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13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41.
【目的】筛选防治西蓝花田桃蚜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及田间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7%氟吡呋喃酮SL对桃蚜最为敏感,而5%高效氯氟氰菊酯ME的敏感性最差,48 h的LC50分别为7.67和1 011.03 mg/L。供试药剂毒力大小低依次为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双丙环虫酯>噻虫嗪>虫螨腈>藜芦碱>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胺>啶虫脒>溴氰虫酰胺>苦参碱>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唑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西蓝花桃蚜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达70.10%~90.11%;药后14 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防效为56.93%~82.55%。【结论】生产中可轮换使用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以保证害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减缓害虫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42.
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配对烟粉虱的毒力与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讨球孢白僵菌与8种杀虫剂的相容性以及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配对温室烟粉虱的防治效果。首先进行8种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试验,然后选择相容性较高的苦参碱与球孢白僵菌的LC_(50)浓度以9∶1、4∶1、1∶1、1∶4和1∶9体积比进行混配,以共毒系数对其毒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苦参碱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最好,尤其在10倍稀释度下,苦参碱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抑制率分别为14.44%、10.17%和12.63%。苦参碱与球孢白僵菌体积比为4∶1时,共毒系数为293,增效作用最明显。综上所述,苦参碱与球孢白僵菌在LC_(50)浓度下以4∶1体积比混配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43.
【目的】探索有效防控云南省燕麦白粉病的栽培措施,筛选交替使用的防治药剂。【方法】以定莜9号和坝莜1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种植形式塘播(B1)、条播(B2)、撒播(B3)和种植密度90 kg/hm~2(M1)、105 kg/hm~2(M2)和120 kg/hm~2(M3)对燕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的影响研究及40%嘧菌·乙嘧酚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苯醚·丙环唑乳油、28%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0%己唑·嘧菌酯悬浮剂5个复配药剂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在不同种植形式下,定莜9号和坝莜13号的白粉病病情指数(DI)均呈DI_(B1)DI_(B2)DI_(B3)趋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定莜9号和坝莜13号的白粉病病情指数(DI)均呈DI_(M1)DI_(M2)DI_(M3)规律。供试的5个复配药剂第1次药后7 d的防效为26.97%~63.82%,第2次药后7 d防效为47.36%~81.23%,第2次药后14 d的药效为56.90%~81.88%。【结论】采用塘播种植形式和稀植能有效控制燕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参试药剂2次施药后防治效果均较好,无药害现象,生产中可交替使用。研究结果可为防控云南省燕麦白粉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44.
德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建有集管理与监督为一体的林业管理体制。通过法制建设,把林业生产经营纳入法制的轨道;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以多样化的管理模式稳定林权;推行"近自然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方式;注重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这些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45.
新疆地区马铃薯甲虫发育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马铃薯甲虫在15、20、25、30 ℃和32 ℃及相对湿度75%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在20 ℃下完成整个世代需要59.2 d,而在32 ℃下完成1代则减少到32.9 d。并用直线回归法,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卵期11.9 ℃和32.26日•度,幼虫期4.6 ℃和526.32日•度,蛹期5.1 ℃和270.27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4.4 ℃和117.65日•度,整个未成熟期7.9 ℃和675.68日•度,整个世代8.1 ℃和832.35日•度。结合乌鲁木齐市各月平均气温和累积有效积温,推测出马铃薯甲虫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可以发生的理论代数为1.89代,与田间实际发生代数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46.
为研究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周边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风电场建设工程所引起的周边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于2012年6月、9月以及2013年6月对该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0属61种,浮游植物类群以硅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受浮游植物增殖周期、采样时间以及降雨、沿岸海洋环流等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存在年际差异。风电场工程建设对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的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表现为工程期间浮游植物物种数和细胞丰度呈下降趋势,随着作业期结束,浮游植物群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47.
春季和夏季杭州湾北部海域鱼类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杭州湾北部海域鱼类种群组成及结构特点,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luster聚类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季杭州湾北部海域共出现鱼类22种,隶属8目、12科、19属,鲈形目占比最高,为50.0%,其次为鲽形目和鲱形目,所占比例各为13.6%,生态类型以海洋性鱼类为主。调查共发现6种鱼类优势种,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鮸(Miichthys miiuy)和凤鲚(Coilia mystus),夏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鮸和焦氏舌鰨(Cynoglossus joyneri)。Cluster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杭州湾北部海域鱼类种群可分为春季组(Ⅰ组)和夏季组(Ⅱ组),春季组由5月站点组成,夏季组由8月站点组成,组间差异系数达到84.17%。ANOSIM分析表明,春季组和夏季组种群结构差异极显著(R=0.554,P0.01);BIOENV分析表明,春、夏季杭州湾北部鱼类种群结构与温度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404。研究表明,杭州湾海域仍然是棘头梅童鱼、凤鲚等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鱼类种群结构的季节变化明显,棘头梅童鱼的生态洄游习性可能是造成种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8.
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西北干旱区麦田蚜虫寄生蜂的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种群动态,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对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组成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应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拟合,并对寄生蜂优势种的个体发生量进行时间动态描述。结果显示,该地区共调查获得麦蚜寄生蜂标本919份,隶属4总科7科12属21种,其中初寄生蜂11种,重寄生蜂10种。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为初寄生蜂优势种,6月2日个体数达到顶峰,6月8日骤降,6月23日趋于平缓;重寄生蜂优势种为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和蚜茧蜂长背瘿蜂Alloxysta sp.,前二者个体数均在6月18日达到最大值,6月23日呈下降趋势,后者5月28日上升,6月2日达到顶峰,6月23日缓慢降至最低值。该地区5月初麦蚜初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较大,重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则在5月中旬开始上升,总群落多样性指数在6月上旬最高;Gaussian函数对寄生蜂群落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变化的模型拟合参数表明,复杂农业景观下的寄生蜂物种多样性发生期明显长于简单农业景观。  相似文献   
249.
宁夏中宁县麦蚜种群空间分布与蚜茧蜂的跟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景观结构下麦蚜及僵蚜田间分布型变化和时间动态进行分析与模拟。发现当地蚜茧蜂10种,蚜小蜂1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僵蚜在时空上呈负二项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麦长管蚜聚集程度受田块景观复杂程度的影响显著,麦二叉蚜则不显著。2种蚜虫空间格局表现为扩散-聚集周期性变化,但周期性变化不尽相同。僵蚜分布与蚜虫分布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麦长管蚜跟踪明显高于对麦二叉蚜的跟踪。用Blackith种群聚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蚜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当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平均密度分别大于5.57、8.26/株时,聚集程度取决于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麦蚜种群数量具有显著性跟踪关系的蚜茧蜂主要有燕麦蚜茧蜂、烟蚜茧蜂及四川蚜茧蜂。  相似文献   
250.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测定养殖水体中8种磺胺类抗生素的分析方法。水样预处理后调p H值至6.0,以乙腈-二氯甲烷为提取液,添加氯化钠,以PEP柱与ODS-C18柱进行富集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磺胺类抗生素在水体中的检出限为0.01~0.03 mg/L,添加回收率为60.0%~89.0%,相对标准偏差为2.52%~7.10%。利用上述方法对不同水库(网箱)和池塘水样进行了检测,水体中磺胺类药物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池塘养殖基地无公害养殖池塘网箱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