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水产渔业   10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2.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  相似文献   
43.
进行了温度(10、14、18、22、26、30、34℃)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obseura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水温的升高呈直线上升,且都具有良好的直线回归关系(r2分别为0.972和0.971);18 ~22℃时河川沙塘鳢的氧氮比(0:N)明显高于26~34℃时的比值(P<0.05);10~ 34℃时的热能效系数(Q10)值为1.734,最低Q10值(1.069~1.161)出现在22 ~30℃时.研究表明,河川沙塘鳢幼鱼的可耐受温度为10 ~34℃,适宜生长温度为22 ~30℃.  相似文献   
44.
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对卤虫异养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益生菌之一。目前已知的芽孢杆菌的主要作用包括改善养殖水体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提高消化酶活力、增强免疫力,并对某些养殖对象的仔稚鱼的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芽孢杆菌采用泼洒的施用方法需要大量并连续多次的使用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成本较高,且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轮虫、卤虫、桡足类等饵料生物在投喂前用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菌液进行短时间、高浓度的浸泡处理,  相似文献   
45.
0 前言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养殖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普遍存在着养殖产量低,产品个体大小差异大,平均规格小等问题.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塘鳢鱼养殖可分为设固定隐蔽物养殖和种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养殖两种模式;根据放养模式,可分为单养和混养.混养的品种主要是家鱼成鱼、青虾和河蟹.目前,河川沙塘鳢养殖以种草混养模式较为常见[1-3].  相似文献   
46.
利用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菊黄东方鲀的人工选育群体(SH)和野生群体(YS)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进行了联合分析。SSR分析的结果显示,14个微卫星位点总共获得了146个等位基因,选育和野生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30 0和0.832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05 1和0.813 6;ISSR结果显示,选育和野生群体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67 2和0.282 3,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07 2和0.425 6,表明菊黄东方鲀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程度低于野生群体。此外,两种分子标记遗传分化的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61 9(SSR)和0.061 5(ISSR),表明两个群体已经产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综上,本单位菊黄东方鲀的人工选育群体仍然具有相对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以供进一步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47.
对室内养殖的1龄和2龄褐菖鲉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1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91±0.74)cm、(7.15±2.44)g,2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1.18±0.54)cm、(41.56±6.23)g。经63 d培育,1龄褐菖鲉体长增至(8.64±0.54)cm,日均增长量0.043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46.19%;体质量增至(19.95±3.39)g,日均增长量0.203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79.02%。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2 5L~(2.737 4)(R~2=0.922 1),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389t+0.4734(R~2=0.937 3,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199 9t-22.487(R~2=0.986 3,P0.01)。2龄褐菖鲉经63 d培育,体长增至(12.32±0.61)cm,日均增长量0.018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0.19%;体质量增至(56.56±7.68)g,日均增长量0.238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36.09%。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75 5L~(2.624 5)(R~2=0.801 7),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14 7t+3.607 5(R~2=0.897 4,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226 1t-76.214(R~2=0.977 9,P0.01)。  相似文献   
48.
在引入近岸海水进行水产动物苗种培育时,常常会出现水螅体和水母暴发,给苗种培育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探究育苗水体中水母暴发的有效防治途径,结合现有研究和在杭州湾地区的水产动物育苗实践,对杭州湾半咸水育苗水体中水母暴发的影响因素(水源、温度、饵料、食物链、盐度和水质等)、水母暴发对育苗的影响(生产成本、生产风险)、常见暴发种类和应对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育苗水体中水母暴发抑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9.
为了研究不同体长及水体溶氧水平对日本沼虾瞬时耗氧速率的影响,以体长分别为1.65、2.49、3.71、4.56、5.61、6.18 cm的日本沼虾为试验对象,在水温26 ℃的条件下,采用密闭呼吸室法,测定其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的瞬时耗氧速率[Vt,mg/(g·h)]随时间(t,h)的增加而下降,随着体长的增长,Vt的下降速度也逐渐降低,且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在适宜的溶氧量范围内,Vt随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且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本沼虾的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Vt随着虾体长(L,cm)的增长而降低,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0.
刀鲚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刀鲚骨骼的早期发育过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养殖刀鲚脊柱、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刀鲚26日龄时出现硬骨环,脉弓先于髓弓于第29天长出,38日龄时脊柱硬骨化完成,髓弓、脉弓均从前往后进行硬骨化。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在第3日龄出现原基,50日龄硬骨化基本完成。19日龄背鳍间鳍软骨出现,50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臀鳍出现10个基鳍软骨,38日龄基鳍软骨和间鳍软骨才全部长出,48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腹鳍支鳍骨结构已形成,至50日龄硬骨化完成。尾鳍在29日龄时尾下骨全部出现,31日龄时出现尾上骨,50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涉及尾上骨联合、尾下骨与侧尾下骨联合等特点。首次记录了游离鳍条、腹肋及肌间刺的硬骨化状态。通过与鲱形目其它种的比较研究发现,刀鱼的分类地位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