箱中,比较了越冬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测定了水质变化。经113d的越冬后,土池苗和工厂苗体重分别增加了79.2%和93.0%;土池苗(92.09%)的成活率比工厂苗(82.18%)高12.3%。蓄水池中的幼参体重增加了110.0%,成活率为10.2%。实验期间,蓄水池和土池中水温分别变化在.2.0℃~10.2℃和1.70℃~6.81℃;溶解氧量变化在2.51mg/L-7.21mg/L和6.75mg/L-15.19mg/L;土池水中溶解氧和氨态氮的含量随水温的“高-低-高”而呈“低-高-低”和“高-低-高”的变化;底栖硅藻的生物量变化在1.20mgim2~1553.56mg/m2之间,优势种为舟形藻(Navfcula sp)和新月拟罄形藻(Nitzschiella closterium).文中还讨论了海参室外土池或网箱越冬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为更好地指导和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养殖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密度梯度(Ⅰ号池150万尾/hm2、Ⅱ号池300万尾/hm2、Ⅲ号池450万尾/hm2)进行了培育对比试验,探讨不同培育密度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成活率及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Ⅰ试验池和Ⅱ试验池苗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32%/d和10.14%/d,成活率分别为81.8%和82.6%,2个池塘差异不大,但均大于Ⅲ号试验池(特定生长率为9.42%/d,成活率为73.7%)。[结论]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70万~330万尾/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